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 《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

2012-04-18廖建荣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势神思情理

廖建荣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论 《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

廖建荣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文心雕龙》;山水为喻;比德;审美价值

晋宋之交,兴起忘情山水的热潮,《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的写作特色。《文心雕龙·明诗》篇评诗歌的发展就指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1]49还有《物色》篇的“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 《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1]494都是以山水为文。而两汉有“物感说”的传统理论,刘勰在《物色》篇也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秋日迟迟,秋风飒飒。情似往赠,兴来如答”,[1]494即是因感应山水、自然四时而生文。此外,《文心雕龙》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亦以山水为喻。

一、以山水譬喻情理、丽词

《文心雕龙》以山水为喻,首先是以山水形容情理、丽辞。刘勰以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来划分,圣人经籍的情理文辞可比山海, 《离骚》情理可比山川,而后世文辞则可比河川:“山川无极,情理实劳”;[1]37“鉴悬日月,辞富山海”;[1]12“攒杂咏歌,如川之澹”;[1]395“辞如川流,溢则泛滥”;[1]356“经籍深富,辞理遐亘”; “皓如江海,郁若昆邓”。[1]413

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以人格化的眼光观赏山水,对后世山水观有深远的影响。刘勰将山水视为心灵的归宿,有退隐于山水咀嚼文义的想法,山水对他而言与德行情操相连。

刘勰以山川形容《离骚》情理的辽阔:“山川无极,情理实劳。”[1]36刘永济和陆侃如、牟世金认为“劳”通“辽”,所以是形容《离骚》的情理与山川一样无边无际。刘勰肯定了《离骚》的情理,虽然有异于经籍,班固也多有非议,其实还是合乎经术,有经书的“典诰之体”、 “规讽之旨”、 “比兴之义”、 “忠怨之辞”,[1]36“山川”应是譬喻 《离骚》情理的无极,具有“比德”的功能。刘勰受儒家思想影响,反对单纯追求华丽辞藻,要纠正当时浮靡文风,认为丽辞是与情、理不可分的,只有相结合才能写出优美文章。《情采》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1]347《征圣》指出圣人“精理为文,秀气成采”,[1]12征圣要学圣贤之情、理、文辞。“比”、“兴”包含情、理,分别是“蓄愤以斥言”和“环譬以托讽”。[1]394《熔裁》开篇就是“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1]355在刘勰看来,山水除了儒家德性意味,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山水譬喻文辞是再合适不过了。山水譬喻的是圣贤教化的、人本性所有的情理和动人华丽的辞藻。纵观《文心雕龙》,在文章最后总结的“赞曰”形容文章文辞优美的,有金玉、宝珠、明镜,但是运用得最多的是山水为喻,这和当时兴起的山水审美热潮不无关系。

《征圣》以“山海”赞誉圣人经籍文辞,是取山川的巍峨博大、大海的渊深无涯形容其文辞的丰富无穷。同时“山海”与“日月”相对,丽辞与情理不分,故是“千载心在”。 “日月”与“山海”已经涵括天地,正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体现。《事类》主张引用经籍的文句事例,引用之后的文句,如同在江海中清洗过一般光辉,像昆仑山上的桃树一样茂盛,也是以“山海”譬喻经籍。

屈原不愧是“惊才风逸,壮志烟高”[1]37的伟大诗人。当然,相比圣哲经籍,《离骚》还是相去甚远,这也符合刘勰对《离骚》地位的评价。自经籍、《离骚》之后,再也没有评析某个人或某部作品时,有资格以山水为喻。

《比兴》、 《熔裁》是《文心雕龙》的创造论,是以水的变幻无方、奔腾不息等特点来形容文辞。水的变幻无方使水具有智慧性。孔子说“智者乐水”,《荀子·宥坐》则是记载了孔子赞美水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2]342认为水具有智慧。 《淮南子》也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3]10

