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帏之行
2012-04-29陈镁
朋友,你可曾去过道帏?是缘分还是感应,冥冥之中有一曲圣歌始终萦绕在耳边,当我真正看见她,感受她,才知道她便是圣歌咏唱的那片土地。
2010年(庚寅)农历6月15日,我有幸与《群文天地》编辑部的张永涛、侃本两位主编前往循化县道帏乡,参加在那里举行的民间民俗活动——“朝山盛会”。在去道帏的路上,仰望着湛蓝的天空和哈达般飘散的白云,欣赏着一路盛开的油菜花,侃着青海史和当地各民族民间习俗活动,内心悠然,心旷神怡。道帏不仅有朝山会,而且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民俗活动,就让我带你走近她。
一、道帏概况
“道帏”,藏语“石头帐篷”之意,因该乡宁巴村附近的河滩里有一块形如帐篷的巨石而得名。
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位于青海省东部,地理结构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该乡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0公里,辖2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东面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接壤,东南面与甘肃省临夏县毗连,南面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邻,西与本县北庄乡相连,西南与本县孟达乡隔山相望。这里土地平坦,阡陌相连,村庄错落,人烟稠密,四面群山环绕。当地居住的多以农区汉族和牧区藏族为主,耕地面积有3.56万亩,素有循化县“粮仓”之称。全乡有1.1万人,其中藏族有9千余人,占全乡人口的81%以上。在27个自然村中,藏族聚居村23个,撒拉族聚居村3个,汉族聚居村1个。这里的藏族群众视野开阔,思想活跃,重视教育。截至目前,小学有20所,戴帽初中1所(位于古雷村古雷学校),在校学生1080人,入学率达98%。改革开放后,历来重视教育的道帏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大中专学生和优秀人才。
二、道帏古刹
道帏古刹——古雷寺,又名“道帏扎仓”、“格旦派吉林”,为循化县东部境内格鲁派大寺,历史上曾辖道帏乡境内的东湾、宁巴、比仑、多什则、东那、吾曼、铁尕楞、牙木、木洪等寺和丹麻尼姑寺。古雷寺,位于循化县城东南26.5公里处,今道帏乡政府所在地东北侧的虎头山下。该寺占地面积约为50亩,主体建筑大经堂坐北朝南,北依巍峨的虎头山,南对雄伟的大力加山主峰,东邻开阔的东洛朗沟,西为层峦叠嶂的贡英山。
据了解,公元1363年,同仁隆务寺三旦仁青初来此勘地建寺,当时属萨迦派,称“古雷扎仓”。约公元1644年,同仁隆务寺法台洛桑噶哇主持该寺后,改宗格鲁派,易名“格旦派吉林”,意为“具善兴旺洲”,并建立显宗学院,采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教程,制定寺规,振兴学风,发展很快。在循化县,古雷寺规模仅次于文都寺,位居第二。《青海记》载,当时有寺僧125人,据传最盛时达200余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载,1958年前全寺有二层大经堂、护法殿、二层弥勒殿、二层甘珠尔拉康、二层鼓楼、二层“占清寨”(诵经堂)各一座,共311间,另有二层尼丹拉康(罗汉堂)24间,讲经院1处,活佛昂欠共8院,其中喜饶嘉措大师昂欠1院82间,其他活佛昂欠7院276间。1958年后,青海省委批示“古雷寺保留,并留喇嘛50人”。1960年开始,寺僧从事农业生产劳动。1961年国务院为了表彰喜饶嘉措大师的爱国行为,赠重约2吨的明代隆庆大铜钟一口,青海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了钟楼1座。“文革”期间,寺院大部分关闭。1969年喜饶嘉措大师宅院毁于火灾,国务院所赠铜钟、缅甸总理赠送给喜饶嘉措大师的释迦金佛像(高5寸)、大师金印及日本赠送的《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经典等珍贵文物均被烧毁。1985年国家先后为该寺拨给人民币3万元。1980年8月7日,古雷寺正式开放,当年修复“占清寨”。1985年国家拨专款33万元,动工修建了喜饶嘉措大师纪念堂,1987年农历8月15日落成,现为古雷寺主体建筑。那天,我以激动的心情走进喜饶嘉措大师纪念堂会客室时,眼前呈现喜饶嘉措大师生前的部分照片、遗物以及国务院、省、县、乡赠送的锦旗,当我走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伟大领袖毛主席与喜饶嘉措大师亲切交谈的那张照片时,照片完全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久久不能离去,在冥冥中追索着大师一生爱国宏愿的思想在眼前闪烁,历历在目。此时,在纪念堂前的大院内,绿树成荫,鲜花争艳,馨香宜人,台阶两旁的石狮憨笑,并整天守卫着大师纪念堂,仿佛向游人诉说古刹的往事以及历史的沧桑。
