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宽容的历史

2012-04-29柯仲甲

群文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家

提到人类学,大家难免会想到原始、土著、奇风异俗等等,这虽有失偏颇,却也说到了近代人类学的起源上。近代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说与以西方为中心的近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密不可分。西方通过殖民扩张输出商品、进而霸占领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在这么一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殖民地,西方殖民主义者迫切需要了解殖民地的风土人情。逐渐地,这种搜集、了解殖民地风土人情的工作发展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民族学或是人类学。但人类学的追求却不仅限于此。费孝通老先生对人类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做过精辟的诠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白话说就是,发现各自的美,欣赏对方的美,相互欣赏、赞美对方的美,最后达到一种多文化和谐共存的“大同”。英国现代人类学之父弗斯也说过“作为一位人类学者,我将注重那些生活方式和西方文明不同的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我注重他们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猎奇者看来比较新奇,也不只是因为这种知识对于在不发达工作的人大有裨益,而是因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能帮助我们明白自己的习惯和风俗”(雷蒙德·弗斯,2002)。 从费老和弗斯的话中不难看出,人类学的追求在于从“民族中心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正确的认识“异文化”的价值,反思自身的文化,欣赏异族文化,最终达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和谐相处。但这样一种观念被人类学界或者说人类学家所广泛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看来,这一过程,是一段人类学自身从狭隘的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蜕变为具有关怀全人类未来的胸怀的学科的历史,更是一段追求宽容的历史。

一、野蛮、蒙昧与文明——不宽容的开始

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弗兰兹·博厄斯

十九世纪是西方的世纪。当蒸汽机车将全人类带向一个崭新的文明时,西方人的“民族中心主义”心态也随着这辆机车走到了一个顶点。彼时的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旅行中对原始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这位近代人类学的鼻祖,却也不可避免的站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了一段充满文化等级色彩的人类学。他将人类文化的进化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认为全人类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沿着这一路径在演进,现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只不过是发展的速度不同而已,发展快的,已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发展慢的,还在蒙昧社会中混沌。他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将世界不同民族安放在这条进化轴上,而欧洲的民族显然就处于这条轴的最前沿。

从距今四百多万年前东非与南非的南猿开始,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距今三十万前,世界各地几乎同时间的出现了现代智人。 透过人类几百万年的演进史,我们清楚的看到人类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人类的心智具有一致性,人类生而平等。然而泰勒等人在“人类心智一致性”的基础上却提出了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这一心态在现在看来荒谬至极,但在当时,却在欧洲存在着普遍性,泰勒的理论,可以说是这种中心主义心态在人类学上的典型反映。也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在那个不宽容的世纪,上演了一段扼杀理性的历史——殖民战争。显然,殖民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在近乎疯狂的民族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欧洲人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一切问题,认为那些“落后”的民族就理应走到和他们一样的文明社会中来,由此欧洲人打着开化所谓的落后民族的旗号,进行了残酷的殖民战争。

二、“西方的没落”——追求反思的转变

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习更趋完满并为之做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

——列维·斯特劳斯

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二十世纪人类不宽容的历史上演到了巅峰,两次世界大战将人类两次工业革命铸造的辉煌成就运用到战争上,反过来,又用战争毁灭了这一切的辉煌成就。人类对自己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但是这个玩笑却引起了西方世界有识之士对自身文明的反思。在二十世纪的初期,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种整体性的反思。斯宾格勒所著《西方的没落》可以说是这种反思的代表作,这是一种透露着悲观主义的反思,但悲观不是反思的目的,这种对自身文明的反思,其目的在于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在人类学上,不同的大陆上不约而同的迈出了反思的第一步。在1922年的英国,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这两位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开创者相继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安达曼岛居民》。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人类学民族志的经典方法,他在批判泰勒、摩尔根等老一辈人类学家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学不应是一门“想象的学科”,而应建立在人类学家对异文化的亲自考察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对异文化有客观的认识,避免了偏见。在美国,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者,提出了文化相对论的看法。具体的说,就是强调了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背景,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可以说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者,发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也是对中心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驳斥。