刘勰在《诸子》篇说“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词雅”、 “淮南泛采而文丽”,[1]189还指出《礼记·三年》篇采用了《荀子·礼论》后半篇、《淮南子·天文训》有事实错乱的地方,应该深知其对水的赞誉。刘勰对“比兴”的总结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1]395可见比兴依靠诗人的智慧,同时比兴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因人而异。“攒杂咏歌,如川之澹”除了以浩荡广阔譬喻比兴运用广泛之外,还以水波荡漾形容比兴变化无穷、生动,闪烁诗人的智慧。

但是河川有两面性,当江河满溢,洪水泛滥时,带来的则是灾难。这如同丽辞,虽然是好文章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如果过分堆砌辞藻,就会成为文章的灾难。《熔裁》论熔意裁辞:“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1]355裁辞要疏密恰当,除繁去杂,力求“辞运而不滥”。[1]356而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去浮诡,归雅正。 《序志》说: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1]534从拨正整个时代不良文风的角度出发,更能理解刘勰所说的“辞如川流,溢则泛滥”的危害。

二、以山水譬喻艺术构思

《神思》、《养气》、《杂文》诸篇在分析艺术想象构思时,偏爱于以山水为喻。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1]29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1]295“原兹文之设,乃发愤以表志。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1]147“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1]295“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成疾,亦可推矣。”[1]455《文心雕龙》以山水的广漠譬喻神思跨越时空的神妙和用语言表达意象时的远在天边,以人观赏时与山水的合一譬喻神思产生意象时的“神与物游”,以山水的恬静、巍峨譬喻写作对答的“道胜情泰”,以山水之殇譬喻苦思导致的精神受损,参与到文思的思——象——意三个阶段。

《神思》开篇即以山水为喻定义神思,点出神思的不受时空限制。刘勰接下来对文思的神远作了更深入的阐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1]295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提及神思的这一特点:“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4]340陆机的《文赋》也专门论述:“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4]146但是都比不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形象传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神思的过程,譬喻神思不仅“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更要“神与物游”。《神思》的“游”是物我合一的状态,是人的情感与外物的完美结合。是将审美情感投入到审美对象,忘我地展开想象,不同于庄子要抛开外物的“游”。此处“山”巍峨广阔、 “海”的渊深无涯,形容“神游”的无穷尽,能“情满于山”、 “意溢于海”。“物与神游”有这样的神妙,是立足于“物感说”,又超越了 “物感说”。 “物感说”可以溯源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5]1陆机 《文赋》也遵循着 “物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4]146这是人观赏自然之美而心有所感,侧重于因外物而动情。 《神思》的“登山”、“观海”,是人的“神”起着决定作用,以“神”“游”物,神思中的物我关系比起以往有了质的变化,也是对山水与人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至于“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山水的广漠譬喻从象到言的阶段,意象好像近在眼前,想要把握用文字捕捉时又远在天边。《养气》承接这里所谈的文思通塞问题,进一步说明如何酝酿文思,达到“密则无际”。刘勰认为“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于是精力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以水波流到无底的尾闾譬喻精力的消耗殆尽,曾经郁郁葱葱的牛山被砍伐为荒山譬喻神志受损,提出文思要“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1]455这与“辞如川流,溢则泛滥”[1]356相似,辩证地看待山水,以山水之美为喻,亦以山水之殇为喻。

三、以山水譬喻文章体势

《定势》篇论文章体势,以山水的自然规律——曲折溪涧不能笔直地流、湍急溪水没有涟漪、枯木没有树荫,譬喻文章体势的规律性:有曲有直、有浅显有简明:“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1]339“湍回似规,矢激如绳”。[1]340“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 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1]339