目前,古雷寺主要佛事活动有: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六日举行祈愿法会,其中正月十六日的跳欠活动有天女舞、法王舞和宝帐怙主舞(据传渊源于萨迦派);四月千供会,即农历四月十一日为度母设千供和四月十五弥勒设千供;降凡节,农历九月二十二日是纪念释迦牟尼在仞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后降回人家,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法会;五供节,即农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进行,首日设千供,次日燃灯供佛,是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法会;插箭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全乡各族群众举行插箭活动,旨在团结致富;十一月法会,即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是古雷寺主古雪合加圆寂日,这天众僧聚会,设供诵经,所诵经文为般若、中观学方面的经典,总称为“坚坚”。
三、道帏格西
道帏格西——喜饶嘉措大师,1884年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贺庄村的一个藏族家庭,1888年出家古雷寺,1899年去拉卜楞寺学经,1904至1939年在西藏哲蚌寺学经,1915年获得了西藏佛学界的最高学位——格西拉仁巴(博士学位)。
喜饶嘉措大师是一位藏族著名的学者。1917年,担任《布敦全集》的校勘工作,历时6年完成了29函,约200余种的校勘任务。接着到罗布林卡(宝贝公园)行宫主持大藏经《甘珠尔》的校勘工作,任总校编。他用了近8年时间,出色地完成了《甘珠尔》的校勘任务,并撰写序言刻印出版,受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嘉奖。为此,十三世达赖赐加佛号,尊称他为“喜饶嘉措”、“坚华杰贝罗哲”。抗战时期,他撰文号召佛门弟子团结抗战,并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阴谋,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1949年解放后,他曾出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委副主任,青海省文教委员会主任,青海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2年捐献巨款支援抗美援朝斗争,1955年当选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1956年担任中国佛学院院长,曾出访过缅甸、印度、柬埔寨、日本、瑞典、斯里兰卡等国。通过佛教活动,积极宣传我国政府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政策,为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1958年青海和西藏部分地区发生动乱后,他严厉痛斥动乱分子背叛祖国、背叛佛教教规的罪行,为平息动乱做了大量的工作。1968年11月1日喜饶嘉措大师谢世。
喜饶嘉措大师作为著名的学者,著述颇丰。现今所收集到的大师遗著,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汇编成上、中、下三集出版留存。同时讲学多年,为著名的三大寺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分别培养了一批有望的知识分子。如赵朴初、阿沛·阿旺晋美等。他勤奋苦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但他时时不忘学习,十分虚心,他说:“你们不要认为我的学问大,实际天下的学问就像大海一样,我只取了其中的一瓢。”他还说:“生老病死,是世之常理;不死之法,只有勤奋学习,摄取各种知识(学问)、善于全面解释世间一切事物,扬善抑恶,与人为善,求得众生安乐。让自己的生命像金子一样闪亮发光。”如今,大师虽然与我们离去43年之久,但他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们党建党90周年的今天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他生活俭朴,原青海省教材编译室翻译沈桐清在《大师事迹点滴》中写道:大师的生活很简单,每日除了酥油奶茶外不大愿意吃炒菜,中午拌一小碗炒面,下午少吃一点羊肉和面饭,每星期还要吃一次豆面饭。他说:“炒面是我的根本,我从前进藏时只拿了一尕皮袋炒面,我是炒面养大的,君子不忘本嘛。豆面能换口味,还能增进食欲,所以我也离不了它。”