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2012-04-29史小竹
摘要:本文对认知隐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大学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的现状,提出利用隐喻进行词汇教学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隐喻;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认知隐喻理论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体验某一类事物,它是我们探索、描绘、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力工具[2],通常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始发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隐喻意义是始发域(源域)概念向目标域或概念映射的结果。隐喻意义的推断主要根据两个概念领域的相似性。
比如当我们谈到argument(争论)时,我们也许会说:
I think your assertion is indefensible.
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of mine when were arguing.
在上述这四个例句中,说话人把用来描述war(战争)的一些词汇(如defensible, attack)都移植过来描述argument一词,即为了使argument更加形象,易理解而用argument is war 这一概念隐喻帮助构建argument 这一抽象概念。
隐喻是一种具有认知功能的思维现象,它以语言为载体,把两种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用相似的联想联系起来,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通过隐喻,人们可以更深刻理解原来并不熟知的事物,可以说隐喻是人类探索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二、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现状
首先,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较高。大学四、六级要求的词汇量分别为4500和6200个, 两倍于中学六年的词汇(1940个)。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外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如何学习和掌握词汇”。
其次,大学英语学习者词汇的学习方法大多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大量的词汇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困扰,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为难情绪。
第三,教师词汇教学的方法也较为单一和随便。
认知语言学主张教师重视词汇的隐喻意义,在讲解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存在于其心理表征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语义。
三、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加强基本词汇意义教学
根据Lakoff &Johnson的调查,绝大多数的喻体词不仅都是实体概念的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所以教学中应该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加强基本词汇的多义、搭配、辨析尤其是语用等方面的训练。
(二)注重词语意义扩展和创造
词典中的每一词都包含有多个含义,除了最基本、最先产生的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大都是在词汇的演变过程中通过隐喻发展而成。这些语义延伸的背后实是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在起作用。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隐喻认知特性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和正确地理解语义内涵的基础上扩充词汇量。
(三)重视隐喻的文化内涵教学
做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4]。比如英汉民族都把羊看成一种善良、温顺的动物,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以绵羊比喻温顺等,并且在一些成语和习语中的比喻可以对等翻译,如:a dark horse(黑马);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等。
隐喻还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与社会文化特征,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比如“狗”在汉语中含贬义色彩,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
此外,英美等许多西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如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踵),喻指唯一致使的弱点等这些隐喻均是《圣经》中的典故在汉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物。而有关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隐喻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在词汇教学中应适当对词汇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并通过文化差异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从而正确地运用目标语词汇。
四、结语
人们习得语言不仅是习得语言符号,而且也是习得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也是这个认知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将隐喻应用到词汇教学中能对大学生词汇的习得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不再将每个词语作为孤立的语言符号而是系统的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Hester, M.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Mouton, 1967.
[2]Lakoff, C. &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邓素芬.从认知隐喻谈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李世琴,李气纠.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3).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史小竹(1985.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