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2-04-29代增真

高等建筑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摘要:探索大学英语文化的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灵活掌握和使用所学语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西方文化内容贯穿始终,同时兼顾本民族和其它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语言文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10304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使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在国际交往中,很多人都有过“文化休克”的经历。“文化休克”固然和一个人的外语运用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等密切相关。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误解、歧视,甚至冲突。毋庸置疑,交际的基础是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而成功交际的保障则是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长久以来,受工具主义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工具。很多英语学习者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法内容,就能从容应对各种考试,在对外交往中获得成功。语言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发展的社会赋予了很多词汇新的内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同感又使得某些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不能完全被对方的文化理念所接纳。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内容应贯穿始终,同时兼顾本民族和其它文化内容,加强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一、语言的文化特性

语言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首先,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存并传递下来。其次,语言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各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内涵的差异必然在语言中得到全面反映:一方面,文化差异使世界上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念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有时会引起误解,导致交际不畅。社会语言学研究告诉我们,语言体系本身有着封闭性的一面,作为反映不同思想意识及文化的手段,最终代表着迥异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语言文化特性的研究,在语言学习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代增真以文化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

刘润清先生在谈到语言的特征时说到:“语言是文化遗传的。”悉心考察字词的语源和变迁,可以使我们看清过去文化的遗迹。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字词现代通行的涵义和最初的语源大相径庭。如果不明了过去的文化背景,很难推究出彼此的联系。若知道它的历史,那就不但可以发现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罗常培先生曾以pen单词为例对此作了说明。英语的pen从拉丁语的penna而来,原义是“羽毛”(feather),最初指原始的鹅毛笔(quillpen),后来笔的材质发生了改变,但这个字始终保存。可见,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了特定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后人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反过来讲,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这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风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基础语言课程,也是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人们应充分认识大学英语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特点,充分传授国际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英语文化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四川美术学院除了2000-2002年在本科生中使用过浙江大学编著的《新编大学英语》外(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此教材内容偏难,但各单元文章的选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文化主题),在很长一段时间使用的教材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版,对比这两套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发现,直接与文化相关的屈指可数。读写教程中有关说明性、叙述性和科技型较强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文化意义;涉及英语文化,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中关于政治、经济、教育、文学、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的基本材料很少。随着人们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兴趣日渐浓厚,对西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也谈不上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研究。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远远不够,必须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

(二)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

教师是英语文化教学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将几乎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对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外语教育几乎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

首先,教师本身所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因此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记住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够了,课堂时间有限,没必要导入文化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学习者在此基础上自然会掌握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教授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也是随心所欲,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其次,教师作为非母语学习者,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已经掌握的跨文化知识零散、琐碎,而且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难以保证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

最后,教学实践功利色彩浓重,片面追求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尤其是应试能力)的提高,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教师不教语言如何运用,学生便不学;教师不介绍英语文化,学生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主动性,习惯于教师灌输式教学,加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囿于本专业作业任务的繁重,很少主动翻阅相关文化知识书籍,探索与积累相关知识。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探索

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是目前大学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开设的与文化有关的英语选修课程有:英美文化概况、英文电影欣赏、西方礼仪文化、艺术英语、圣经的故事等。这类选修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在课堂上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西方文化的介绍,建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情境式教学

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不仅要挖掘现有课本中的文化内容并加以详细解释,还可以把文化现象或事实整理归纳为不同专题,在课堂上按专题讲授,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教师不应直接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在课堂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在以交际为目的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异国文化。因此,情景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文化学习中可以表现为内心的文化冲突,也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冲突促使学生产生了解异域文化,并与之接触的动机,进而转化成对异域文化知识探究的行为。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Americans(注重时间的美国人),主题是关于文化差异,可设置5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讨论身处何种情境该使用的表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准备,然后每小组按事先抽取的情景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表演,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对比式教学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显然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确立,我们不仅需要以英语为媒介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还要同英语为非母语的人交流。这就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传授不仅应该包括西方文化,还应该包括本民族和其它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超越”,即深层的、终极的跨文化交际。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撇开中国文化而独行,使得英语教学缺乏自主性,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造成了中国大学生的民族身份焦虑,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弱。英语学习不应该只是理解西方文化,还应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并以英语为媒介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语言代码不仅仅表示单纯语言学的符号意义,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三单元LongingforaNewWelfareSystem(期望新的福利制度),主题是关于福利制度,学生对此话题不太熟悉,课堂活动作了如下设计:先列举出美国、中国、英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几个国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签;然后在课前先收集有关这些国家福利制度的材料,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从1990年至今该国福利制度的变迁情况;再通过课堂陈诉不同国家福利制度设置情况,尤其与中国福利制度的比较。

(三)实例分析式教学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探讨跨国婚姻。围绕“跨国婚姻”主题,通过列举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和荷西、韦唯与瑞典音乐家迈克尔史密斯、国际象棋冠军诸宸和卡塔尔小伙子穆罕默德等几对跨国婚姻的实例,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跨国婚姻的理解,探讨跨国婚姻的优势和劣势。

(四)视听感受式教学

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节目,促使学生多方位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例如:视听说课程上,安排播放了世界各国选秀节目以及优秀选手参加访问和表演的视频,视频全长40分钟,是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主持的一档热门节目。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事先在视频上添加了中英文双语字幕。全民选秀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学生在饶有兴趣看完这段视频后,都深有感触地发表他们对选秀类节目的看法,由于是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和现场嘉宾及表演嘉宾的生动对话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学生学习英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优秀的视频节目或者电影一定离不开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观看节目,可以对西方的人文历史、社会景观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让我们在使用英语时像英美人那样思考,让我们的语言更具生命力。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时向学生以各种方式导入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对该主题进行系统、深入地介绍,不仅丰富了教材单元的语料素材,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能力,能让学生灵活掌握和使用教材各单元所学语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成昭伟,周丽红.英语语言文化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4]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问题新策略[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 梁远华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