大师非常注意勤俭节约对于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创造现实的人间极乐世界而奋斗》一文中说:“国家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因此,就要求我们生活问题上,不能脱离过渡时期的实际水平而过奢地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则是强大的工业建设,所以我们必须把从建设事业中得来的果实,主要用来扩大建设事业,不能大手大脚地用在提高人们生活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辛勤刻苦、克勤克俭来建设国家,为将来更加幸福的生活创造条件,这是我国提高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不经过艰难困苦的建设,一下子就把生活提得很高的做法,是弯路,绝不是捷径。”大师主张:“我们必须把节约变成全民性和全面性的运动,有效地建立节约制度,继续发扬我国人民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与一般浪费现象做无情的斗争!”大师的这些肺腑之言,当下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喜饶嘉措大师是一位爱国老人。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称誉他为“藏族中有学问的人,是爱国老人。”他参加工作后亲身践行各种社会活动,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著名学者的角度,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坚定了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的牢固信念,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说:“我们佛教的信念和宗旨是“普度众生”,但我们的大多数人往往只是停留在内省静修和祝愿祈祷上面,很少实行直接有利于人民大众的事,有些人甚至身为佛教徒,却做出一些违反教义教规的事,令人痛心。共产党并不信仰和宣传佛教,却讲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说到做到;为有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而引以自豪和坚定信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话至今仍然体现着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也体现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念,寓意深远,永不过时。
二十世纪80年代,在世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称:“至尊的喜饶嘉措大师一生为沟通交流汉藏文化著书立说,功垂汉藏;爱国爱教,为广大僧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祖国的统一,为人民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当我们在缅怀喜饶嘉措大师的同时,要学习他刻苦博学的意志,爱国爱教的宏愿和为各族人民幸福而贡献终身的佛家精神。”
四、道帏螭鼓
螭鼓舞也叫龙鼓舞,是道帏乡宁巴村民族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历史上,道帏乡由于远离西藏政治中心,交通不便,因而在宗教、风俗、语言、民间艺术等方面都较多地保留了藏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一地区也受到了吐蕃文化以及吐谷浑、西夏、蒙古和汉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和相互融入。道帏地区,每逢重要节日或其他民间民俗活动,就有表演螭鼓舞的习俗。螭鼓舞经世代流传演变,现在已形成较为固定、完整的表演形式和风格。螭鼓舞蹈为多段(套)体例,结构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舞蹈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极具代表性。表演时,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拿鞭,边击边舞,无需其他乐器伴奏,每段以领舞者的鼓点为段首起始信号,众人随之起舞,段落之间稍有间隔,舞至中段时,可由4至6人居中央,演唱民歌等地域歌曲,使其他舞者趁机小息。螭鼓舞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等程序,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热爱劳动的生活情趣和民族审美观念,展现出粗犷、刚健、热情、奔放的青藏(雪域)高原独特的舞蹈文化特征以及古老纯朴的原始宗教文化遗风。螭鼓舞舞姿棱角鲜明,鼓点雄浑,变化多端,富有刚柔相间与男性阳刚之美,前曲腿勾脚击鼓舞姿与漆部曲伸颤动,构成螭鼓舞的动作旋律特色,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一脉相承。
