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化:幼儿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

2012-04-29陈迁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游戏化幼儿园

陈迁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包含对方的因素。游戏与艺术的天然联系使得通过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游戏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或营造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幼儿能自愿依照一定的规则,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与表现艺术,从而形成一定艺术能力的艺术教育活动。依据幼儿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联觉、体验、情境和形式转换等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游戏化

一、游戏及游戏化艺术教育活动特质探析

很多学者曾对游戏问题作过各种理论阐释,如荷尔的“种族复演说”、弗洛伊德的“补偿说”、席勒与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等,〔1〕其中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观点独树一帜。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2〕从上述游戏内涵出发,赫伊津哈提出,游戏具有自愿性、假装性、隔离性、重复性、秩序性和规则性等特质,而隔离性是游戏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它使物质上的或观念上的一个封闭时空被从日常环境中圈划出来,在这个时空里,游戏活动得以进行。由于游戏具有这些独特的性质,因此人们(尤其是幼儿)非常喜爱游戏活动。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幼儿对游戏的需求更加强烈。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深刻指出的那样,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精神产物。〔3〕许多学者认为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阶段的游戏是人们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人们最纯洁的思想和最内在的素质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

游戏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提出:“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4〕朱光潜关于“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的论点,精辟地道出了游戏与艺术的天然联系。一方面,从游戏的视角看,游戏中具有艺术的成分,因为游戏与艺术都是在现实世界之外营造不同寻常的时间与空间,都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并且它们都既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假装”性质,又含有极端的严肃性与专注性。此外,由于游戏中的各种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活动的萌芽或基础,因此游戏可以成为艺术活动的前期准备。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视角看,艺术中含有游戏的因素,且是游戏进行艺术化发展的结果,因为不论从人类艺术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个体艺术活动的发生过程来看,游戏因素都伴随着艺术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而使得参与者有可能在艺术世界中进行自由想象与创造。

艺术与游戏有着天然联系,相互包含着对方的因素,这就使游戏成为帮助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最佳方式与手段,加之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能否让幼儿参与到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就成为能否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换言之,通过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应是幼儿园的应然追求。从游戏的特质以及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出发,游戏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或营造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幼儿自愿依照一定的规则,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与表现艺术,从而形成一定艺术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在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策略

依据幼儿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如下几种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来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

1.联觉策略

联觉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发掘不同门类艺术要素的内在相通之处,运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幼儿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之间的通道,促进幼儿对艺术对象的体验与表现,提高幼儿艺术能力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这一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中有关联觉(synesthesia)的理论。联觉又称“感觉挪移”或“通感”,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经验类型,当一种感觉领域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领域也产生了相应的感觉,如一个乐音让人产生了蓝色的感觉等。〔5〕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联觉的出现是由于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有着一种按照固定规则转换的对应关系。〔6〕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最普遍的例子就是“色听现象”,即某种声音可以唤起某种色彩感觉,通常是低音使人产生深色的感觉,而高音则使人产生浅色的感觉,如“响亮”一词就反映了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联觉现象。

一般来说,幼儿园教师要对两种以上的艺术语言加以链接才可以运用好此策略。为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相通之处。例如,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乐器演奏的音乐所具有的线性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就具有某些内在的相通性,通过欣赏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来感受绘画中的线条,能加深幼儿对线条这种造型元素的体验,并促进幼儿的联觉发展和创造灵感的萌发。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幼儿分别欣赏由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乐器演奏的乐曲,启发幼儿从中感受音乐的线性流动,并伴随着音乐用手指将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幼儿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画笔在纸上自由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样,通过将音乐与绘画这两种艺术语言的链接,教师就可以帮助幼儿打通视觉、听觉和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之间的通道,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线条”这一基本艺术元素。

