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与创新
2012-04-29万伟平
摘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依托社工机构开展社工服务,借助孵化平台助推创业就业,利用“专干特派”深化科技服务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这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积极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7-03
大学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理念发端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1904~1918年查尔斯·范海斯担任该校校长期间明确提出“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1]“威斯康星思想”从此成为大学社会服务的行动旗帜和实践指南,社会服务也因此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基本职能。
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型大学,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与普通大学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需要以学校的理念创新、内涵建设和资源整合等作为基础条件,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来实现。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秉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社会服务已取得一定成效,并产生积极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依托社工机构开展社工服务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呼应当地社会工作发展需要,瞄准群众的基本诉求,与政府合作发起成立中山市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全市首开社工专业。社工中心主要开展社会服务和专业人才培训等两方面工作。
社工中心本着“立足社区、救难解困、助人自助、共建和谐”的服务宗旨,接收政府、机构、团体等的委托,承接各类社会工作服务及个案咨询、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包括为机构、社区、家庭或个人提供权益维护、社会救助、心理辅导、心理矫治等。截至2011年8月底,花苑社区项目共建立社区居民档案2700多个,开展个案工作90余例,其中结案46例;开展小组工作活动18个95节,服务1000余人次;开展社区活动32个,服务1630人次;社区专项服务60多次,服务1300多人次;家访3200人次,电话访谈逾3500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一万三千多人次,整体服务效果明显。社工站通过探索“社区骨干带领社区居民”模式,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服务;尝试“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带动公众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社工站通过服务创新,满足民生基本需求,有效弥补了传统社会保障的不足。
社工中心以社工机构为主体,院校专家提供支持,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联动机制,进行专业人才培训。一方面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平台,内化社工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师资和专业学生力量,培育专业社工机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开展社工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区培训等。学院与中山市民政局合作共建“中山市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基地”,为社工专业毕业生开拓就业岗位和第一线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发挥了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作用。学院创办社会工作机构,增加了教师一线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经验,有利于提炼本土文化中的“助人”方法和经验,推进中山市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进程。
中山市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成功运作,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2011年9月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率调研组到服务中心花苑社工站考察中山社会管理开展情况,对“高校技术支持”社工站运作、创新社会管理的做法表示赞同认可。同年7月,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等相关领导到服务中心花苑社工站参观调研,表示支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山市社会工作事业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心苑社工中心不断创新完善院校机构“1+1”模式。
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来看,高校创办社工机构的做法,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中山市社工机构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社会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既节约了政府经济成本,又满足了老年人、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这种尝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社工机构发展思路,真正通过凝聚各方合力,推动了中山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二、借助孵化平台助推创业就业
为鼓励、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青年积极创业并带动就业,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响应政府部门号召,牵头组建了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负责全面管理和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撑。基地建筑面积1.2万平米,设有大学生创业办公区、创业培训区、综合服务区、创业成果展示区、物流仓储区和服务中心办公区六大功能区。其中创业办公区按产业类型划分为十大区段,重点孵化电子商务、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生物医疗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动漫游艺与数字媒体设计制作、软件外包与开发、工业设计与模具开发、通信数码技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等创业项目,可容纳200家创业团队入驻。截至2011年8月,创业孵化基地共有76家创业团队成功进驻,累计经营额超过3800万元,发展势头良好。
创业孵化基地本着“以人为本、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宗旨,为初始创业者提供项目策划、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战略设计、融资贷款、经营决策、专家咨询、资质认证、财税代理、市场营销、业务中介、证照办理等一站式服务。为积极鼓励、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青年开展创业活动,创业团队入孵市创业孵化基地,均可享受一年场地租金全免等十项创业优惠政策与八项创业贴心服务。
创业孵化基地着力构建创业服务综合平台,免费提供八项贴心服务,大力协助落实创业团队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建设开通了财税代理、法律顾问、资质认证、证照办理、融资贷款、后续援助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孵创业团队免费提供财税咨询服务,包括代理记账、编制各类财务报表、纳税筹划、税务代理等。免费提供法律支持,宣传国家和地方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等服务。免费提供企业资质认证。同时组建创业俱乐部,定期邀请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和商界精英,以论坛、研讨、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创业俱乐部积极引导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技能,开展创业竞赛,增进创业经验交流,帮助创业者加强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其提供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创业孵化基地依靠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与贴心的免费服务,吸引了近300人入孵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500多人。
创业孵化基地不断优化创业服务和管理,组织创业导师服务团队,开展免费创业系列培训,引导创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效。免费开展培训,一是实施“八大如何”创业实践培训,即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培育创业心理健康、如何分享成功创业经验、如何合理利用工商和税务政策、如何获得金融部门支持、如何利用好创业扶持政策等。二是开展创业沙盘系统培训,包括企业申办实战培训、模拟经营体验沙盘演练、创业计划书撰写、指导遴选创业项目、现场参观考察知名企业活动等。三是进行财税、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包括票据结算相关知识、税法、合同法基础知识。自2010年基地成立以来,连续举办了16期创业培训班,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创业服务活动,累计培训创业者2100多人次。
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同打造了创业实践基地,邀请高校师生、创业青年到基地现场参观访问,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氛围,引导扶持青年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不断提升基地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辐射力。建设开通了基地网站,设计制作了基地宣传手册,定期编制工作简报,组织策划了“创业孵化基地进校园到镇区入社区”系列宣讲活动。
中央、省、市领导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陈茂辉等领导先后莅临创业孵化基地视察指导工作,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思路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赏,对市创业孵化基地的未来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同时,基地的建设发展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中山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11年3月,中山市创业孵化基地荣获“首批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称号,是中山市获此殊荣的唯一单位,全省200余家申报基地仅九家获此殊荣。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典型案例,其现实意义在于创业孵化基地不仅为高校毕业生、创业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办公场所与优美的环境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打造了完善周到的一站式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基地的成功探索与创造积累的一系列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创业及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三、利用“专干特派”深化科技服务
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为镇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落实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部署,开展向镇区、农村派遣科技特派员活动。学院围绕中山产业特色和镇区经济特点,初步构建的“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开设的32个与镇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为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奠定了技术基础。
根据镇区、企业发展的需求状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学校与镇区以自愿为原则自由协商,进行双向选择,派遣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主要通过技术支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项目申报、人员培训等方式开展全方位服务。科技特派员根据镇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参与制定镇区发展规划;根据镇区产业特点、技术需求以及产品市场供求变化,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指导和协助镇区制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协助镇区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争取获得立项和财政资金的支持,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咨询;定期为镇区和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和咨询,提高基层科技工作水平和服务企业的能力。
作为深化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部门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引导和督促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联手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合作镇区企业开展成人教育培训、专业讲座、现场指导等服务,向企业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实习就业,积极配合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而镇区企业也协助联系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拓展空间。由此而搭建了一个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合作平台。近年来学院陆续向镇区政府、企业派出市级镇区科技特派员、省级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70多名、政校企合作专干6名,其中特派员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
通过镇区科技特派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了技术资源的有效扩散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的建立,有效改善了当前镇区科技管理力量薄弱、科技工作水平不高的局面,并为学校锻炼培养了一批拥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开展社会服务是大学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不断推进质量和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同地方各个领域的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协调平衡机制,形成自身的社会服务特色,实现学校建设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张皓.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65.
[2]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7.
作者简介:万伟平(1973-),男,江西九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