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主体性德育的内涵

2012-04-29申玉琼李昆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主体性定位德育

申玉琼 李昆

摘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成熟的道德主体,面对我国现阶段德育因缺乏主体性精神而导致的低效,主体性德育观念应时而生。主体性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以促进学生在道德教育认知和实践中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目标,而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则可从其目标机制、形成机制、实现机制、师生关系机制方面加以认识。

关键词: 主体性;德育;定位

人的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增进个体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能力的双刃剑特性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免误入歧途。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成熟的道德主体,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道德教育对规范市场主体道德,形成社会制度伦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对我国现阶段德育因缺乏主体性精神而导致的低效,对主体精神的呼唤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一种理念和行动。主体性德育观念应时而生,因其对人主体性的尊重而被人们普遍看好。

一、德育内涵的界定

德育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德育的概念至今尚无定论。国外通常把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或代名词,如康德把依照道德法则对自由人培育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①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三个领域,把“德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主要的基本概念。德育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学界常在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加以使用。广义的德育与智育、美育相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它们各有其特定内涵,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相互制约。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以教育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他们具备社会生活或职业活动所要求的道德素质和品德,并能自觉践行其道德义务的活动。

当前我国学界比较认同广义的德育概念,即德育主要应该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1990年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词典一教育学》卷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②学者鲁洁也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③广义的德育概念固然全面,但不能突出德育自身的固有特性和本质,它把社会意识的教育都包含在内,范围太广。因此有学者认为把 “大德育”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更合适,因为广义的德育混淆了道德教育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区别而夸大了它们的联系,只看到他们之间的统一性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广义的德育概念不利于对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也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因此我国也有学者赞同狭义的德育,著名德育专家檀传宝就明确指出:结合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语境,学校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较为妥帖,否则问题会较多。因此应严格界定学校德育:德育即道德教育。”④学者班华也认为:德育就是育德,就是有意识地实现使社会思想道德学校德育个体内化,也就是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⑤本文拟从狭义即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主体性的时代意蕴

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人必须充当主体,才谈得上主体性。”⑥对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始于哲学,哲学中的主体性蕴含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人的主体性理解不同,马克思把实践和“现实的人”作为人主体性的基础,指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本体论概念,而是一个认识论命题。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其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因此,人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体现主体的性质和作用,而只有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发生相互作用以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能动的积极作用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能成为主体。因此主体是人但不等同于人,“主体和人是就不同方面而言的,前者主要是从活动方面,后者主要是从存在方面,分别反映人的不同性质,因而在使用中并不能随意地代换。”⑦因而主体表达人对世界的一种价值关系及活动状态,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没有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人不可能是主体。

马克思指出,人的主体性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人的创造性特性。在谈论人的主体性时,马克思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关系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对对象的依赖和接受对象限制和约束是其改造对象的前提,并指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活动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和对象之间形成的主客关系,是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形成和生成的开始,交往则是个人主体意识和主体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我认为当前时代对主体性的把握应从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人的为我性和社会性、人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几个方面着手。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超越和扬弃,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接受客体的制约时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世界。社会性指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无视社会文化、规范对人发展的限制而一味张扬人的为我特性,应在个人需求与社会之间保持适度平衡,否则其主体性必然丧失。积极的主体性指包含真、善、美价值的主体性,与假、丑、恶的消极主体性相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培养用积极性的主体性代替消极的主体性。由此可见,主体性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质的规定性,至少应包括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拥有自主性的人具有自律性,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是现代人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能动性是主体性最本质的特征,其实质表现为有选择地、自觉地、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的凸显,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表现为主体不再盲目地满足自己的现状,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动地把握客体,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主体性的灵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对主体性的呼唤已成时代的潮流。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主体性的现代提升的回应,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思想的当代阐释,两者之间是相通的。一方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宏扬人的主体性,催醒人的自觉意识,充分展现人的能动作用,这必然导致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导致国民主体性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及主体性的提升,必然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此,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以人为主体的精神与灵魂,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提升应成为教育本质的核心部分。因此,教育应努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升,成为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人的主体性发展起着定向作用,而这在德育中应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以上认识正确,主体性德育的提出势所必然。

三、主体性德育的定位

德育作为以价值观的建构为核心的精神实践活动,通常在师生间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日益走向了工具化,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倾斜,致使教育的灵魂被遮蔽了。因此需要进行教育哲学观的变革,即从工具论到主体论的转换,这要求对工具性教育进行囊括教育目的、方法、内容,过程等在内的全方位变革。主体性德育作为主体性教育在道德领域的具体化,必然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与主体性的内涵向联系,我将主体性德育理解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依照人的特性,在道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中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以调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可见,主体性德育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其价值追求,使道德教育从抑制人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灌输式教育,转向开放式的、激发人自主创造潜能的发展性教育。

由此观之,主体性德育应具备有这样的规定性:首先,主体性德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继承儒家有关主体性精髓,将德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主体性德育兼具建设性和破坏性,需要吸收儒家对人的社会责任的强调以避免个人主义盛行,并注重对内的自我诉求以实现自我主体价值的优点,使德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达到辨证统一。其次,主体性德育必须走出传统德育理论的重大误区,纠正传统德育实践中严重偏离主体性的倾向,改变受教育着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弊端,引导学生经过理性思维,自主地调节自己的德行,独立地做出道其德行为判断和德性选择,于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格。其次,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展开至关重要,德育活动的生动活泼离不开教师创造性地选择教法,学生的主动学习不能缺少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德育难题,学生道德观念的开放式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再次,立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抛弃规范性德育和主体性德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并对前者进行扬弃。规范性教育对核心价值观的把握有利于减少人们的道德混乱,因而主导性的道德规范及价值取向的指引,能避免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迷失自我或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窝。故主体性德育必须对社会主导性道德规范进行扬弃。

综上所述,主体性道德教育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价值观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师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促进他们在道德教育认知和实践中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通过受教育者的道德内化,将德育要求转换为思想品质和行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其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注释:

①曹海英:《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述评》,《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第 71 页。

②顾明远:《教育大词典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

③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④植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⑤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⑥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⑦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4,(4)。

⑧[美]托马斯·里克纳著[M].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j.刘冰,董晓航,邓海平,译.海口:海

南出版社,2001:第4页.

参考文献:

[1]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0).

[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王付欣.浅析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途径[J].教育革新,2007(11).

[4]王小燕.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J].教育探索,20011(01).

[5]陈志兴.理解德育:现代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的新转向[J].教育导刊,20011(05).

(作者简介:申玉琼(1978.10-),云南镇雄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李昆,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主体性定位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