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赞助当下的中国艺术?

2012-04-29杨艳

艺术品鉴 2012年4期
关键词:惠特尼古根海姆当代艺术

杨艳

成立了数十年的吴作人美术基金会一直靠出售大师的作品来维持自己的运转,背后苦涩的事实是举步维艰的经济支撑。其实,像这样艰苦维持的中国艺术馆远不至一家,其困境引起了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谁来赞助当下的中国艺术?

艺术赞助是支持艺术发展的基础力量之一。在美国,来自本国的对本土现代艺术的赞助及其体制的形成,是美国建立自己当代艺术形象的根基。而在日本,在过去的20年中,日本文化交流基金会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日本的当代艺术在世界各地展出,试图建立自己在全球当代文化舞台的新形象。而韩国也通过社会各界和政府赞助的光州当代双年展和文化交流基金会的运作来提升当代韩国的文化新形象。

然而,对国内而言,中国的艺术赞助机制尚未有基本雏形。尤其是国内当代艺术的主要赞助来自海外。首先发达国家一直有收藏当代艺术的传统,其次,大陆的当代艺术在海外十分走红,成为许多收藏家和博物馆追捧目标。 第三,从国际艺术市场的行情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价位普遍偏低,而且不像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存在价位饱和与真假难辨的情况。中国当代艺术价位会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是各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西方的收藏家纷纷来到中国,购买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从而赞助了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事业,例如瑞士前驻华大使希克收藏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精品,在他的藏品库中,中国有才华的艺术家无一漏网。

眼下,公共美术馆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行政拨款。而这些行政费用往往只够日常开支和人头费。组织艺术研发的费用则需要从各方面筹集资金。但传统的美术馆体制没有市场推广及融资部门和专业人才。所以上海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每次举办三年展等大型活动时,寻找赞助一直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么大型的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活动都难以寻找到赞助,何况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靠卖画维持生计的困境和许多美术馆靠出租展厅度日的局面就不足为奇了。

民营美术馆同样陷入经营和维持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其体制上的灵活性和当代性更深入人心,但是,企业投资文化的短期利益回报要求依然是目前它们面临的难题,加之中国政府没有对企业赞助文化艺术方面的优惠政策,获取不求回报的社会赞助之可能性几乎为零,民营美术馆由此不得不用非常规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以求得生存,这样的路到底可以走多远?估计谁的心里都没有谱。

据悉,国外企业赞助文化艺术事业是因为国家通过减免税收实行相应的鼓励政策。我国虽然也有类似政策,但除了个别教育、慈善、红十字会等捐助项目免税幅度很大外,更多的公益捐助项目上,企业只免去应纳税额的3%,这个力度比较小,不足以鼓励企业赞助文化事业。

当中国当代艺术单幅作品的最高纪录在海外屡屡被刷新、更多的资金涌向中国艺术收藏,当中国的艺术家变得越来越有钱的时候,中国的学术性和探索性的艺术展览却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到目前为止,这类展览大都是由公立美术馆和其他纯学术机构硬扛着,艺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往往差强人意,中国艺术很少能获得本土企业的赞助,实现盈利的学术展览更是少而又少。

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精品,而这些艺术精品又浓缩了一段历史。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历史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产生精彩的当代艺术,而且也需要一切热爱艺术,追求高尚生活情操的人们去赞助艺术。赞助当代艺术,也就赞助了当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也赞助了我们身处其中的历史。

名垂历史的海外艺术赞助人

美第奇家族: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200年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美第奇家族是许多艺术大师们的赞助人,罗马和佛罗伦萨的许多名垂青史、让后人留恋忘返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都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人完成,因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艺复兴文化。

受到人文风潮的影响,美第奇家族把资助艺术作为宣扬家族甚至个人财富与博学的手段。白手起家的美帝奇家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上帝的关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这也给他们身为成功人士的自豪。文艺复兴的产生绝不仅仅是艺术家和文学家天赋与努力的结果,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被称为“资助人”的英雄。

派吉·古根海姆和惠特尼·宛德比尔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当代艺术中心的原因之一,是纽约人对现代艺术的赞助大大超过巴黎。两位著名的女赞助人为奠定纽约的艺术中心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位是派吉·古根海姆,索罗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者之一,一位是惠特尼·宛德比尔特,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者。

派吉·古根海姆的父亲本杰明是矿业大王。父亲五十万美元的遗产在1912年也使她成为亿万富姐。上世纪20- 30年代,她的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学习和收藏现代艺术,尤其是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前夜,艺术家和画廊主纷纷打点行装准备逃亡的时候,她以极低的价钱收藏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包括毕加索、布朗库西、杜尚、莱热、康定斯基、布拉克、达利、米罗、玛格利特等。1941年,她带着作品回到纽约,在57街建立了自己的画廊。50年代初,她又资助了波洛克,20年后,波洛克的每件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以百万美元计。派吉的个人藏品成为以她叔叔索罗门·古根海姆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博物馆的藏品的主要精品。她不仅积累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艺术品,而且是无价的美国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她也成为艺术赞助的典范。

惠特尼·宛德比尔特(1875- 1942)是一位居住在纽约的雕塑家,美国航海业和铁路业巨头的女儿和金融家哈里·佩因的妻子。1913年,她赞助了在美国艺术史上著名的纽约“军械库展览”,第一次向美国公正大规模地介绍美国和欧洲的现代艺术。以后几年,她又成立了惠特尼艺术工作室和艺术俱乐部,为无名艺术家创造交流和展示艺术的条件。她不仅大量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而且赞助艺术家去欧洲留学。1931年,惠特尼·宛德比尔特在格林威治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博物馆,专门收藏和展示20世纪的美国现代艺术,并建立惠特尼美国艺术双年展,成为最为著名的美国全国美展。

约翰·洛克菲勒:

赞助美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三世。作为慈善家的约翰洛克菲勒不仅建立了资产在数亿美元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而且出于对亚洲文化艺术的崇敬,他在1956年资助建立了亚洲协会,负责亚洲地区与美国在学术,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其中有美术馆,专门展览亚洲的古代和现代艺术。1963年,在他的倡议和鼎力资助下,又成立促进亚洲与美国的艺术交流的基金会,亚洲文化理事会,在过去的40年中,这个基金会资助了3000多名亚洲艺术人才,涉及电影、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艺术交流。

猜你喜欢

惠特尼古根海姆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泰坦尼克与古根海姆的不了情缘
惠特尼·约翰逊和她的非凡组织
本应尴尬的收藏家实现目标比发泄情绪重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水乡故居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美国女郎手机寻爱记
古根海姆卫星馆:难以拒绝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