要指出的是,在运用联觉策略时,教师对各门艺术的链接不可随意而为,而要深入发掘不同门类艺术要素之间的内在相通之处。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两门艺术之间的内在相通之处,没有找到可以促动幼儿联觉产生的共同艺术要素,随意将两门艺术链接起来,则非但不能促进幼儿艺术通感的发展,反而会给人一种“拉郎配”的生硬感觉。

2.体验策略

体验策略是指教师在艺术活动中通过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尽可能调动幼儿的动觉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幼儿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艺术学习与创造活动中来,使幼儿在身体动作和心灵体验中获得艺术能力发展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策略。这一策略的依据是心理学中有关动觉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理论,它凸显的是动觉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动觉是指由身体运动和作用于肌肉、筋腱和关节中的感受器的机械力引起的肌肉紧张所产生的感觉。〔7〕动觉经验对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明确指出,身体—运动智能是一种联系“身”和“心”,使身体得以完美展现的能力。〔8〕较之于其他活动,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动觉经验和情感体验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动觉经验和某些直接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将幼儿带入轻松愉快的艺术学习活动之中,使其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愉悦的艺术活动中去,保持对艺术活动的持久兴趣,从而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在艺术教育的历史上,有不少成功调动儿童动觉经验与情感体验的范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人约翰·柯温所创造的“柯温手势语”。“柯温手势语”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动作语言,旨在通过调动儿童的动觉经验来帮助其更好地体会调式音阶中音程的空间感。“柯温手势语”中的手势位置包括七个基本音级和两个变化音级,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并借助大拇指和食指的变化来表示相应的变化音级。由于“柯温手势语”调动了儿童的动觉经验,因此便于儿童感知和体会音级的变化,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意义。实际上,除了运用“柯温手势语”之外,还可以运用其他的身体动作语言来帮助幼儿体验音程的空间感,强化其内心的听觉感受和加深其情感体验。

在运用体验策略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内容应适合调动幼儿的动觉经验和情感体验。如果不顾艺术教育内容的特点,让幼儿勉强体验或做身体动作,非但不能帮助幼儿加深情感体验,有时甚至还会产生相反的结果,给人以滑稽之感,从而破坏艺术学习的氛围。其次,应尽量鼓励幼儿进行即兴创造。当然,教师要为幼儿主动体验和即兴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第三,应处理好外在的身体动作与内在的心灵感受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幼儿机械做动作的水平上,而应该启发幼儿在操作的同时产生某种程度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恰当运用体验策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使幼儿的“身”与“心”协调运动,使幼儿的身体动作成为其内心感受的外部表现,而其内心体验则应该成为身体动作的缘由与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运用体验策略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幼儿不间断地运动,而应该给幼儿留有必要的安静时间,并促使幼儿在这种表面的安静中产生某种深层次的内心感受。也就是说,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替,给幼儿的心灵留有充分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并促进幼儿创造灵感的萌发。

3.情境策略

如前所述,游戏是指在没有结果或目标压力的情况下,人们自愿依照一定的规则,在某一特殊的空间或氛围中所从事的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情境策略当然也应符合游戏的上述特质。具体而言,情境策略是指教育者通过为幼儿创设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与情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由游戏情境所带来的特殊气氛之中,从而使枯燥的艺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在浓厚的游戏氛围中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

在运用情境策略时,游戏情境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能只是为了有趣或活跃气氛而创设情境,而应注意将游戏情境的创设与幼儿的艺术学习恰当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音符精灵”的游戏情境来帮助幼儿更好地辨别不同音区和不同音高的音。具体来说,为了给幼儿创设一种不同寻常的活动氛围,在开展音乐活动前,教师分别制作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色音符头饰,每组都有从do到si的七个音,并为每一组“音符精灵”绘制了一个颜色对应的“家”,如山洞、大树等。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自愿分成三组,分别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音符头饰,找到与自己头饰颜色对应的“家”,并帮助幼儿明确:红色头饰代表高音区的音,黄色头饰代表中音区的音,蓝色头饰代表低音区的音。这样,戴上不同颜色头饰的幼儿就变成了在不同音区活动的“音符精灵”。活动开始后,教师用不同的音区和情绪演奏了一首幼儿熟悉的歌曲,在高音区的演奏是轻快活泼的,在中音区的演奏是中速而坚定的,在低音区的演奏是稍慢而较强的。教师要求幼儿听到这些不同风格的演奏后,要分辨出音区的高低,并从“家”中走出来,做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身体动作。就这样,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戴上头饰扮演“音乐精灵”,并给不同音区的“音乐精灵”设计不同的“家”,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游戏的特殊气氛之中,从而调动起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使音乐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

