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锭价几许
2012-04-29赵俊
赵俊
近来,古装“穿越剧”盛行,一些脑残的剧情让人不忍卒睹:英雄好汉们去酒肆吃酒,要上几斤牛肉几角酒,一顿胡吃海喝,于酒足饭饱之后,动不动从怀里掏出一个银元宝打赏店小二,豪气冲天;皇帝“赏银三千两”,只见一个太监用托盘端出来,递给某个大臣;一个大宅门的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但作为编剧不认真了解一下历史,就编出如此剧情,这也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
甚至包括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黄蓉“宰”了郭靖多少钱
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脍炙人口,第七回郭靖初遇黄蓉一场景写得异常精彩,尤其是黄蓉“宰”郭靖在酒店吃大餐一段,写得活灵活现。
当时,俏皮机灵的黄蓉假扮少年乞丐,故意把面颊双手涂得如黑炭般,戏弄店伙计。憨厚善良的郭靖好意相助,解其围。这时,黄蓉对郭靖发生了兴趣,接着,在酒店大点菜谱,侃侃而谈,谈吐隽雅,见识渊博。一下把傻小子郭靖看得目瞪口呆,不禁大为倾倒。其中,黄蓉点菜尤其精彩。“先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下酒菜这里没有新鲜鱼虾,嗯,就来八个马马虎虎的酒菜吧。”店小二问道:“爷们爱吃甚么?”少年道:“唉,不说清楚定是不成。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我只拣你们这儿做得出的来点,名贵点儿的菜肴嘛,咱们也就免了。”“店小二听得张大了口合不拢来,等他说完,道:‘这八样菜价钱可不小哪,单是鸭掌和鸡舌羹,就得用几十只鸡鸭。少年向郭靖一指道:‘这位大爷做东,你道他吃不起吗?店小二见郭靖身上一件黑貂甚是珍贵,心想就算你会不出钞,把这件黑貂皮剥下来抵数也尽够了,当下答应了,再问:‘够用了吗?少年道:‘再配十二样下饭的菜,八样点心,也就差不多了。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郭靖摸出一锭黄金,命店小二到银铺兑了银子付账。”
一两银子在古代到底值多少钱,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在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时,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换算。对中国人来说,米为万物之基,大米可谓千年不变的商品。那么,在各朝代的太平年间,以大米价格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
在宋代,米价波动也较大。从300文到2300文不等,姑且取太平时期均价600文计算。北宋初期银钱兑换比为一两银兑一贯钱;到徽宗时一两银兑两贯钱;到南宋中期,则是一两银兑换三贯钱。而一贯钱,通常是1000文钱。若以一两银子兑换2000文钱,一石米按照600文钱算,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一两银子可以买3石米,大约相当于177.6公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一公斤在4.9元左右,可以算出宋朝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870元。
那么,照此换算的话,黄蓉“宰”郭靖一餐饭花了一十九两七钱四分,一餐饭钱就付出了超出1.7万元人民币。这在南宋时期的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的餐馆里,已经是异常奢侈了,难怪把黄蓉感动得一塌糊涂。
古代小说也是历史,是生动细腻的百姓生活史,记录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吃饭穿衣、婚丧嫁娶等种种活动和情态。《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朋友常峙节买房,“门面两间,二层,大小四间,只要三十五两银子。”
如果说小说的说服力不是很强,我们找说服力强的例子。《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记载:“崇祯五年,安徽省休宁县居民金运出售双层楼房一幢,上下五间,占地一分,卖价30两银子。”“崇祯十三年,北京市崇文门大街居民傅尚志出售四合院一座,五间房,带门面,一分为二,卖给两个买主,总共要价56两银子。”由此可见,至少在崇祯年间,只需要花几十两银子就能买一幢小楼或者一处小型四合院。
《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925元。刘姥姥拿到了1.8万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常峙节买房花了3.2万多元;崇祯年间,北京的四合院也就5.18万多元。在“穿越”剧中,英雄豪杰一出手打赏的就是一栋四合院,店小二不乐死才怪呢。
沉甸甸的古代银锭
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铤”,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银锭尤以明清居多。
其实,自魏晋以来,白银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不仅仅被当作器饰、宝藏、赏赐、进贡等用,且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参与流通。从唐代开始,白银的计量单位在衡制上也由“斤、两”并行,过渡到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时的使用形制主要有圆饼状和长条笏状;由于政府的赋税用银大增,出现了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市银和贡奉银等名目。
虽然唐代白银的用途一直没能取得法定支付手段的地位,比不上铜钱和绢帛,但白银行使货币职能的作用则是越来越突出。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蜀地民间还出现了专门买卖白银的“鬻银肆”,把白银当作一种商品来经营,并起到了一定的兑换机构效应,这说明白银的使用已开始渗入到民间日常经济生活之中。
在宋代,白银除了沿袭历史上的用途外,已逐渐成为政府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仁宗时官定白银为货币,主要用于军费、赈灾、岁贡、赏赐、征税、官俸、对外贸易等;尤其是政府的赋税,也开始部分征银,包括商税、盐茶税、矿税、丁税、田赋等,从而使白银与民间经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宋代银铤,形制为长方槽状,两头呈方形且有边棱高耸翘起,中间为束腰状,两侧边棱自首至中呈孤形。宋代开始出现银两对铜钱的官市比价,并有“钱必成文,金银成钱”之规定,民间交易用银时须先兑换成铜钱后使用;因此宋代的兑换机构极为发达,北宋时汴京的金银铺相当多,有些兑换交易场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从明朝开始,银锭开始出现官铸和私铸之分。私铸银锭最初没有货币的职能,只是私营票号或商家储存和运输白银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渐具有支付功能,但也只限局部地区流通。
