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及叙事中的反讽
2012-04-29马潇
摘要:反讽最初源于古希腊,后在文学中广泛使用。它作为文学修辞手法之一,是诗歌修辞中必要元素,是诗歌语言结构的特点和原则,也是叙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此笔者结合诗歌《死水》及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具体分析反讽在诗歌及叙事文本中的使用。
关键词:反讽;诗歌;叙事
反讽一词在最初来源于希腊文,在古希腊文学中表“佯装”,也表示“从对方口中套取真言的发问技巧”,或指“反论”或“反语”。反讽的类型很多,从语方表现层面上分,至少有矛盾话语、悖论、佯谬等几种。
在现代批评中,反讽受到文学批评家的重视,许多批评家们认为不管是在诗歌还是在叙事中,反讽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此,笔者就对反讽在诗歌与叙事中的运用略作扩展。
一、反讽在诗歌中的运用
诗歌反映人生、表现感情,但一般不采用直叙、直言的方式,而运用含蓄,陌生化等修辞手法加以修饰,其中,反讽就是较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新批评派甚至这样评价反讽:这是唯一可以用来指出诗歌一个普遍而重要方面的词汇。反讽在诗歌中之所以备受推崇,就在于它表达得微妙,不那么直白浅露,而使读者思而得之;再者,诗人与读者之间达成一种特殊的谅解和默契很容易成为反讽的意会,这样在潜在的交流与沟通中,就必然增强诗歌的审美效应和启示力量;除此之外,反讽也是我们用来表示承认不调和的事物时最普遍的用语,而不调和的事物也是遍及一切诗歌的。据鉴于此,有学者将反讽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做了略为总结,第一、反讽就是修辞手法,即“所言非所指”;第二、它是诗歌文体的一般性原则。也就是说,诗歌语言从来就不是或不应该是单一的、透明的符号系统,不论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都会由于诗的语言、语境的作用而发生转义。作者写作时利用反讽就会让读者看到诗歌的内层含义,理解诗歌的内涵。含有反讽的诗歌数不胜数,像北岛的《履历》:“却在疯狂的季节里转了向/隔着栅栏/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其中,“冷漠”与“疯狂”的对比,形成了巨大情感上的反差,形成色调上的反讽。笔者认为将反讽蕴含最出色的诗要数闻一多先生所创作的《死水》。
在外游学的闻一多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提前回国,然而他回到故乡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闻一多创作了《死水》一诗,本诗以反讽艺术手法为支撑点,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特别是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涂饰成美丽的外形,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
二、反讽在叙事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将叙事中的反讽解释最好的就是瑞恰兹所说的“反讽是指把对立的、互补的冲动引进来”,也就是说反讽就是一个动作或情况的结果与人们预料的极其不同。
关于运用反讽修辞的叙事文本,笔者首推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肖邦成功地运用反讽手法来突现了主题,得以使这篇小说成为她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文中,路易斯得知丈夫遇到交通事故已经死亡,想独自上楼平复一下心情,此时,路易斯的姐姐以为她无法承受打击,会“全身瘫痪,无法接受事实”,但正如罗伯特.史柯尔斯和凯洛格所说:“反讽总是由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故事在这里出现了转折,路易斯在楼上陷入悲恸时,她的心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想到丈夫死后自己没有压迫的生活,她竟开始感到庆幸,随后,路易斯便开始心花怒放,死了丈夫的路易斯双眼竟然比先前更炯炯有神了。这里,将一个新寡妇如此描写,极度讽刺了家庭妇女没有主权,深受压迫的社会状况。如果这里的一个反讽高峰让我们心情随之忐忑的话,下面的就更值得拭目以待,当“双眼透露着凯旋的光芒”的路易斯下楼时竟然一眼看到了“死去”的丈夫,原来,事故发生时他并不在车上。就读者看来这时的路易斯就算是失落也应该只是一丁点,毕竟自己的丈夫回来了,但作者再次运用反讽巧妙地将故事推向了令一个高峰,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丈夫的路易斯竟无法接受现实突然死亡,后来医生的诊断更极具讽刺性,“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而死”,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结合了《死水》与《一小时故事》简要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反讽在文本中的运用不仅会使读者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涵,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社会极具有讽刺的意味,且这种讽刺是用各种侧面的语言去描写,继而轻而易举的使读者主动的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这也许就是运用反讽的最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曾衍桃.反讽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克林思·布鲁克斯著、袁可嘉译.《反讽——一种结构原则》.《“新批评”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3]王康.闻一多传[J].读书, 1979(05).
[4]官炳才.《死水》反讽手法质疑[J].中学语文,2009(03).
(作者简介:马潇(1992.7-),女,河南鹤壁人,大学本科,长江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