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
2012-04-29杨润辉
杨润辉
摘 要 高职院校在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必须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从企业引进生产性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建设校企组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把握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统一、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统一两个维度,同时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师资建设、硬件投入、责权利分配和评价考核等方面加强调整和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组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72-04
高职院校在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应着力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引进生产性项目,与企业开展合作,以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校企组合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包含企业引进、课程开发、人员设置、绩效考核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一方面要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于自身的教育主张,保持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按企业生产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内部管理。
通过校企组合的方式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生产过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其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选择好适合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寻求双方利益的趋同点,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目标是企业的生产目标,实践教学过程是企业的生产过程,其结果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产品和服务,而整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完善的过程。
二、建设校企组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原则
第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相统一。依据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调整核心课程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的内容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具体做法上,可采取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开发与建设、开发教材乃至实施教学等方面听取企业意见,与企业合作,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第二,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相统一。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合作,把企业的设计任务或生产任务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企业任务真题真做,把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实现从学生作业到企业产品直至商品的转化,使生产性实训教学占实践教学总时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要良性运作,发挥功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支撑生产性实训的硬件和软件是保障。在硬件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行业生产线模式,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机构,为成批量、准确地执行生产性实训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条件。在软件方面,要按照人才培养的梯队要求,建立真实项目库,开发由易到难的工学结合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
项目的来源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与合作企业协商,将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单个企业解决起来成本较高的问题,作为研发项目委托给学校,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并以经费奖励方式给予资助。二是邀请合作的同行企业将部分生产项目任务交给学校,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所完成的产品主要供企业备选,即“真题辅做”。三是直接以学校名义参与社会投标,将竞标所得项目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重点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开发上,所完成的产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考核鉴定,即“真题实做”。
三、校企组合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构建
多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师资建设、硬件投入、责权利分配和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校企组合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是一种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实训的生产效率比企业流水线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低,企业一般不愿意将过多的生产项目放到学校,这导致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无法常规化。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办法,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着手,建立水平和能力相同的工作组,实行小组项目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据,由企业讲解具体项目要求,按照企业生产任务要求,专业教师组成专门教学团队,学生分成相应的工作小组参与到项目中,对企业的任务进行区分和细化,在生产任务的指引下,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进行相应的生产。这种小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真实项目驱动,按照企业项目真题实做,打破能力区分、年级区分,按照项目要求组织生产。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为例,一方面,定期从深圳动画企业分批承接生产周期比较宽松、制作技术要求一般的阶段性动画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真项目真做的实训;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和学生或与企业联合,或自行组织团队开展动画项目的研发,用实际工作带动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技术,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实战中磨练,在应用中提高。每个项目组都建立导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同时,确定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学分计算办法和考核评审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二)基于校企组合的课程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更可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创造很好的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上,应强化能力本位,以典型任务为导向,突出前沿性、操作性、实用性。在生产性任务开始之前,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企业侧重于生产任务的进度和规格,学校负责培养目标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制定的培养目标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校企双方还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企业按照公司要求和生产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进度,将企业的生产标准提升为课程的考核标准。在课程内容和所使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侧重于最新的实用知识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管理规范、实训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任务验证标准,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总之,生产性实训的课程建设,强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匹配,强调最终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出,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来完成工作任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与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合作,将生产性实训的过程和内容进行总结、深化,编制了一系列实训教材,形成了一些经验。首先,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子行业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信息类教材开发准备工作。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将电子新技术引入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做到三点:第一,突出内容的先进性,将代表最新电子技术发展方向的新知识融入到教材中;第二,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如在《电视技术》系列教材中,增加了I2C总线控制技术,大屏幕电视机中的各种画质改善技术、画中画技术、平板显示技术,以及LCD、PDP等市场流行电视的故障特点及维修方法等内容;第三,突出内容的可操作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特点,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校企组合的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真实生产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核心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要实现教学和考核主体多元,以学生为本,课堂目标与生产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相结合,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对实训教学成效的评价应建立动态的过程评价体系,企业侧重于从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教师参考企业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价,督导则从课堂组织的完成情况以及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则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对教师作出评价。
如电信学院的实训课程“IC版图设计”,课程教学完全按照企业IC版图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流程来设计,同时学校版图设计的学习平台与企业版图设计的技术平台是同步的,因此学生在实训室的学习过程,就是版图设计员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企业的工程师,直接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四)基于校企组合的师资建设
对于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引进的教师,采取“分类管理,利益统筹,项目驱动,身份趋同”的建设模式,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待遇,创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文化,给予其能够得到社会和学校承认的评价。注重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安排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将下企业挂职锻炼作为教师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企业评语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把考取高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开阔教师视野,增强其动手能力。
如艺术设计学院首饰珠宝专业基于实训教学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有计划地推行教师轮岗制度,每年都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或出境学习,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考评员、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与认证,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市、省、国家以及国际级的设计大赛和作品展览。二是采用聘请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等,充实、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与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关系,聘请企业培训师组成“团队式”讲师团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三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
(五)基于校企组合的硬件投入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企业的设备优势、项目优势与学校的人才优势、潜在的员工(学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资源。
如媒体与传播学院印刷技术实训室拥有总值1800万元的设备,其中政府投入的只有600万元;在媒体与传播学院总共4300万元的设备中,有1700万元的设备来自于企业捐赠。印刷技术专业自1995年以来就与全球最大的印刷技术与设备制造商德国海德堡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海德堡印刷生产实训中心。
(六)基于校企组合的责权利分配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会产生经济收益,它是生产性实训的源头活水,校、企、学生三方面都可获益。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项目状况,厘清责任,使得权益明晰,并指向趋同。按照市场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的合作关系,通过股份制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产权和制度架构。实训基地按技术、资金、劳动等投入合理分配利润,兼顾各方利益,以驱动各方积极性。对于在生产性实训环节中,因学生的创新而使得工艺提高、技术改进、新设计方案被采用等,学校应按照参加市级大赛的奖励规定给予奖励,其标准由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也可按照相应的学籍管理条例,给予免修学分或者换取相关证书的奖励。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学生的一般性劳动付出,应按照勤工俭学的标准,由企业给予支付工资。在工作开始之前跟学生签订相应的合同或者协议,一方面对学生的生产责任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的权益。
为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趋同点,学校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如应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与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就按照上述思路建立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校企合作与企业长期利益的结合点,贯彻合作双方整体人力资源改善和管理创新、文化提升的战略思想,确定了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还联合组建了“药店管理学院”,学校承担了海王星辰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任务,如分店经理、执业药师、采购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
(七)基于校企组合的评价考核
生产性实训评价考核模式的特点是多方参与、全面评估,包含长期和短期两个层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维度。短期评价主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长期评价涉及社会和学生对学校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成效的评价。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相应的政策指导和规范还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与制度保障,校企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风险,与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衔接还不顺畅等,这些都有待于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164-165.
[2]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3]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54-56.
[4]程云燕.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教育与职业,2009(20):33-34.
[5]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6]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5-46.
[7]张辉,吴万敏.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37-38.
Exploration on New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vity Training Base Development
YANG Run-hui
(Shenzh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develop the outside school training bases, but also build well the campus practice bases. Meanwhile, the schools should grasp two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unity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post core ability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ability and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adjustment and reform in talent cultiv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raining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ff, hardware investment, the distribution among responsibility, right and benefit, and the evalu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roductivity; training bas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