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赣南采茶戏美学翻译研究

2012-04-18熊灵燕凌征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采茶戏妹子赣南

熊灵燕,凌征华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赣南采茶戏美学翻译研究

熊灵燕,凌征华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是研究客家语言和文化的活化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赣南采茶戏中浓郁的客家方言、赣州方言以及源自民间的生动形象的歇后语、俚语和顺口溜都为翻译带来极大挑战。戏剧翻译研究多着重探讨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并未建立较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戏剧翻译进行专项研究,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以舞台演出为最终目的的赣南采茶戏的汉英翻译,提出赣南采茶戏的翻译文本应能传递文化意象、体现美学功能并遵循合作翻译原则。

赣南采茶戏;接受美学;文化意象;合作翻译原则

2006年5 月,赣南采茶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公认,为赣南采茶戏艺术的进一步保护和振兴带来了一个重大契机[1]。江西部分地区已将采茶戏列入学校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进一步传承了民族艺术瑰宝,弘扬了地域特色文化。

中国采茶戏的始祖——赣南采茶戏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被田汉誉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随着客家人的迁移,传播到赣、闽、粤、桂、湘、云、贵、川、及港、台、马、泰、印度尼西亚等客家人聚居的区域,赣南采茶戏成为凝聚客家民系,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和研究客家语言、民俗族群生存状态的活化石[2]。无论是从地方戏剧艺术,还是从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客家人文的角度来看,赣南采茶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如何保护自己本民族口头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思考。世界文化交流史告诉我们:向世界人民介绍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保护民族文化极其有效的途径之一。正是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尝试研究赣南采茶戏的英译,以期向世界人民推广和传播这朵“奇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承载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的赣南采茶戏必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

本文以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四大金刚”《上广东》《大劝夫》《四姐反情》《卖杂货》)、“四小金刚”(《补皮鞋》《钓》《睄妹子》《老少配》)和《山歌情》为个案(剧本来源于江西省赣南采茶剧团的排演本,译文为笔者所译),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以舞台演出为最终目的的赣南采茶戏的汉英翻译,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关照,提出赣南采茶戏的译文应能传递文化意象、体现美学功能并遵循合作翻译原则。

一、赣南采茶戏的剧目特点

明末清初时期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艺人们将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中,赣南采茶戏初具雏形。以“两旦一丑”为表演团队的“三角班”迅速辐散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因其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民众基础,从而很快发展壮大。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以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3]。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琐事,像补皮鞋、采蘑菇、磨豆腐、打猪草、盘花生等,同时穿插爱情、亲情、人情等情感上的纷争与纠葛,演出百态人生喜剧,其特点如下:

“两旦一丑”的表演团队。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只有“两旦一丑”三个表演人物,俗称“三脚成戏,小丑当家”。如《补皮鞋》的主角是阿祥古、妹子与老娘;《挖笋》的主角是爆脑子、妹子与嫂子;《姐妹摘茶》的主角是大姐、二姐与茶童。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事情节更为复杂,表演的角色也相应增加。如《卖杂货》里有大妹子、细妹子、王茂生和老板娘;《老少配》里有大宝爹、大宝、三妹娘和三妹子;《钓》里有田七郎、黄四妹、三嫂和刘二;《山歌情》里的人物就更多了。

劳动人民的表演主体。赣南采茶戏剧目主要依据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爱情纠葛为主线展开戏剧矛盾与冲突。如《补皮鞋》是以阿祥古与妹子的爱情为主线,展开与老娘之间的智斗;《山歌情》表现了贞秀、明生乃至小和尚、四妹子的纯真爱情,更体现了刘满仓母子和贞秀之间的诚挚亲情。

反映现实的戏剧内容。赣南采茶戏剧目来源生活,反映现实。如1949年后,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成功地上演《三世仇》;为纪念苏区革命战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演出《送子当红军》《莲妹子》《山歌情》等。

风趣幽默的喜剧风格。赣南采茶戏剧目主要通过形象化、口语化的语言和大量谚语、歇后语、谐音以及正话反说来达到喜剧效果。如《睄妹子》中米童与妹子的对白,妹子问:“哪一个?”米童便打岔道:“什么,来一个打一个呀?”妹子说:“不是的,我问你的名字是哪一个?”米童接着说:“我没有名字,刚刚过河过水跌掉了。”正如妹子所言,名字又不是一张纸一块板子,怎么会跌掉呢,听到的人都会忍俊不禁。

二、翻译美学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五位学者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也称接受理论。它既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主要是以现象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理论基础。该理论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一种挑战,突出强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积极能动参与的能力和作用,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理论的基点,并主张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4]。

