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染的小说中女性自我心理历程书写

2012-04-29严军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陈染男权生命

“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实践”的女性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这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命题,属于女性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女性特殊的生命历程和生命体验为对象,以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和视角看待自我存在与传统道德的矛盾的作品,使女性个性不断得到张扬。这期间,出现了一群带着强烈的自恋色彩,关注自己的身体但却更关注自己的心灵的女性作家。陈染从自己的性别出发,开始了女性认识自我展示自己的心路里程,描述了女性深层的心理状态和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

一、独立于男性之外的女性自我个性揭示

陈染在她的作品中真实的暴露了她所体验和感受的全部生命之痛。她呈现出一个女人生命本能,专注于个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体验发掘和书写,无疑是把文体主题融入生命体验的最真诚和最深入的一个作家。

在写作的过程中,陈染将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精神体验融入了作品,撕去了传统的那层欲扬又抑的面纱,“我写陌生的我自己”是她的创作态度。走出传统的大门,陈染直白而单纯的将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自己的痛苦来挖掘人类的自然性。她巧妙借用、化用精神分析,通过对潜意识、梦境、幻想等内容的描写,比如梦、性欲以及各种生命本能等,加之自己的真实体验来审视女性内心的真实欲望,揭示自身的无意识层面。

在陈染看来,女人之为女人,就如同男人之为男人一样,是不证自明的。在陈染的叙事中,女性不再一个永远的宾格,而重新回归到主格的位置,女人重新获得了主体的地位。通过对女性内心的生命探索,展现了女性的痛苦、迷茫、孤独、反叛、渴盼、梦想、幻灭、尊严。在《私人生活》里,少女倪拗拗、中年寡妇禾、“我”的母亲、一只眼的奶奶在时间延展的程序上,构成了一个女人生命的全部过程。她们是时间流程中不同阶段的“我”。这部小说中,所有的女人都是独身的,尽管导致独身的原因各不相同。独身在象征的层面上寓言化地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人那孤独而无奈的姿态。

波伏娃指出:“……婚姻是要联合两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或一项弥补,夫妻不应被看成一个单位,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可以独立自由发展。然后,两个人才能建立于互相文化水平对方的自由之上。”陈染笔下的女性以远离喧嚣与浮躁而获得了生命的沉静与从容,精神的自足与充盈使她们解构了男权规范的束缚,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

因此其作品中所出现的男性形象带有两面性——对“父亲”的憎恶与固恋。仅以父亲形象而言,从《纸片儿》到《与往事干杯》;从《无处告别》、《嘴唇里的阳光》到《私人生活》;从《站在无人的风口》到《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秃头女走不出的九月》这一系列中,不难从中找到一个典型的心理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一个因创伤、匮乏而产生的某种心理固置:不断地在对年长者(父亲形象)、对他人之夫(父亲位置的重现)与男性的权威者(诸如医生)的迷恋中,“我迷恋父亲般的拥有足够的思想”。 但同时在女性的“父亲情结”之中,潜藏着对父权、男权社会的抵抗,下意识地强制重现被弃的创伤。在《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中,所谓“恋父”的情境,已被一个弗洛依德理论所无法完满的女性复仇心理与“弑父愿望”所取代;“替代性的父亲”已堕落为一个性变态者并为死亡所放逐,而“我”终于充满快感地将一个“光芒四射的耳光”还给了“替代性的父亲”,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女性的受抑现状。

二、“本能欲望”书写中的自我意识体现

正如林白所说“在个人经验与个人记忆的基础上”“将那些曾经被集体叙事视为禁忌的个人性经历从受到压抑的记忆中释放出来。”?书写女性个人的经验和体验,尤其是女性内心一向不为人知的隐秘一角,如女性的性意识、性感受,展露了女性潜意识对男权意识的强烈反叛,是对男权话语中心的颠覆。

面对个人体验中最敏感、最丰富、最私密的性,陈染真实的再现了“本能欲望”的“唯乐原则”,从自身女性的视角看待性的原欲本质,她的作品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美好的在精神感受层面体现一点希望和诗意的性 ,她承认性的美好,反对那些反自然的伦理规范。 陈染在谈到性的时候,用她一贯的平静口吻说,“女人有两张嘴”。在她看来,性是一种天赋的权利,我们完全应当很自然的对待它。在陈染的文本中,她有意颠覆了男人的性特权,而把性看成是一种男人与女人平等共享的权利,在她看来,性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彼此奉献了一部分身体,一些器官”。在《私人生活》中在描写性感觉时写到,她“感到自己身上的某一种欲望被唤起,她想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那种神秘的,从未彻底体验过的快感,她更喜爱的是那一种快感而不是眼前这个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体验来关注女性自身。在两性关联中,女人的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女性不再是一个纯粹被动的客体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同时,性也成为女人了解男人、了解世界、最后了解自己的方式。性真正回归它的本真状态,它是欲望的满足,是激情四溢的快乐,是尖利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陈染的作品以对自我体验来展现个体生存,力图保持一种执著的超越性精神关注,抒写新女性的张扬与解放,以此来摆脱因外因限制而使本能潜意识所受到的压抑真实自我。

参考文献:

[1]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陈染.嘴唇里的阳光[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严军(1971.1-)女,汉族,湖北鄂州人,文学硕士,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陈染男权生命
Myth and Mechas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不染事与非,独留音乐在心间
率性的叛逆与欲望的抒泄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家是被住“活”的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理想人格与视角转换——陈染与尤瑟纳尔创作比较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