近年来,经过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以及循化县主管文化部门的大力保护、抢救、挖掘和整理下,螭鼓舞再次搬上舞台,无论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者情绪的渲染,都增强了这一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自2009年起,螭鼓舞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处赴演,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赞誉,也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不断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文化村和推动道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让青藏高原审美艺术之花——螭鼓舞,在自身辛勤的耕耘中绽放。
五、道帏朝山
每年夏季,道帏地区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野花盛开,这里就是游客青睐“却爱野花有定处”的好地方。农历六月十五日这一天,道帏乡仿佛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们欢天喜地,喜气洋洋,举行盛大的“朝山会”,其主要内容有:法师插箭、煨桑祭山、龙鼓、神鼓表演和赛马、民间体育、“拉伊”对唱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场面壮观,在我省所有民间举行的朝山会中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活动之一。朝山时,每家每户拿出一个大小不一、长短不等的五彩神箭(树木制作)和部分祭祀供品。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迈着矫健的步伐个个赴入“朝山”会场。当举行“朝山”插箭仪式时,首先法师诵经,送箭的男人们边煨桑边等待,女人们坐在旁边的田野上边观望也边等待。法师举行插箭诵经仪式结束后,送箭的男人们站在固定的地点,以箭的大小整齐排队,逐个插箭,直到全部神箭插完为止。插箭时,男人们的吆嚎声、女人们的欢笑声、鞭炮礼花的齐鸣声响彻云霄,这一天的道帏乡仿佛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们欢天喜地,喜气洋洋,会场周围烟花飞舞,礼花响彻。此时此刻,人们默默祝福党的富强,祖国的安宁,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充满无限希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憧憬着美好未来。
六、道帏小吃
道帏有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小吃。据了解循化道帏早期的饮食以牛、羊、猪肉及奶制品为主,青稞等面食为辅。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青稞等面食为主逐渐代替了牛、羊、猪肉及奶制品,现在却以小麦为主食,兼食奶、肉、青稞、豌豆、洋芋及少量蔬菜。
现在的道帏人通常以小麦面和青稞面做成馒头、花卷、锟锅(馍馍)、油饼、烘烤圆盘馍、包子、扁食、面条、散饭、搅团等等。如:烘烤圆盘馍,藏语谓“塌食合”,一般厚约10公分,直径约50公分,把酵面直接埋进烧热的土块里,等烧熟后,拂去表面的灰土即成,色泽黄而不焦,脆而味香。一般遇盛大节日或特殊庆典和赠送亲友时烧制。据说,十世班禅大师于1987年回乡探亲时,有位藏族老农竟敬献重120斤的“塌食合”,以表达敬仰之情;将鲜嫩的牛羊肉剁碎,稍加葱末、花椒粉、食盐及羊油拌合而成的水晶包子,蒸熟时馅子凝聚成一个圆球状,食用时先吸汤再吃,汤汁丰溶新鲜,味美可口。盖碗肉,藏语称“尕夏”或“尕措”。把牛羊肉切碎盛于碗中,拌合葱末、食盐及调料,并盛半碗水,将一双筷子搭在碗口,用面擀成薄饼盖在碗上,放入蒸笼蒸熟食用,一般贵客临门,新娘嫁娶,滋养病人时特意摆设食用。还有“干木尼乎”(“干木尼乎”,类似油搅团,在碗中盛水,加奶皮或酥油、胡麻油、青油、撒面粉搅勺成糊状,蒸熟食用)、“牙热”(“牙热”藏语意为“牛角”)、“吉祥大宝饭”、“搅团”、“粑”、“都麻”、“手抓肉”等。另外,还有香甜可口的“酥油”、酸甜清凉的“达拉”、别具香味的“酸奶”和调味进食,别有风味的“浆水”等都是夏季饮用的优质饮料。藏族人生活中还有喜欢喝茯茶或大茶、奶茶、清茶、酥油茶的习俗。奶茶既止渴,又充饥;酥油茶营养丰富,润肺化痰,是招待宾客的上乘好茶。
(作者简介:陈镁,女,土族,青海省文化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