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盒

2012-04-29邹曼红

艺术品鉴 2012年4期
关键词:食盒餐具

邹曼红

食盒在历史上曾经是贵族奢华生活的物证,透过这些食盒,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体会那些击鼎而食的豪华排场:盛装的侍女们手捧精美食盒,穿梭于厅堂之上,在嘉宾面前,缓缓俯蹲下去,将一盒盒佳肴盛放在宾客案几前……

食盒也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物证,透过这些食盒,我们仿佛能够横跨历史,感受先祖们生活中的文化气息:他们手提款式丰富的食盒,祭祀之日,拜祭在先祖牌前,大节小庆,行走于亲朋之间,清明时分,徜徉于春光之下……

北宋王诜绣栊晓镜图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详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从这幅图可以看出,至迟在宋代,食盒已经相当普及了。

图1

图2

图3

40年前的初春,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发掘,这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家族墓地。

这座墓地的开掘过程,几乎是伴随着考古人员的阵阵惊呼完成的。最令人称奇和津津乐道的出土物品之一,便是边箱里发现的一个漂亮的漆器,人们小心翼翼打开这件漆器的盖子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器内是水,上面竟然漂了一层藕片,然而不一会儿,藕片便渐渐消失,变成一锅汤了。所幸当时留下了一张照片,让人们看到这神奇的一幕。而盛藕的漆器,便是2000多年前的食盒。

这件漆盒被称为“凤纹漆食盒”,以木为胎,内壁为红色,外表涂黑漆,黑地上绘出红色凤鸟图案。或许是为了弥补木胎的厚重,聪慧的工匠用饱蘸激情的画笔,在漆盒上或勾或圈,为我们留下了空灵恣意的凤鸟组合。食盒内壁上墨书“君幸食”三字,明白地告诉人们它的用途,盒外壁底部还有“六升半升”题铭,标出了它的容量。

透过这件美轮美奂的食盒,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贵族盛宴中:侍女们忙中有序地穿梭于厅堂和庖厨之间,她们手捧食盒,来到席坐于大厅的嘉宾面前,缓缓俯蹲下去,将一盒盒佳肴井然有序地摆放于案几上,掀开盒盖,把其中的珍馔盛放在宾客盘中。显贵们则衣着鲜亮,钟鸣鼎食,悠然自得……

只此一个食盒,让几千年前宫廷宴饮场面的恢宏与奢华尽现眼前,成为贵族奢华生活的物证。

食盒,更早可能来源于食提盒。在民间,食提盒更为广泛应用,因为它用对称的提梁托着盒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提盒。古时的商铺和饭馆常备一些提盒,用来运送食品或小件货物,这种提盒大多为白木涂漆、或者用竹子制成,一般比较粗糙,只担负着运送方便的任务。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古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味,饮食文化开始在文人群体里弥漫。一些文人对颇具民俗色彩的提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参与设计下,提盒的形制变得更为精巧,工艺也更加讲究了。食提盒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开放和发展,开始出现在各种场合。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的。“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图1) 。在拜新月时,因为月下,自然是室外,拜月的食物便会盛放在各种各样的提盒中带出室外。拜新月又多是年轻妇女的事,爱美的女人们大多讲究携带物品的精致,大户人家的女士们提的食盒也越来越精亦求精。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图2)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被火焚,国人哀之,每年春暮,都“不举火”,谓之禁烟。这样,家家户户都会备一些冷食,食盒成了家庭必备之物。

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图3)。从南宋杨万里《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上看,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人们在祭扫之后,乘明媚春光,与家人朋友聚在野外用餐,旁边摆放着形形色色的食盒,让聚餐平添风趣与雅致。这样,食盒更多地走向户外,不同身份的人从食盒的简繁就可以辨出来了。

有趣的是,相传食盒还曾被曹操派过特殊的用途。三国时,荀彧反对曹操当魏国公,为曹操所忌恨。曹操征吴时,命令荀彧去劳军,却把他中途留在寿春,差人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见空无一物,明白“要继续食我的俸禄,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养人”之意 。不久,荀彧服毒自杀。据此,食盒还被负于了传递信息的特殊使命。

