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探讨

2012-04-29勾向欢

成才之路 2012年8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特点

勾向欢

摘 要: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涌入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分析,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自我完善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特点;教育方法

随着“80后”“90后”的学生陆续进入高校,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经调查研究,某高校2009年招收的1 000名学生中有621名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占全年级比例的62.1%;2010年招收的1 150名学生中有775名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占全年级比例的67.4%。通过同一所高校两年招生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之一,独生子女大学生也将成为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民族振兴、发展的责任,因此我们应给予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首先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很多学者、专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索研究过这个教育界里的新课题,而本文是通过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的角度来谈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特点

“独生子女”即父母唯一的孩子,作为家中的唯一,必然会成为家中的宝贝,不但会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还会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百般疼爱。集过多宠爱于一身的他们也必将受到这种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仔细观察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聪明伶俐,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有主见,不保守,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音、体、美、书法、舞蹈等特长的学生很多,自信,自主自我表现欲强,自我期望值高,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智力和才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形成源于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独生”在家庭中不存在偏爱的问题,所以独生子女们能得到较优越的物质条件,年轻的父母和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舍得为孩子花钱,让孩子获得丰富的营养,增强智力,强壮体魄。同时独生子女们拥有扎实的教育基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因此独生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这些自身优势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1. 生活经验匮乏,自理能力有限

我们可以在各个高校新生报到那天看到至少有90%以上的独生子女是在家长陪同下办理报到手续的;入住寝室之后,家长们会帮着孩子们打扫寝室卫生,铺好被褥,安置衣物等。可见家长们的不放心,造成了独生子女们的依赖性。多半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自我消费没有计划性,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勤俭节约,浪费现象严重,生活中缺少理财能力。高校生活开始阶段,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离开父母,都会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恋家心理严重,离家远的学生会不停地和父母通电话,离家近的学生则每逢节假日都会回家调整。生活中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新生军训中偷懒请假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当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由于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痛、神经衰弱等。

2.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无责任感,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不少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集体合作观念、为他人服务观念和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概念模糊,不善于与他人合作,集体意识淡薄,不愿受纪律的约束,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全大局。在人际交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以自我为中心严重,不懂得谦让,即对自我的放纵和对别人的要求过高,导致了人际关系困难。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兄弟姐妹,家庭中缺乏同伴的竞争、冲突和伙伴关系,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3. 心理素质弱,情感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普遍缺少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挫败感,特别表现在学习成绩、评优评先、考研、就业择业等方面,如在某方面出现不顺利,独生子女大学生会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冷漠等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缺乏与同学有效的沟通交流而产生抑郁情绪。在恋爱、情感中出现问题时,多半独生子女大学生不能够理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出现情绪化行为。

二、辅导员对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充分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形成因素,探索适合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1. 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正处在向成人化过渡的阶段,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意见和看法,他们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但自我体验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要关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而不放任、民主而不偏爱、疏导而不压制,真正做到严有度、教得法,真正走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减少外界因素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辅导员要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独生子女大学生反应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 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打造全面的教育环境

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离开家门进入高校,更多的是异地求学,但在情感、经济方面却与家庭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家庭的亲缘性、依赖性使得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着其他方面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该首先认识到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因此辅导员应勤于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使得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道德修养、自身素质。

3. 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实践教育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被管理者自觉地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形成的,而是要有高度的自觉修养精神,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地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实践活动是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享受着过多的宠爱,造成了他们某些能力上的缺陷。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隔绝了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与实践的脱离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能力、素质、思想和道德的发展,同时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辅导员应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投入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开拓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增强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才能有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奉献精神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明涛,李冬霞.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J].

学问,2009(20).

[2]陈健芷,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00(6).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特点
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互联网时代小米的成本管理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