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插上科学的翅膀
2012-04-29马颖琳
马颖琳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本文通过如何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利用课堂教育构建教学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扶持创新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好奇心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4-01
创新教育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具有创新的教育意识,同时也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授书本的知识,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实用性,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潜力和聪明才智,进行科学探究实践。
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才能主动的去钻研。如果因为学生的好奇心而引起了顽皮捣蛋,一味的进行训斥和忽视,不保护也不培养,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常问为什么?应该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课堂上,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各样的古怪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我一般对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同时对做得欠佳的地方给予批评,而不是一味的责骂,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学习“电产生热”这一知识时,学生反映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手摸起来没有感觉。突然一个学生大呼“很烫”,立即同学们都围上去看个究竟,课堂纪律刹时混乱。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并且扰乱了课堂纪律,但恰恰就是这一个不一致,让“电产生热”效果明显了。我大力表扬这个学生爱思考,同时提点了全班的纪律问题,没有因为纪律问题而训斥否定这个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继续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被唤起,大家积极的思考讨论,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意外的好。
二、构建教学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扶持创新意识。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不断问为什么?使他们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讨论,思维活跃,创新思维的火花也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做一个‘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别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语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吗?
2.构建创新的教学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聪明的科学头脑,是在教师引导下和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教师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多提为什么,并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从而扶持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例如:低年级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同时,学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蚂蚁的力气有多大?”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3.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课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学中的各种素材,让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知识时,向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把带漏斗的瓶塞塞紧瓶口,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的踊跃发言,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
三、注重思索,立足实践,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实验的准备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我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解决问题。同学们苦思冥想,通过讨论,先后自行解决了几种常规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我请他上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在活动的实践中,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将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当然,科学探究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
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锻造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新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