到了明清时期,食盒在宫廷生活中更成为风行的物件。

明朝周晖《二续金陵琐事》记载了万历年间南京春节送礼的壮观场面:除夕前一天,周晖外出访客,至南京内桥,看到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经打听,原来这些人都是来给中城兵马司送春节礼物的。

图5描金漆葫芦式餐具套盒

在清宫中,食盒被雕琢的美轮美奂。在故宫中现存的一款清乾隆时期的剔红“飞龙宴盒”(图4、5),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是乾隆八年下令苏州制造,器上的铭文都是皇帝钦定。这款盒为长方形,天盖地式,几形底座,座上两排计10个圆槽,内各置掐丝珐琅碗。整个盒通体雕红漆花纹,盖面海水江崖,三龙捧一大“圣”字,及左“辅”右“弼”2字。四面还是海水江崖及双龙,以云蝠点经缀,盖的中壁中空,嵌铜镀金沙罩,能看到里面装着的物品。如此巧妙的设计,不仅可以保持盒内通风干燥,又可以透过网罩欣赏精美的掐丝珐琅碗,其工艺性远远超出了它的实用价值。

清代皇帝尚武,更喜欢郊游狩猎,常常是野外就餐,很多地方官员为讨皇帝欢心,也会做便于携带的餐具贡进宫中。清中期的“描金漆葫芦式餐具套盒”(图5)造型就非常独特,这是一份包装组合餐具。全器均用牛皮压模成形,葫芦形一分为二,里面装执壶、盘、碗、匙共79件。葫芦盒为黑漆地,两面描金龙凤纹,餐具均是红漆地描金折枝花卉或花蝶纹。

还有一款“竹编葫芦式提梁餐具套盒”(图7),是可提携式的餐具。竹丝编大小盒3个,相叠成葫芦状,以扁木框架将其拢为一体。盒的肩部,框架外面,则以黑漆戗金云龙纹装饰。三个盒子内盛有方形四格盘4个,大圆盘2个,小圆盘8个,小碗4个,乌木筷子2双,银勺一个,盘碗上都有漆彩绘花纹。不仅外观简洁,内置餐具齐备,而且又卫生又携带方便。

食挑盒又是食盒中构架更大一些的食盒,清乾隆时期的一款“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图6) 就有很好的诠释。这款食挑盒是花梨木制,由内屉、外罩构成。五层内屉是多边委角圆形,分别盛放着银壶、盘、碗、箸等餐具,还附有屉盖,盖中心雕刻蟠螭纹,外罩呈八方委角形,提梁的中心处饰铜镀金龙首提环,紧邻罩盖顶部设一木销子,束紧了食挑盒。

食挑盒是明清时期颇为盛行的食具包装,《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中就有:“西门庆听言大喜,即令来旺儿、玳安儿、来兴、平安四个小厮,两架食盒,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

在河南淇县境内发现的食挑盒,一般为圆形,一米多高,四扇,每扇有木工雕刻的戏曲图案,最底层有三条腿支撑。腿上刻老虎俗称“老虎腿”,每端两扇,每扇都有食品。两旁有两个带插,中间用一条扁担穿上,前后两个人抬好。路远的是四个人的两班倒,食盒全部用油漆漆得起明发亮。这种食盒并不是一般老百姓用得,当时官方人物和有两顷地以上大户才用食盒。

旧时婚礼中,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就要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吉日。请庚时,男方家要备两份红全帖和一对提盒送到女方家,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方家也要循例璧还茶料,并将拜帖与允帖送至男方家。

即使到了近代,食盒在民间也一直延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宋景诗起义》:“家家户户都献礼,火腿板鸭送食盒。” 赵树理的《邪不压正》里就有:“这地方的风俗,送礼的食盒,不只光装能吃的东西,什么礼物都可以装食盒。”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食盒不仅是中国宫廷文化、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表现。

竹编葫芦式提梁餐具套盒

猜你喜欢

食盒餐具
古代食盒尽优雅
食盒的温度
浅谈包装设计中古代食盒的应用
餐具叮咚
看餐具,识鸟喙
食盒妙趣
食盒,佳肴尚需美盒配
小众收藏说食盒
wasara纸餐具——环保不简单
Graft: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