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6-11-30刘国权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好奇心因材施教学习兴趣

刘国权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充分利用实验教材的新颖,图文并茂来吸引学生;实验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学习兴趣;好奇心;因材施教

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条件差、知识面窄的情况,厌学情绪间或伴生。如何有效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现实难题。

兴趣是一个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原始动力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紧密相关。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就会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整体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兴趣,必不乐学。”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改革开放、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巨大洪流的冲击下,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发生学生辍学去大城市打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当老师的都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喜爱读书,这无疑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培养数学兴趣比教会学生解题的能力更加重要。通过我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及对农村教育的了解,浅谈几点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一、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或是只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百的纯数学问题。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等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众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调查、实践、试验、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的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的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老师选出两队进行篮球比赛,每组三人参加,其中一人做记录。比赛后,老师将总成绩公布于众;然后老师帮助输了的那组,结果老师参与的那组转败为胜,为此,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老师的不公平,即人数不等。从而为学习平均数创设了情景,使学生们积极思维,找出“公平”的办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获取了新知识。

2.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直观的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灵活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学习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习题设计,可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上出示运算符号。这样把静止不动的习题予以拟人化,变静为动。

四、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目的性。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言语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如:提供成功机会,给予激励评价。“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的感觉真好,它给人带来的愉悦感会激起一种无法遏止的动力。然而,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成功地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教法和学法:首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设计知识的传授方式,还要设计评价方式。在什么地方评价,是老师评价,还是同学评价,还是自我评价,这是要花大力气思考的问题。其次,学法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真正地去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激励,从而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不一样,要善于分析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综合全局,博众之长,多方入手,对症下药,打持久之战,循循善诱。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再没有“畏数”之心,学生就会踏进这扇有趣而无穷的数学大门。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实。

参考文献:

[1]秦艳.数学新课程标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邵清艳.学生评价与学法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猜你喜欢

好奇心因材施教学习兴趣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