在这一个时代,还有一位人物不能被遗忘。那便是二十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法国的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忧郁的热带》,这本书为他带来了盛誉,甚至其所表现出来的优美的文笔,引得“学术界对列为斯特劳斯是一个科学家或文学家产生了争辩,更有消息说列维斯特劳斯有获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与其将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仅仅看作是人类学的著作或是文学游记,不如说“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思维体系的影响经常是超越文学与科学的界限的。”在那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不仅仅感受到了热带地理气候的“忧郁”,更表现出了他对于自身文明的反思,他斥责西方人自以为是理性正宗的想法,而辩说野蛮人的思想与文化也是理性的产物,其基础与文明人并无二致。他的著作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对于世界不同文明的宽容的认识,他在书中这样表述到“我研究人类学可以获得一种知识上的满足:让人类学把两个处于极端的世界历史和我自己的历史接合在一起,同时它也揭示了整个人类和我个人所共有的动机。” (列维·斯特劳斯,1996)

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博厄斯、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反思,可以说是迈出了人类学反思的第一步。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一次“并不成功”的转变的局限性。“功能主义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危机以及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企图,但种豆得瓜,得到的结果却是对西方社会文化自我反省及对‘非西方文化合理性的承认,虽然这种反省与承认是有限的,并不彻底。”(朱炳祥,2009)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著作《原始社会的犯罪与法律》的导论中也明显的表现出了殖民主义的倾向,“最后,但绝非无关紧要的是,存在着原始法律这门学科,它研究了有助于形成原始部落中的秩序、一致性和凝聚力的各种力量,形成这些力量的知识应当成为原始组织的人类学理论的基础,并应当成为殖民立法和殖民管理的指导原则。”(马林诺夫斯基,2007)他的这种观点,应当说是代表了那一整代人类学家普遍的心态。

另外,虽然他们强调了“异文化”的重要性,承认了异文化的价值,但不可避免的,他们仍然是从一种客体的视角出发去认识研究主题,客体与主体仍然没有被摆放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讨论,那种文化上的“距离感”仍然存在,只不过经过这一代人的努力,这种“距离感”进一步的缩小了。

三、“文化的互为主体性”——人类学的使命

二十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人类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后现代人类学。在后现代人类学的时代,“文化的互为主体性”观念真正的确立了起来。在人类学史上,后现代人类学第一次将主体作为出发点,客体被放置在与主体的互动关系中来探讨。

后现代人类学对于“白种欧洲男性的傲慢”所做出的反思,最大程度的体现了人类学进一步走向宽容。后现代人类学者批判了现代主义人类学家的狭隘与自负。他们认为,在此之前的人类学研究都是从人类学家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异文化,而没有将异文化本身纳入到讨论中来,现代主义人类学家狭隘的以为凭借自己的文化就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另外,他们更加深刻的作出了反思:“以往的人类学研究在维持非洲殖民政体与美国对东南亚的侵略中都发挥了作用。” (朱炳祥,2009)

在二十世纪的动荡中,人类学自身经由后现代人类学完成了学科的转身,那种对“非我族类”的审视回归到了理性上来,中心主义逐渐退出了人类学的舞台。在这一个世纪,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在前辈的基础上反思中心主义的弊端,那种文化无优劣、“美人之美”的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精神之中,后现代人类学所作出的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仍在继续。

然而,纵观当今全球,追求宽容的历史远远没有走到尽头。我国台湾地区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说“在今天的世界里,所有的战乱与纠纷,大都由于种族冲突所致,人类学家假如能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就在于提供与异民族相处之道,这种‘道假如能为世人所体会,放弃他们对别人的偏见,世界的繁荣安乐才有预期的可能”(李亦园,1996)。如此看来,不宽容的历史仍在发展,然而人类学的胸怀却愈发宽广,人类学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英]雷蒙德·弗斯.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6.

(作者简介:柯仲甲(1990.6-),男,浙江温州人,大学本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社会学、人类学。)

猜你喜欢

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家
Module 3 Foreign Food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大师的礼让
神话的“谜思”:二律背反与“触及岩石”——兼谈列维-斯特劳斯《阿斯迪瓦尔的武功歌》
反思盲区:论人类学家主体性及其概念处理
家屋社会的语境、限度及其演变
寻找源头的野心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思想——依附于《忧郁的热带》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里维·斯特劳斯与牛仔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