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峨边彝族民歌歌词艺术特点

2012-04-29陈练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峨边鼻音衬词

四川峨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小凉山区,东与沙湾、沐川接壤,南与马边县毗邻,西与美姑、甘洛县交界,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相连,处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与汉族的交错地带。据笔者调查,四川峨边彝族现存民歌体裁有婚嫁歌、丧礼歌、情歌、山歌、节日歌和儿歌等,其中以叙事性较强的婚嫁歌数量居多。这类风俗性婚嫁歌以社会生活和习俗活动为载体,其演唱场合及功能决定了歌词内容远比音乐丰富、复杂。在此,笔者从歌词的正词和衬词两方面来分析峨边彝族民歌歌词的艺术特点。

一、正词

正词是歌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集中表达歌曲的主题思想。为了深刻而形象地传达歌词的内涵,正词必须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峨边彝族民歌正词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赋、比、兴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特点,宋代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陈述与白描;“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和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以此引出或映衬下句唱词中具体的叙事和抒情。“赋”多体现在叙事性民歌中,如《阿依阿知》《甘嫫阿妞》等歌曲中对故事情节的直接陈述。“比”常出现在抒情性民歌中,如《布谷鸟》中唱的“一声回荡田坝间,歌声醉倒锄禾人,倚锄侧耳失魂听”、“云雀巧弄舌簧婉转唱,云雀翩翩轻舞花霓裳,云雀美仑美奂好身段”。“兴”多用在叙事性民歌中,如婚礼对歌中的《问候歌》等。赋、比、兴手法彝族民歌中广泛使用,不仅深化了主题,还给人亲切、形象之感,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除以上情况外,三种表现手法也常常一起使用,共同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共同塑造音乐形象。

(二)夸张、排比手法

夸张和排比是峨边彝族民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进行了艺术修饰,使人听到后感到既生动形象又合乎情理。这种手法可以用来制造某种特定的气氛,起到幽默风趣或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三)对称、统一原则

对称、统一是峨边彝族民歌歌词在语言和句式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声韵和谐与词句成双。声韵和谐,是指彝族民歌十分注意歌词押韵、语调和谐及结构统一。歌曲在词句上往往前后相联,上下相扣,即前后词句、上下词句互相联系、彼此照应,形成一种回环的音乐美。在歌词中,有的隔句押,有的隔行押,有的句句押,如《玛曲姐姐》:“玛曲姐姐我俩头不美,头帕像雄鹰展翅会变美;玛曲姐姐我俩颈脖不美,领子领牌银闪闪会变美……这首歌曲句式较规整、对称,押尾韵,上句押下句,句句押,声韵协和,琅琅上口。

词句成双,是指峨边彝族民歌习惯用相对照的两个事物来表现主题思想,正如彝族理论家所说的:“诗须写成双,写双不写单,写单不象样,写双才叫诗”,这种诗歌特点反映在民歌里就是“词句成双”。成双是指描写的对象是相似或对比的两个事物,但词句可以为单数句也可为偶数句,如《你听过吗?你见过吗?》:“啊,你知否?太阳的妈妈叫什么?啊,我知啊!太阳的妈妈叫曲依。啊,你知否?月亮的妈妈叫什么?啊,我知啊!月亮的妈妈叫什依。啊,你知否?是谁开启了黎明的暗门?啊,我知啊!是打鸣的公鸡开启了黎明的暗门。啊,你知否,是谁拉下了黄昏的帷幕?啊,我知啊!是傍晚的微风拉下了黄昏的帷幕……这首对歌形式的民歌,由上下句(偶数句)构成的四个分段,在描写事物和其含义上看,是成双的,如“太阳”和“月亮”,“黎明”和“黄昏”、“暗门”和“帏幕”,“开启”和“拉下”等。这种“词句成双”手法起到了互相映衬、互相烘托的作用,显示出对称、统一的内部结构,使所表现的内容更形象、生动。