《定势》篇的“体势”争议较多,王运熙、王元化、周振甫等学者认为是各种体裁本身所需要的风格。王元化说: “刘勰提出体势这一概念,正是与体性相对。体性指的是风格的主观因素,而体势则指的是风格的客观因素。”[6]因此体势有其不为人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客观规律。用溪涧形容体势的曲折,用飞矢形容体势的笔直,而且在文章开篇和最后的“赞曰”重复出现,是强调文章的文体决定了其风格这一客观规律。刘勰这里明显受到了《孙子兵法·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7]47的影响,不过孙子说的“势”是势能,刘勰则是指自然的趋势、规律。以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譬喻体势的另一个规律,命题浅显切近的,就会缺乏含蓄;语言简明的,就会缺少华丽丰富。这是撰文时必然会出现的规律。

《程器》和《谐隐》也分别是以山水的自然规律来譬喻社会规律。《程器》说:“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1]526这是感慨人因地位的高低而受到的不同对待,位高权重就能像广阔江河等快意奔腾,而地位卑微就如细细涓流处处被阻,只能曲折流淌。刘勰认识到这个社会的规律,不能奢望文士一开始就能“以位隆特达”,所以说“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1]526《谐隐》说: “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1]159《左传》里子产说毁乡校阻止人民抨击,就像防川,一旦决堤伤人必多。《国语·周语》也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8]5所以当君主险恶得像山一般没有尽头,人民的嘴就像江河那样难以堵塞,将心中怨恨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谐隐。

四、山水为喻的意义及影响

《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表现了刘勰的山水观在继承孔子的“比德说”基础上超越了“比德说”,既欣赏山水的独立之美,还深入思索审美中山水与人的关系及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认识到山水之殇。刘勰不仅将山水视为审美对象,还是认识对象,他对山水的欣赏和认识程度,在同时代的人们中是深刻和全面的。

山水文学的兴起,是中华民族对山水审美的提升,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而文论与山水的紧密相连,亦是中国文论的一大特色。《文心雕龙》是最先广泛地使用山水为喻的文论。 《文赋》只有“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4]146“犹开流以纳泉”、[4]147“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4]148“兀若枯木,豁若涸流”[4]149几句。萧统的《文选序》没有以山水为喻。《诗品》论陆机有“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以及论潘岳时说: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9]5到了唐时皎然的《诗式》,则是大量运用山水为喻,如《明势》开篇就是“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论奇势有“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10]1至于《二十四诗品》更是以山水譬喻为主,以山水意象论诗境。虽然不能说后世以山水为喻论文皆是因《文心雕龙》而起,但是《文心雕龙》扩展了山水为喻的范围和运用方法,譬喻恰当,文句优美,在使用上成为典范,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 《文心雕龙》而始,中国古典文论偏爱于山水为喻,这无疑是中国山水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1]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王先谦.诸子集成:第三册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3]高诱.《淮南子》注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4]郁沅,张明高.中国历代文论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乐记 [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6]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孙子兵法 [M].王峰东,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

[9]钟嵘.诗品 [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10]皎然.诗式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责任编辑 林 芗)

On Landscape Metaphor in Wen Xin Diao Long

LIAO Jian-rong
(General Education Centr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Wen Xin Diao Long,there are some articles with landscape as theme,content or spiritual pursuit.And there are still other articles,in which reason,emotion,literary talent,imagination,style and literary moral are compared to landscape.Landscape metaphor in Wen Xin Diao Long is based on landscape moral and emphasizes the independent aesthetic value of landscape.It acknowledge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looks at landscape's sentiment dialectically.Landscape metaphor in Wen Xin Diao Lo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at it influenced the later literary theories and poetry criticism and promoted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Wen Xin Diao Long;comparison to landscape;morality;aesthetic value

I 206

A

1008-889X(2012)03-64-04

2011-11-15

2012-03-19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2010tjk096)

廖建荣 (1977—),男,广东湛江人,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体势神思情理
怀素书法“势”的视觉意境解析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浅谈书法中的“势”
写诗
浅析怀素草书的笔势和体势之美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让“神思”再飞一会
浅谈“神思”的运思路径及生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