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戏剧的悲剧和喜剧艺术流派和渊源
2012-04-29侯侃侃
一、喜剧的艺术流派和渊源
在汉语言中,“喜剧”一词与“悲剧”一词一样,也是二十世纪初才出现,继而得到普遍运用,它是comedy一词的对应翻译,而comedy一词有源于古希腊语中komoidia一词,也就是喜剧这个概念同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在界定悲剧时也对喜剧作出了阐释,可惜文字遗失了。于是后人模仿亚氏对悲剧的论述思路,反向套用来阐述喜剧。与界定悲剧一样,人们也是从人物、冲突、结构、功能和审美情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喜剧的,由于世界观、审美趣味不同,自然也会出现对喜剧人物、冲突、结构、功能的不同看法。
喜剧的外部特征是引人发笑,内部机理是滑稽。柏拉图最早提出了戏剧性的表现形态,即不美“自以为美”,不智“自以为智”,不富“自以为富”,这种盲目的优越感,引起人们的讪笑,就产生了滑稽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康德和叔本华强调笑和喜剧的根源来自期望的消失所导致的期望和结果之间的“乖讹”。黑格尔宣称滑稽是感性形式压倒了理性内容,表现出形式的巨大和内容的空虚之间的矛盾。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只有当丑自炫为美时,丑才变成了滑稽。法国的柏格森专门写了一本《笑——论滑稽的意义》来讨论笑的根源。他认为一切滑稽的根源是生命的机械化。
笑一方面与笑的客体(被笑者)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笑的主体(笑者)有关。前者涉及的是喜剧表现内容的问题,也就是创造滑稽的问题,后者则提醒我们,滑稽的创造应该与满足或宣泄观众的欲求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探讨喜剧创作规律时需要从笑的客体本质和笑的主题心理两方面进行。
二、悲剧的艺术流派和渊源
在汉语言中,“悲剧”一词是二十世纪初才出现,继而得到普遍运用的,它是tragedy一词的对应翻译,而tragedy又源于古希腊语中tragoidia一词,也就是说,悲剧这个概念源于古希腊。在现存的古希腊悲剧中,悲剧在情节方面实际上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不幸的死亡与危机解除后的团圆在悲剧中是共同存在的。
我们现在很难说清古希腊人心目中的“悲剧”所指到底是什么。它当然指的是一种戏剧演出,但这种演出与特定的表演风格有关,与特定的语言风格有关,也与作品所取材的神华传说有关。
对我们来说,悲剧在公元前四世纪之前的古希腊语境中的内涵是不确定的,但在其后的理论探讨中,它的意义就变的可以把握了。由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对悲剧的探究,悲剧的内涵通过诸多概念的设定被明晰化了。亚氏在阐述对悲剧的认识时,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悲剧作品的范本——《俄狄浦斯王》,因此他对于完美悲剧的种种规定,都建立在对《俄狄浦斯王》分析的基础之上。
亚氏对完美悲剧的看法:(1)悲剧人物是那种不极好也不极坏的人。(2)悲剧布局最好是发现、突转、苦难三大要素并存,悲剧情节因为发现而突转,也因为突转而导致苦难。(3)悲剧的审美情感效应是怜悯和恐怖。(4)悲剧的功能在于净化。而真正突破亚氏理论视野的是黑格尔,他在《美学》中为悲剧分析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就是悲剧冲突、这使得人们能够从悲剧根源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悲剧的内涵。
亚氏和黑氏共同构建了我们分析悲剧的理论视角,使我们得以在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构、悲剧功能和悲剧审美情感效应五大视角之下界定悲剧的内涵。
悲剧所写事件、人物价值含量的标准,因时代而异。在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像《奥迪普斯王》扮演的就是以为被国人视为“救星”的奥迪普斯王的悲剧。中国元代悲剧《赵氏孤儿》所写的也是古代晋国王室里的斗争。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人文精神与民主意识的增长,日常生活事件与普通人也逐渐被纳入悲剧的视野。
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普通人甚至“小物人”成了悲剧主人公,悲剧的英雄气概也越来越趋向内心化、精神化与个性化,不再像古典悲剧那样叱咤风云、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了。
三、结语
其实,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对等相加,既不构成悲剧,也不构成喜剧。有的悲剧穿插些许的喜剧情节,只是作为一个对比、调剂的手法来运用,并不能改变其整体的悲剧性质。有的喜剧有时也会穿插少量的悲剧情节,同样是作为一个对比、调剂的手法来运用,也改变不了他们整体的喜剧性质。悲喜剧可能有一定的古代渊源,但它主要是一种现代喜剧形态,它是传统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与新结合的结果,显示着现代人对喜剧这一题材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一方面,悲喜剧仍然有嘲讽,但它不像传统的讽刺喜剧那样理性与无情;另一方面,它仍然有幽默,但它不像传统的幽默喜剧那样一明快活泼的基调取胜,而带上了某种感伤、晦涩以致荒诞的色彩。
近代悲喜剧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抒情悲喜剧。契诃夫的《海鸥》、《万尼亚舅舅》,万比洛夫的《打野鸭》、《外省轶事》等,基本上是属于这一类喜剧的。第二种是黑色幽默悲喜剧。把可怕的复仇悲剧用幽默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故曰黑色幽默。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就是这样一出颇为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喜剧。第三种是荒诞悲喜剧。夸张与变形使所有喜剧带有一定的荒诞性。这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戏剧,被称为“荒诞派戏剧”。它们都是喜剧,但又隐含着一种悲怆的情怀:人与人、人与社会无法沟通,人对自己的命运全然无奈,故而我们称这些喜剧为荒诞悲喜剧。从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尤金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等剧,可以看出荒诞悲喜剧的基本特征。被历史捉弄的人既产生了悲观思想,也产生了对命运的喜剧式的无奈,故而才有了寓悲于喜、以喜写悲的荒诞派戏剧。
(作者简介:侯侃侃,四川大学艺术学院09级编导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