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2012-04-29车亚凤
摘要:职业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要以创新教学模式、以成熟经验引导更需引入评价激励学生机制,使学生真正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兴趣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技术熟练工人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类学校。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没有学习压力、重专业轻基础、松懈、厌学的思想。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会使不少学生学习滑坡,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其就业的质量。语文教学本身就体现出博大精深的内容。语文课本精选的文章,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母语水平和人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和重视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渗透,这事关于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认同情感的培养。因此,只有搞好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才能将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师本身素养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艺和才能。首先,语文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熟练掌握,了然于胸,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差,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教师上课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教给他们一些“皮毛”知识就行了,只要了解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就可以过关了,没有必要去给他们讲授更高深的学问,只要能将教材弄懂了,就足够职业学校学生用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看法,更是一种无知的想法。基础知识与高深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这样想法的教师,根本没有资格去教育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或许可以谅解,但对教师的漠视和敷衍了事却不可原谅。其次,语文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不仅要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还必须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所探究。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教育客体,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大量的新鲜知识,他们能够知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事情,会提出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往往使教师汗颜。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宽阔学识渊博时,教师才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和艺术家。
二、灵活多变创新语文教育漠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变教为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把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学的起始阶段,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开始时,总是有重点的抛出问题给学生从而来引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一般说来,只有当学生面对疑问,需要在学习新知识中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就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学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兴趣学生学习动力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上课,这就把学生局限在课本的讲解上,局限在狭窄的教室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摆脱了高考的指挥棒,应该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教师除按大纲要求讲述课文外,还可以研讨尝试新型课。例如:信息资料交流课,可以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各类资料,边看边把最有价值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再如:名家名著赏析课,教师有选择地补充课本中没有的中外名著供学生赏析,形式可多种多样,如配乐诗朗诵、分角色朗诵、到图书馆阅读等。有的名著则尽可能结合已拍成的电影、电视等进行赏析,如《雷雨》、《春蚕》等。
(三)转移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对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经验,最有兴趣学习了解和掌握。例如:一般来说,学生都怕作文,尤其怕写议论文。如何使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呢?我发现学生们常常喜欢争论一些热门话题,在争论中,他们往往能头头是道地申述自己的观点,并能举出充分的论据。语文教师如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教学中巧妙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就会使作文成为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四)正确运用评量导向
许多事实证明,人对成功感都有积极的向往,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往往比严厉的批评更有作用。例如:有一次,我在讲析完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后,让学生也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收上作文本批阅,我不禁目瞪口呆,全班50名学生,50个“妈妈”都一样。开头都是妈妈的外貌描写“:她是一位中年妇女,中等身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文都是:“她从早到晚不停的忙碌……”、“妈妈很关心我”结尾都是“我为有一个这样的妈妈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学生作文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没有一点新意,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一味的指责,而是对这次作文作了客观的评价。然后又让学生写了一篇,只是在作文之前,我让每个学生首先说出自己妈妈的实际长相,性格特征以及工作和家庭的情况之后,让学生议论怎样写……结果,这次每个学生写出的妈妈,都各具特点,形形色色,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汪诚一.学习方法宝典[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车亚凤(1973.10-),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咸阳市卫生学校,从事中职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