二、衬词

衬词是歌词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歌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它与歌曲的正词不同,离开了旋律,它的独立表现意义是有限的,需与音乐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作用。可以说衬词的音乐表现意义重于文学表现意义。因民族语言的影响及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的需要,峨边彝族民歌使用衬词较频繁,与歌曲结构形式紧密结合,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地方风格。

(一)衬词特点

从语言语音角度来看,峨边彝族民歌的一部分衬词在发音上带有很强的鼻音,这是彝族民歌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特点与彝族语音的构成有密切关系。峨边彝族普遍使用“义诺语”,即义诺支系说的一种语言。语音由44个声母和27个韵母构成,声母一般都有很强的鼻冠音,如m、mb、n、nd等,韵母均由单元音组成。演唱时,歌手常用带鼻音的哼鸣轻声起腔,最后又回到带鼻音的尾音,因而,歌曲的首尾经常出现一些“恩”、“涅”、“妞”和“莫”等无实际意义的“鼻音衬词”。

(二)衬词类别

根据峨边彝族民歌衬词的文学表现意义,可将其分为三种:

1.一般衬词。这类衬词主要由无实意的感叹词、助词和拟声词等虚词充当,如“恩”、“伊”、“呐”、“哟”、“勒涅”、“噔尔纳”、“拉的哟”、“啊哦啊丢妈车”和“阿依罗妞妞罗涅”等。其中较短的衬词(一般为一个至三个字的衬词),如“恩”、“啁呀”、“噔尔纳”等多用在叙事性较强的歌曲中。这类衬词在乐句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都很常见,起着“起腔”(即鼻音声母起声)、表达情感、填充节奏和平衡结构等作用,如《在哪个路口相会》等。一些较长的衬词(一般为三字以上的衬词),如“啊哦啊丢妈车”、“阿依罗妞妞罗涅”等多用在抒咏性较强的歌曲中,这类衬词常出现在乐句的开头、结尾部分,主要起对称、统一等作用。

2.称谓衬词。这类衬词主要由有实际意义的名词充当,多为泛指的人名,如“妞妞”、“罗罗”(为彝族人的自称)和“果玛”等。在婚庆场合所唱的“妞妞”歌曲很多,因其歌曲的开头和结尾均以“妞妞”或“阿音妞妞涅”为特性的声腔,并以带鼻音的“妞妞涅”结束,形成了不同题材的曲目,如《阿斯妞妞》《阿音妞妞》《木呷妞妞》等。另也有一些歌曲是把正词内容拆散,在句首形成了较长的衬腔或衬句,如《果玛的妈妈》,第一句衬词中“果儿果玛”来源于第二句正词中的“果玛”。这一种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习惯,在歌曲的开始不直接叙述内容,喜欢先用一些呼唤性或感叹性衬词来制造情绪,委婉引入主题。

3.表意衬词。这类衬词在文学上有明确的概念,一般由有实意的实词充当,在乐句的固定部分出现,如“纠纠依呀哈哈”(意为“可笑真可笑”)、“阿尼吉吉?阿尼莫莫”(意为“你见过吗?你听过吗?”)等。一些歌曲因衬词的运用已经形成特有的体裁,如《留住》,每乐句唱词的前后均出现“惹打”(意为“留住”)衬词,歌曲也因此而而得名。

关于衬词的来源,曾令士先生《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形态》一文中谈到:“某些民歌的衬词,如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溯源,则可能联系着民族图腾崇拜的渊源以及巫文化等等,如彝族民歌中的“罗”、“呐”、“拉”可能与“虎”的崇拜与自称有关”。由此可知,衬词的使用除了受民族语言、音乐情感和结构等的影响外,可能还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注:文章为“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编号:S1109.

(作者简介:陈练,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峨边鼻音衬词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努力推进美丽峨边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特产及营销模式研究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到底谁是老师啊?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致力绿色崛起 建设美丽峨边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