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背景下辅导员作为之探讨
2012-04-29冉育彭
冉育彭
[摘 要]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责无旁贷,有着重要的责任担当。辅导员必须转变观念,探索研究,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创新教育,切实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关键词]创新教育 辅导员 问题 作为
[中图分类号] G40—05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29—02
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们接触最多,最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其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作为引路人的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任务中,无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角色。
一、目前高校推进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教育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然而,由于历史及教育体制等的原因,在目前我国的高校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干扰因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与创新教育不协调,甚至是阻碍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集体主义,重集体精神和力量,轻个人理想和能力,个人的成绩和宏愿常常被隐埋在集体名义之中,个性得不到伸展和释放。比如“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文化标签无不都在教人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标新立异就是出风头,常常会被泼冷水,甚至当头棒喝。这些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感染、熏陶和习得,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做事比较谨慎,瞻前顾后,缩手缩脚,逐渐就会丧失创新的灵光和奇想,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二)乖孩子、好学生的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理念有悖
我国传统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从小到大可以说都是一种要求听话和服从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总体说来就是一种缺乏创新的教育。有想法和叛逆的孩子常常被当作“坏学生”、“怪学生”来对待。这样,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管制下,学生的奇思妙想慢慢地就被扼杀和泯灭了。这就导致孩子在成长中习惯对长者、对权威顺从,而少有自己的主见,不敢怀疑经典、权威,缺乏批评性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
(三)当前教育模式的弊端
目前,虽然我国的教育正在经历一场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到教育模式等全面的改革,但离真正的创新教育还有一段路程,因为应试教育的现状不改变,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就有很大的困难,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国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能力和成就的主要标准。而创新教育,是很难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来评价的,更难以用具体的分数来量化创新的绩效。我国现在的高校(除极少数重点大学之外)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来办学,个个面孔相似,最后培养出的人才都是缺乏个性的“统一产品”。这样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甚至是相矛盾的。
(四)学生存在创新惰性
创新不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需要投入和付出。郭立场从创新的欲望、兴趣、毅力、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等五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现状。[3]学生的这种创新惰性是由多种原因长期所造成的,主要是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参与意识被忽视,被动接受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创新的激情就会枯萎,创新的动力就会丧失。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一个人也就无意进行创新探索,创新潜能就得不到挖掘和开发。现在很多学生虽然对现状不满足,但往往也只是满腹牢骚、唉声叹气,而缺乏实际的行动,可以说是想象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辅导员在创新教育中的作为
当前,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辅导员的角色呈现出多重性、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已经由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发展成集思想政治教育者、引路人、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学者和研究员于一身的多重身份。[4]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起创新教育的思想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先导,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辅导员就要首先从工作理念上转变观念,要从事务管理向更高的层次——“研究型学生工作转变”。 [5]刘海存提出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其中虽有些理想化的成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很有借鉴的。张立志认为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根本任务和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4]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和辅导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要转变观念,顺应时势,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念,要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和人才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3]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赖于长期的培养和浸润。因此,一个平等、民主、宽容和进取的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突出其主体地位与参与意识,激发其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其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为他们提供和营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发展空间;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加强对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的宣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辅导员还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科技报告会以及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6]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创新的实践中培养并成长。因此,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科研氛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要达到此目的,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各种兴趣社团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辅导员要充分认识课外科技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立足现实,顾及长远,鼓励学生联系相关老师积极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介绍和帮助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具有教育性和创新性的社团,这样就能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活动,以此来发展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第二课堂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使创新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4]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参与指导各种社团工作和活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主题征文活动等,培养创新意识和锻炼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较能充分地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将得以挖掘,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因而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灵感和火花。如机电工程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项目“溢豪爱心家教”,就是在辅导员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放开手脚由学生自行组织和开展的一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二批百优志愿服务项目。在此活动中,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提高,创新人格得以提升,创新意识得以增强。
创新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创新。创新教育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挑战和要求,辅导员要在这一背景下,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管理工作,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起创新意识,当好引路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好铺路和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11—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31/201011/111168.html.
[2] 理查德·莱文.中国本科教育缺什么[N].光明日报,2010—05—03(6).
[3] 郭立场. 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79—81.
[4] 张立志.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理论界,2010,(1):181—182.
[5] 刘海存.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 江苏高教,2009,(1):112—114.
[6] 王祖荣.学生工作语境下的大学创新教育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54—55.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