APP下载

马思聪音乐的文化品格及价值取向

2012-04-29冯明洋

粤海风 2012年4期
关键词:马思聪普世山林

冯明洋

陈寅恪的十字箴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如今已成为中国学人至高无上的人格标准。纪念马思聪百年诞辰,我想说:马思聪就是乐坛陈寅恪,但他又不仅仅是陈寅恪。他的人生体现了十字箴言,他的音乐却另有一个十字古训,那就是《乐记》所云:“凡音生于心”、“唯乐不可伪”。马思聪的音乐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

1949年春,马思聪在香港同一大批文化名人由国家派人接回北京,出席第一次文代会和第一次政协会,直接参加了建国筹备工作。当时政协共同纲领确立的建国目标,是“建立民主、自由、独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五个关键词,体现了世人共识的一种普世价值观,也是包括马思聪在内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理想。马思聪在培正、在巴黎接受的都是五四以来的新式教育,特别懂得民主、自由、独立的崇高价值。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不久又发表《论联合政府》,这五个关键词已经成为一切进步人士反蒋拥共、共创新中国的行为准则。正是蒋政府的个人独裁、一党专制、贪污腐败、不思改革,完全背离了世人共识的民主、自由、独立等普世价值观,这才使坚守共同价值观的广大人民团结起来把他们推翻。在这个过程中,马思聪1946年创作的《民主大合唱》(端木蕻良词),1947年创作的《祖国大合唱》(金帆词),1948年创作的《春天大合唱》(金帆词)等,强有力地表达了反独裁、反专制、反贪腐和求民主、求自由、求独立的时代强音,犹如三颗重弹,在蒋政府倒台、新中国催生的解放斗争中,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留下了一位自由艺术家的崇高业绩。其崇高处,就在于艺术家“个体意识”的自觉,这时他完全是自由的,没什么领导授意,没什么组织指派,也没什么任务导向,他凭着一把提琴和一笔一纸,正游走在桂林、贵阳、重庆、昆明、广州、香港之间,我行我素,天马行空,自由自在,自觉创作。只是到了建国前夕,才被领导、被组织、被任务接到了北京。想不到的是,原本自由艺术家的他,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和《音乐创作》主编,两个非党正职,令人不可想象。他虽然接受了,但却并不较真。据说他坚持个人教琴,很少回去坐班。他始终坚守洁身自好,坚守单纯为艺术的自由艺术家品格。自然,少受风暴洗礼,也少了免疫能力,终于在“文革”初期酿成出走,庄严体现了一位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坚守艺术、坚守普世价值的自由艺术家高尚品格。

马思聪虽然接受西方教育,学习西方乐器,但是西方文化中不乏富有普世价值的精华,同样可以为我所用。就像唢呐、琵琶、扬琴等来自异域的外族乐器被吸收融化为传统民乐一样,提琴钢琴也好、奏鸣曲式也好,都能讴歌中华民族的乡景乡情,并且更容易被异域外族所接受。所谓普世价值,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西文化有差异,更有共性。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尊崇人性,讴歌人生,这都是世人共生共存共处共进所必需的。就像世界潮流,顺者昌,逆者亡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入世,半入世,假入世,都会被世人淘汰。这方面,马思聪的人生历程和作品是最好的说明。

首先,用西方文化模式歌唱中国民族风情,而使一地一族的风情更富普世价值。例如标题鲜明的《内蒙组曲》(1937年)、《西藏音詩》(1941年)、《新疆狂想曲》(1954年)等。每一组都有三四首单曲,每一曲都有鲜明的民歌主题。在提琴钢琴上演绎民族心声,使地方风情和民族人生紧密结合,自然和人本融为一体,这正是民族音乐家对世人展示民族风情、推广民族文化本真本能的体现。

其次,直接讴歌大自然、讴歌自然生成的人和天人合一、自由自在、人类天性的作品,也是马思聪音乐思想的主导之一。这类作品很多,演奏最多的如《牧歌》(1944年)、《山歌》(大别山民歌主题)、《春天舞曲》(湖南民歌主题)等。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1954年)是这一思想阐发最极致最精彩最成功的代表。全曲由五个带标题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山林是主角,但呼唤二字的拟人化,使这郁郁葱葱的南粤山林,在“画意”中渗入了“诗情”。空灵的山林,涌动着人的生气与灵感。第二乐章“过山”。“过”字充满动感,快乐纯朴的山民们,走过一山又一山,多层次揭示了他们从山林正走向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第三乐章“恋歌”。山民爱山林,山林恋山民,互爱互动,塑造的是大人大爱,但也蕴含着深沉的柔情。第四乐章“舞曲”。欢快跃动,但不失沉稳敦厚,山林抚育的山民,浑身闪耀着希望的绿色。第五乐章“夜”。神秘的夜,幻想的夜,休息的山林,酝酿着对黎明的渴望。明天的山民将把山林变得更加美好。综观全曲,色彩斑斓、浪漫深情,浪漫派气质加印象派手法,使作品显得活跃、素雅,这里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是交响音乐表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特别之作,也是马思聪音乐的杰出代表。犹如南国的夜合花,清新芳香。(李凌语)

