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2012-04-29楚广辰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

楚广辰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群体性事件进入多发时期;分析研究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以及处置方案显得愈发紧迫。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处置方案

事件回放:2008年6月28日下午,贵州北部小镇瓮安发生一起因一个初中女生死亡演变成的万人冲击政府大楼的打砸抢的恶性事件。冲动的人群打砸了公安局后,又冲进了县政府、财政局、县委办公大楼,多名公安干警被打伤。事件造成瓮安县委大楼被烧毁,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全部被烧,150余人受伤,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我们不禁思考,本来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怎会演变成如此恶劣的群体性事件?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特点

1.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特定的社会中介性事项刺激后突然爆发,以寻求共同利益为目的,采取有组织的或自发的聚众方式,与公共秩序和安全发生矛盾和对抗的行为活动。

2.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具有利益性突发性复杂性对抗性的特点,新时期的群体性事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的特点和趋势:

(1) 参与人数增多,发生起数事件规模上升;(2)参与主体呈广泛性和多元性,大量无直接利益人员参与;(3)事件中参与行为激烈,暴力对抗程度增强;(4)组织层度明显提高,类聚力增强,事件造成损害严重;(5)违法问题和矛盾问题交织,处理难度大。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以及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阶层、群体、组织的分化导致了不同利益的分化,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在矛盾中酝酿发生。

1.经济原因。事件的发生源于冲突,这个冲突背后最直接的就是利益冲突,尤其是经济利益的冲突。随着我国社会分化,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利益调整,群体结构分化,不同群体之间和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势必产生利益摩擦,引起不同群体的矛盾。

2.政治原因。权力的不平等,基层组织社会控制不力,也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官僚主义和腐败等各种不整之风问题严重,同时权力制约机制不足引发权力腐败愈演愈烈,官民对立问题日趋明显,这一系列政治问题都可能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3.社会原因。转型时期,社会张力扩大,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社会整合机制滞后,甚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失效出现真空地带,各种社会不公由于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挫折更易激发矛盾。

4.民众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遇事要求高透明度,权力意识不断增强。然而,部分群众观念滞后、素质不高、法制观念薄弱,对社会变革承受能力差。当群体之间产生矛盾时,这部分群众便会呈现采取和政府对抗的姿态。

三、现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对策

1.酝酿期的应急处置。群体性事件发生前会有一个酝酿阶段,这个阶段里群众的一些不满情绪会通过一些渠道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前兆。在这个阶段,一旦发现苗头,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消灭萌芽;同时高度重视信息舆情,政府应设置或利用多种信息渠道,随时搜集相关信息,关注事态动向,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2.发生期的处置。

(1)对话宣泄法。注意控制群体高涨的情绪可防止矛盾激化。直接对话,先听后讲,给群众一个宣泄的机会很有必要,同时通过说服诱导寻找双方利益的汇合点,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认同、理解。

(2)教育疏导法。利用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坚持用民主和教育说服的方法,疏导群众情绪是一个有效办法。群体性事件中,很多参与者对国家政策片面理解,扭曲国家法规,抱有“法不责众”心理,盲目跟从;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可使参与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进而达到一定的瓦解作用。

(3)分化瓦解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制约公众行为的因素,首先是控制团体规模;团体规模越大,参与人数越多,所以分化瓦解十分重要。

(4)利益问题解决法。群体性事件的起因与群众利益受损有直接原因,因此及时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才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办法。

(5)强行驱散法。在与群众对话失败,群体性事件形态不断严重,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采取强行驱散法驱散事件中的群众。在进行强行驱散前,首先应采取命令驱散方法下达命令,在命令驱散无效的情况下,经批准可使用武力强行驱散。在进行强行驱散时,应为闹事人群留出一条散逸通道。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凸显,各种矛盾纠纷交织在一起,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害着社会稳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群众利益受损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核心原因。因此,我们在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处置对策时,更要注重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功惠及全体人民。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参考文献:

[1] 李玫瑾主编.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