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之乡情教育
2012-04-29宋新运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情的概念、高中生乡情教育的重要性,接着重点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乡情教育的3个实施方法和初步成果,并总结了实施中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文章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乡情教育课题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乡情教育、实施方法
高中生的乡情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建设工作的拓展,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密切相关;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乡情教育是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程教改的一种必然探索。
一、高中生乡情教育的重要性
1.乡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是自然的产物,每一个特定的人无不具有特定的地方乡土的烙印,如语言、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观念等。只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对高中生进行鲜明的引导,热爱家乡的崇高的情感观念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出来,也为以后能够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乡情教育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量,能将千百万国人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地完成任何事情。爱国主义是一种世界性情感,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需要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更加需要强调爱国主义。
在本质上,热爱祖国是热爱家乡的发展和延伸。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源在于乡情教育。对高中生开展乡情教育有利于将浓浓的乡情转化对强烈的爱情主义情感。
二、实施方法
1.结合家乡题材的纪录片介绍家乡的各方面的综合状况。乡情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土地理教育。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中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乡土地理知识是中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源”,同时是否具备丰富的乡土地理知识还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在《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中,我结合课堂讲授计划,播放了部分介绍湘潭社会经济状况的纪录片。
这样,家乡的特色激发了中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热爱之情由然而生。
2.在讲授《文化与生活》时,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特征。在讲授《文化与生活》相关内容时,我又把湘潭的文化和生活作为对比参照的重点内容,概要的介绍了湘潭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如湘潭人的饮食文化——湘菜、婚嫁习俗、经典花鼓戏剧、重阳节插艾蒿尝新、清明节扫墓葺坟、团年守岁等。
3.加强爱国典范教育、感受家乡的人文精神。在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时,学校应发挥多种类型爱国典范的激励示范作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爱国典范,只要是好样的,不管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还是外国的爱国志士,都要以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博大胸襟,树立起类形齐全的爱国典范群体。
三、实施效果
1.中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明显增强。例如,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观看家乡题材的纪录片、参观历史名人故居和了解他们的生平,中学生对家乡湘潭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产生了深深的自豪感,并且由此产生了立志成才决心。
2.中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受到激发。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渗透乡情教育,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了中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例如,在研讨性课程学习中,有将近一半中学生参加了如何让家乡实现全面小康的课外研究活动,探索了许多科学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四、思考和体会
1.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社会生活价值,强调从社会生活中发掘教育的内容。家乡,是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背景之一。事实证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使他们在了解家乡生活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融入湘潭这个大家庭,中学生热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伴随着他自身活动的丰富而更快地发展。
2.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灵活地执行。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乡情教育应以方案教学为主要模式,应根据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立教学活动的主题、编制主题网络。课程的不断发掘、拓展给乡情教育深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乡情教育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
其次,学生的兴趣比老师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让中学生自主性的表现,给中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他们不仅置身其中充分体验、感受和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而且亲身实践。家乡的美,孩子们的情,也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在成长。
3.要使中学生有较强的乡情意识和丰富的乡情知识,教师需要有更强的乡情意识和更多的乡情知识。首先,教师要酝酿更强的乡情意识,广泛搜集乡情教育的知识。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不无道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良好的教案。
其次,课堂设计上,教师的讲授的语言、讲授的方法以及知识呈现的顺序,都是要将知识变活、变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通过乡情教育可以使中学生与其所在的发展着的环境之间保持一种交互式适应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美丽家乡——湘潭的热爱,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形成崇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崇明中学生物组.生物学科课程渗透生态乡情教育的实践研究[EB/OL]. cm.mathteach.cn, 2007(10).
(作者简介:宋新运,湘潭县第九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