爱国主义是由爱家爱乡,到爱民族爱传统文化等具体体现的。作为作曲家的马思聪,他对乡音乡情乡景的偏爱,和他在作品中不一般的展示,就是最生动、最具象的爱国精神表现。

这一类作品,包括提琴曲、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歌剧、舞剧等,各种题材形式都有,占据马作品的核心位置。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救亡时期创作的《思乡曲》,其主旋律全曲永远镌刻在广州麓湖聚芳园马思聪雕像纪念碑上,这首民歌和作者的英名,已经成为爱人爱乡爱国主义标本,将永远为世人敬仰怀念。

抗战后期创作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家乡的广东音乐为素材,在发展变化中表现作者对祖国必胜、敌人必败的期许。第一乐章用《鸟惊喧》音调作意抒发战时人民爱乡爱国情怀,婉转明快,充满憧憬与向往。第二乐章用《昭君怨》素材,但这里化哀怨为优雅,变苦诉为期盼,基调乐观向上。第三乐章好似民间节庆欢乐场景,乡风乡俗《滚绣球》表演,民间锣鼓热烈节奏,提琴与乐队欢快交响,似乎预演着全民欢庆喜迎胜利的热烈情景。这种必胜之心,只有真正爱乡爱国者才有。

同期同类作品,还有《钢琴五重奏》(1945年),这是从粤东古老戏曲白字戏音乐中选材,表现作者远在异乡遥望故里、期盼国泰民安心情之作。

抗战胜利,战火未熄。反独裁、反专制的反蒋斗争,演变为创建民主、自由新中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创作的《祖国大合唱》,在第一乐章“美丽的祖国”里,特别引用陕北迷胡“一字调”,鲜明展示作者“一心一意”对新中国的想象和向往。由乡土民俗、爱家爱乡升华的爱国主义,这时更具有强烈的时代倾向。

马思聪的独立品格,从大处讲,可以同国学大师陈寅恪十字箴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相比美。1949年以后五花八门的政治运动一个紧接一个,中国文人多数被改造得服服帖帖。其中,有卖身投靠、充当御用文人者,有降低人格违心从众者,也有不忍打压自杀身亡者。相比之下,马思聪倒被改造得不多,据接近他的师生说,搞运动、喊口号、写大字报、汇报思想、检举别人等,他极少涉足。他的思想好像一直还是原来的、自由自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构思创作、演出和教学上。他的教学,一直坚持一对一的传统方式,同创作上坚持自主独立原则一样,从不大轰大擂大跃进搞集体主义。教学曲目,除常规基本功基本技能练习曲目外,尽量选用中国作品、自主创作。演出曲目,也是以自主创作为主,间或参加些世界名曲。演出习惯还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钢琴伴奏必须由夫人担当,基本保持门户独立状态;二是演出必须收费,包括抗战时期、解放以后,但收费不多,而且大部分无偿捐献,如慰劳抗战将士,支持抗美援朝等。这一收一捐,也体现了一位“个体意识”觉醒者的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马思聪为生存、为艺术出走,体现了一位自由艺术家的本能。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至死都要求“看看祖国河山”,又恰恰体现了一位民族音乐家的本真。他最后20年,坚持以中国题材创作20多部作品,寄托对祖国的深情眷恋,恰恰展现了一位爱国作曲家的本质。20年来他和家人凭着艰辛劳动生存下来,不靠权贵、不为附庸,完全以独立提琴家、爱国作曲家、民族音乐家、自由艺术家的完型人生,铸就了独一无二的马思聪形象。

马思聪的名字已经存世百年,马思聪的音乐和他的崇高品格将永世长存!

(作者单位: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

猜你喜欢

马思聪普世山林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城市山林
如果相爱
马思聪的出走
守护老山林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
马思聪为什么没有回来?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普世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