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内涵新探

2012-04-29秦丽君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师德以人为本人格

教育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是由人参加的,教育始终都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是人,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品德)也是人所承载。离开人,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就无从谈起。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而“以人为本”的内涵,除了目前学术界、教育界普遍认为的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外,还应做进一步的思考,那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师德建设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后勤服务等都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终究靠学生自己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就教育者来说,以学生为本包含丰富内容。第一,热爱、了解学生。“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育劳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沟通的过程。为此,必然要以感情为基础,任何一方的拒斥和懈怠都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第二,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享有独立自主权,教师只能在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去发展自己,对于他们的长处给予及时和积极的肯定,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独立与完善。教师对于各有特点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分为三流九等,有亲有疏,否则不论出发点是否为了学生,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损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还应做到理解、信任学生,这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到上述要求,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人为本”也才能落到实处。第三,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每个学生做为公民,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都有合法的权益,如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等等。这些权利既受法律保护,教师也有责任、义务进行宣传,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次,师德建设要以教师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中以教师为本,取决于教师在社会进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第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师德建设要以教师为本。在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对教师的作用和品格给予高度评价。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在一起。他在《荀子·礼论》中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亡的一个标志。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有人怏(放纵性情),人有怏则发度坏”。(《荀子·大略》)汉代思想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者。”(《法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赋予了教师职业以崭新的意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第二,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要求师德建设必须以教师为本。在教育发展史上,所有教育者都把“教书育人”视为教师的基本职责。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进步教育家的主张,也是广大教师经验的总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榜样,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向做到“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第三,教师所具有的人格尊严,要求师德建设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师应该有完善的人格,这才有资格去塑造学生的品德。受教育者有着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大量事实说明,人格高尚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的效果。就社会而言,要提升教师的人格尊严,也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关心、支持、尊重教师,尽最大可能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地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闻道在先的特点,教师原有的中心地位也将被打破。但师生关系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处于无为的地位。恰恰相反,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和多元价值观面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辨别和选择能力,特别是注重学生自律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教育,完善学生心智,净化学生心灵,教师是学生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实施者和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教师的职能更多地是创设师生交流的机会和心灵沟通的契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再次,师德建设最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将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进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中。我们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始终不能忘记这个目标,我们要构建的是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使广大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无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本,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是我党的重要奋斗目标。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创俱能、知行合一”,更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两健”的境界。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光要有各方面的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动手、学会创造,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构成,教师应该做的,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做到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获得有效的成长与发展。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教师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让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起点。

师德的社会要求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是一致的,教师在劳动中确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正是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师德建设的方向和最高准则;“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是师德意识的实践化过程,是师德活动的体现,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是教师应必备的业务素质;“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教师的灵魂和职责。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敬业精神、博爱思想、创新意识、纯洁美好的心灵、诲人不倦的品格。做到在思想上积极向上,表里如一;在工作上爱生敬业,严谨治学;在为人上胸怀坦荡,诚实守信。教师通过个人的人格和劳动,影响的不仅是学生,也在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秦丽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师德以人为本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