明清银锭的数量、品种很多,其用途不外乎是地方留存、上解省库和商业用银三种。而银锭上的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铸造和錾刻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是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有些库银上还有税目、解交地、解交时间等内容。铭文对银锭价值影响比较大,而私铸的银锭一般只有一个戳,即商号或银号。
银锭没有面额,使用时习惯于依其本身的重量与成色,银锭重量一般分为50两、25两、10两、5两和1两等数种,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以前无统一规定。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是相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一两银,在唐代为42克,宋代为40克,元代为36.6克,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的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皇帝“赏银三千两”,即使按清代最低34克算,3000两=102000克=102公斤,这等于说,皇帝身边的宦官都应有李元霸的身手。
银锭既然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还要辨其成色。在重量等同的情况下,成色高的货币价值明显高于成色低的;在成色、重量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复杂的平兑关系。白银的成色一般分纯银(100%)一足银(99%)、纹银(93%)、标准银(90%)4种。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
此外碎银依然存在。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在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却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之间的兑换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才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伤不起的明清银锭
明代银锭形制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为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明代奠定了以后历代的白银流通局面,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代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
当然,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异型银锭,与元宝“弧首束腰、面凹底凸”的最初形状明显不同。事实上,历代政府对银锭的铸造、发行都没有统一标准。明朝允许民间铸造银锭,清朝中期又准许各省自铸银锭,于是在主流形制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异型银锭,常见的有方锭、镜面锭、圆碗锭等。目前收藏市场最受追捧的是“双梁锭”和“莲碗锭”,价格比其他形制要高数十倍。
在收藏市场上,同年代、同重量、同产地的银锭,官铸银锭的价格要高于私铸银锭几倍甚至十几倍,一是因为官银成分足,二是因为官银附带的史料价值正统可靠,可以据此还原历史本来面貌。除了通过外形规整、底部蜂窝区别官锭私锭外,铭文也是一项主要特征——官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钱局”等。私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震远钱局”、“裕记汇号纹银”等等。
从近年来金银锭拍卖的发展趋势看,为数不多的金质货币和精品银锭则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以2012年北京北京翰海2012四季拍卖会“古钱币、金银锭、金银币、纸币专场”为例,这次上拍成交的金银锭共757件,成交率56.01%,成交额2112.102万元。成交价最高的为172.5万元的宋代“相五郎·重贰拾五两·十分金”六排戳记二十五两金铤。而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世界纪录的是,北京中拍公司2009年11月拍卖的,明代“徽记万历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银值百两正万历二十七年月日武冈州知州应祯史何渠记”一百两银锭,此锭重3680克,为明代官锭的典型形制,共三十七个铭文,风格朴实,刻画清晰,表述完整。都水司属工部管辖,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桥梁等事务;武冈州即今湖南武冈县;知州为官员名称。此锭为明代税锭的重要实物,并对明代税制的研究具有极高史料参考价值。可以这么认为,随着金银锭投资价值的逐渐被挖掘,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十分可观。
明清银锭在拍卖场上大放异彩,随之而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金银锭赝品。由于金银锭本身属于贵重金属,一般售价都很高,收藏者一旦上当,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金银锭看似不那么复杂,其实它的门道绝对不亚于瓷器、铜器等收藏门类。因此收藏爱好者在决定投资金银锭前应多看、多学习、多交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金银锭赝品有以下几种。
伪造清代珍贵金锭。
具体方法是在白银或铜胎上镀金或包金叶。鉴别时可掂试重量,黄金的密度大,比重为19.3,明显重于白银或铜等金属。对于相同体积的金属物,金锭的份量要重得多,掂在手里有沉重感,太轻的金锭必是伪品。最稳妥的鉴别方法是滴硝酸。黄金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在空气中不易氧化。黄金在酸性液体中(如硝酸、稀盐酸等),其颜色不变,而假金只要是一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是镀金金锭,镀金层很容易脱落,不仅脱落部分易生锈,即使镀金表面也易被铜覆盖。
伪造明清时期银锭。
具体方法是在假银锭中掺铅锡,这种赝品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还有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这种假银锭虽体大而份量轻,手掂也可以辨别;较难识别的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赝品的重量和体积虽和老银锭相似,但细细观察会发现这种新银锭的包浆、蜂窝和铸文款识等都没有老银锭的风韵。主要鉴定方法有:从银锭的颜色和蜂窝进行辨认,新银锭的颜色泛白而生硬,老银锭表面有自然的银锈和包浆,呈现灰白色或灰褐色,蜂窝排列自然,孔中有金黄色的多色彩光。老银锭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因此收藏者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特点,以便发现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