概言之,情境策略的运用主要是游戏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简单装扮或提供某些令幼儿倍感新奇的教具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与情境。当然,这种氛围与情境应当与艺术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

4.形式转换策略

形式是指艺术的构成要素及其构成。形式转换策略是指教师运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通过直接变换艺术作品中原有的或间接相关的形式构成要素,使幼儿在形式要素转换前后不同效果的对比中学习有关的艺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敏锐感受力,从而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形成了每一类艺术作品形式的独特面貌。以绘画艺术为例,绘画艺术的各种形式要素是通过相互间的不同关系服务于整个画面的,愈是好的作品,其形式要素愈是根据整体的需要来考虑与安排的。在艺术要素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讲得很清楚:“一件艺术品包含元素的最高和最完整的组合,在这种组合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它呈现了经济的最高形式,每一部分都牵连着整体,而整体又牵连着每一部分;前景支撑了背景,而背景衬托了前景,假如有一者缺乏,这艺术品便不完整。”〔9〕换言之,众多的形式要素都只有作为整幅画的组成部分才有理由存在,而且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始终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因此,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是否具有一定的形式感,能否深入感受艺术作品的形式,对总体能获得的艺术效果的影响是至为关键的。

可以说,掌握艺术作品形式构成的知识与技能一直是艺术教育的难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单纯讲解与枯燥说教都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形式转换策略则有助于解决上述难题。教师在游戏化地变换艺术作品的某些形式要素时,可使原本统整的艺术构成形式遭到破环,艺术作品的原有面貌与变化后的新面貌会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强烈的对比效果必定会引起幼儿心灵深处的某种震撼,从而加深幼儿对艺术作品形式构成的认识与体验。

毋庸置疑,成功运用形式转换策略的关键在于要恰当地选择并转换一些至关重要的、对艺术作品总体效果影响巨大的形式要素。例如,在引导幼儿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这幅色彩单纯而强烈的艺术作品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形式转换策略,如改变画面的背景色彩,将其改换为白色、蓝色、黑色等其他颜色,并引导幼儿感受背景色彩变化前后的不同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幼儿以《向日葵》的画面布局为蓝本开展涂色游戏。例如,让幼儿在空白的造型上涂画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以进一步感受色彩的变化给绘画作品带来的不同影响。当然,由于艺术作品具有无限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运用形式转换策略时,教师必须根据艺术作品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接受水平和教育教学目标来确定变换的形式要素。

总之,恰当的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游戏化不但可以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成效,而且有助于解决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45-248.

〔2〕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舒炜,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30.

〔3〕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9.

〔4〕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37.

〔5〕〔7〕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下册〔M〕.周先庚,等,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50-51.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4.

〔8〕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06.

〔9〕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13.

Play-oriented Artistic Activity: The Pursuit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Chen 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Playing game is childrens favorite activity. Theres a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play, which means that to promote childrens artistic development through play-oriented artistic activity is the pursuit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Play-oriented artistic activiity means that in a specially-set situation and atmosphere children experience and express art in relaxing play by voluntarily observing certain rules to foster artistic ability. With consideration of childrens aesthetic psychology, teachers could apply strategies such as synesthesia, experience, context and transformation in art education.

【Keywords】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y; play-oriented

猜你喜欢

游戏化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游戏化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研究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
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