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有”之路,与“内容分析”模式说“再见”
2012-04-29姜灵芝
姜灵芝
【摘要】要挣脱“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桎梏,须明确四点:一、目中有人——以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和“内容分析”模式说“再见”的根本;二、心中有本——吃透教材,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走出“内容分析”怪圈的前提;三、手中有法——因学定教,诵读积累是挣脱“内容分析”桎梏的法宝;四、调度有方——善于激励,激发学生求知欲是告别“内容分析”模式的加速器。
【关键词】内容分析 绝技 调度有方 让学 匠心独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5-01
崔峦理事早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作了《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然而这“再见”谈何容易。如何让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摆脱“内容分析”的束缚,大多数人还是步履艰难。3月底,本人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赵志祥老师的《伯牙绝弦》,令人如饮醍醐、茅塞顿开。
一篇古文,老师没有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文言文讲解,更没有让学生逐词逐句的古文翻译,学生就在老师富有挑战性问题启发诱导下,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里,在韵味十足的朗读背诵中,不仅记会了全文,理解了文意,而且感受到了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这样高的课堂效果,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极力追求而又很少有人达到的吗?从赵老师的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中有人——以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和“内容分析”模式说“再见”的根本
文言文不比白话文好理解,老师不讲解,就让学生自己依据注释去揣摩学习,一般的老师谁敢啊?赵老师就敢!50分钟就使学生理解记忆并背会了全文,谁能啊?赵老师就能!赵老师的“能”与“敢”是建立在他“目中有人”的基础上,他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课堂留给学生,这就是“让学”的功劳、“以生为本”的功劳。
孩子要什么?赵志祥老师说:“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赵老师一切以学生需求出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什么内容,“学”自己就能弄懂的,如“伯牙绝弦”的意思,便不再按部就班地学习。他说“不敢侮辱孩子们的智慧”,鼓励学生挑战“高智商”的内容。于是乎,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了串讲文意的繁琐低效,更多的是对古文的多种形式的品读。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他们一起探讨文中注释的正误,思考文中的各种“绝”的内涵。如果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只能处在“被应答”“被聆听”的消极处境,哪来时间理解感悟,哪来时间积累背诵啊?赵老师的作用”只是唤醒、提示、引导、激励,在关键处点拨,在阻塞处疏导,在衔接处穿针引线。“师生一起亲历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感受经典的绝妙,感受着语文的魅力。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教学既轻松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二、心中有本——吃透教材,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走出“内容分析”怪圈的前提
赵老师以“绝”为线索,深挖内涵,串联全篇。课的一开头,让学生给“绝”组词,从众多的组词中提炼出“绝技”、“绝望”、“绝唱”三个词,板书在黑板上。此时大家都不明原因,但后面通过学生看注释理解内容、诵读欣赏后,一个“登山”练习——在课文中找出“哪里看出绝技?”、“哪里看出绝望?”、“哪里看出绝唱?”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相应的词语后面。能找到七处体现“绝”的人就登上了“高山”的顶峰。学生通过揣摩品读出:伯牙有弹琴的绝技、钟子期有听琴的绝技;伯牙为钟子期死再无知音而绝望;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乐曲《高山流水》和《伯牙绝弦》之故事由此皆成为千古绝唱。这里学生不仅攀登了知识的高山,也攀登了思维的高山和智慧的高山,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大家无不为赵老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意想不到的精彩”(杨再隋曾评价赵)而拍案叫绝。
有人说,教学魅力的来源——吃透教材是根本。试想,赵老师若不是“心中有本”对教材了如指掌的准确把握和独到的见解,没有这独具匠心的设计,这“意想不到的精彩”从何而来呢?
三、手中有法——因学定教,诵读积累是挣脱“内容分析”桎梏的法宝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赵老师说“语文的灵魂是语言积累,最好的方法是读和背”。“学生能读懂的不要再讲啊,更不要把形式主义的浪费生命的东西放在课堂上。”在赵老师这堂课上,没有繁琐的内容分析讲解,没有“绕弯子、挖洞”让学生跳进去爬不起来的“浪费孩子生命”的问题设计。只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品味诵读。
“品味诵读”是在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很有讲究的无痕指导下高质量完成的。“读”不是小和尚念经似的傻读、呆读。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示范,读有指导,读有评价。首先是自由读,要求“读流利、读通顺”。再是指名个别读,相机示范点拨:读“兮”要有叹词的味道,“峨峨”要读出山的高大。读的评价也很“狡猾”(崔峦曾如此评价赵),孩子们自读之后,请大家推选出最厉害的孩子,找出最没胆量的同学再读课文,学生们朗读完,赵老师故作惊讶地评价:“最没胆量的同学也能读得这么好?看来你选错对手了。”在这高水准的巧妙“暗示”下,后面出场的同学自当更要好好表现,熟读成诵是理所当然了。手中有法,因学定教,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在此绽放。
四、调度有方——善于激励,激发求知欲是告别“内容分析”模式的加速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且看赵老师的课堂,孩子们学习的动因来自哪里?
课前师生互动时,赵老师就围绕“情商”和“智商”与同学们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孩子们,时间紧,任务重!本来要80分钟完成的任务啊,咱们要用50分钟进行完,我要看看大家的自信心如何,你们是情商高呢还是智商低?”引入课文后,赵老师出示了两种版面的课文:横式和竖式(竖式的没有标点)“智商高的可以读竖式的文字,想读横式的请举手!”由于赵老师的“激将”,被贴上“高智商”标签后的学生情绪高涨,一致表示要读竖式,带着挑战很快投入到朗读之中,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
熟读课文后,赵老师再度挑起学生背诵的欲望。在与学生的擂台赛“获胜”后,赵老师说:“即使你们读得好,也是失败了!因为你们是朗读,我是诵读哦!”的确,孩子们是看着文字进行朗读,赵老师只字未看,用他的背诵征服着每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们也纷纷进入到“背诵”时段,此时,赵老师再度“激将”学生“可以瞟一眼”背诵,“一分钟,最多三分钟,你就能够背下来”,很快,全班学生从少数“瞟一眼”到“看看自己瞟过的地方”到“一眼都不瞟”。全文就轻轻松松变成了孩子们记忆中的篇章。
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孩子们“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教学境界就在赵老师机智巧妙的激励中实现了,怎不令人佩服?怎不令人叫绝?
赵老师游刃有余的课堂调控能力,自然灵动、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似乎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模仿得到的,但赵老师精彩的课堂背后折射出的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孩子的热爱等专业技能与素养,却是我们每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也能达到的。只要我们善学肯钻,潜心修炼,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手中有法”“调度有方”,我们也不难步入高效课堂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