毛荣贵对翻译美学做了如下界定: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力的审美再现等等[5]。从翻译美学的观点看,“翻译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6]。翻译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文本审美,第二步是美的传递。

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特别是语言艺术美的范畴来衡量翻译过程中语言转化的规律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翻译中的审美客体(文本)、审美主体(译者)、审美活动、审美标准等。简言之,翻译美学研究的是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中一切美的因素[7]。

三、赣南采茶戏的翻译

戏剧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又是时间艺术,过目即逝,一两句要紧的话没听清楚,一两个重要的情节或细节没看明白,不可能象阅读小说那样中途停顿,回过头来再看一遍。戏剧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译者除了要考虑传播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外,还要考虑作品的实际演出效果和观众的反应。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影响观众对戏剧理解的因素很多,除了演员的话语表达难易度、语气、音调、动作乃至眼神,还包括观众的话语接受度[8]。戏剧翻译的对象是身处在一个有限时空内的观众,因此,其语言要求做到简洁、准确、前后关联并且口语化,力求通俗易懂,切忌冷僻深奥[9]。

赣南采茶戏的生命在于它是为舞台而作,因此只有具备戏剧语言所特有的舞台表演魅力——即口语化、个性化、诗意美、修辞美兼具的语言才能够赋予其译本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味”,才能不失原语剧作者“为舞台而作”的初衷。

(一)文化意象的传递

美国学者R.C.霍拉勃认为,接受理论是指一种由重作者、重作品向重文本——读者关系转变的文学理论[10]。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以读者身份对原作品进行解读。只有通过读者解读的传递过程,原作的文化蕴意和文化背景才能不断地被理解和接受。译者的接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并形成视野的变化,为下一步处理译文做好准备。译者对于译文文化因素的正确处理,为接受者的视野变化创造条件,二者相辅相成[11]。因此,翻译时应尽量关照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避免文化失真或者造成文化误解。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具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赣南采茶戏属于地方戏剧,不仅蕴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体现了浓郁的客家文化。其中大量运用的谚语、歇后语、谐音和正话反说等包含的文化意象对于不谙客家文化的国人而言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应妥善处理,从而正确传达剧作者的意思,真正做到“传情达意”。

例1.刘二:“提起黄四妹,生的十分妙。瓜子脸,樱桃口,柳叶眉,黄蜂腰。一对迷人眼,把我的魂勾掉。”(《钓》)

Liu Er:“As for Huang Simei,she’s a pretty girl.Oval face,cherry mouth;willow brow,wasp waist;charmingeyes take mysoul away.”

例1中,已有两房妻室的刘二想讨黄四妹做三房,对她是垂涎三尺。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审美观不同,在此应客观地描述四妹的外貌,而不是以西方人的审美情趣给客家妹子强安上西方人的容貌。译文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四妹的样貌,更考虑到中文常用三字格,表演时唱起来更为顺口,在确保达意的情况下刻意追求音韵与原文的一致。

例2.妹子:“洗衫要洗长流水,晒衫要晒长竹篙,只要两人结同心,牛郎织女度鹊桥”。(《补皮鞋》)

Meizi:“Wash in long-running water,dry the clothes on a long pole;lovers who care each other,live happilytogether.”

例2中,国外读者和观众如果对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不甚了解,直接将“牛郎”、“织女”和“鹊桥”音译是绝对会让人不知所云。考虑到舞台演出目的,弱化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是把阿祥古和妹子的心声传递与吐露做了更为详尽的表达,意思是只要咱俩心连心,纵然妹子的娘在中间阻隔,终究能够在一起。而且,中国农村过去以竹篙晾晒衣服的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例3.四姐:“哇你做事不是人,哄人哄过三只岽。不怕阎王割舌头,不怕五雷打你身。”(《四姐反情》)

Sijie:“You are a total liar,cheat me again and again.Yama will cut your tongue;thunder will burn you todie.”

例3中,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经常说谎骗人的人,死后就要被割去舌头。世人常以“天打五雷轰”来咒骂人,意思就是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后,会被雷电劈死。译文中将这富有民间文化的特色内容予以忠实再现,更能向西方读者和观众传递我们的善恶观与道德教育。

(二)美学功能的体现

赣南采茶戏融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其中的唱词兼具音乐与诗歌的艺术形式。只有集戏剧原作内容与形式之美于一体的戏剧译本,才能使读者得到一种听觉上的、视觉上的美感,给人以更高的艺术享受。译者需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再现其在音、形、意三方面的美感[5]。在三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保存原诗的意美,其次保存音美,再次是形美,不能为了追求纯粹的音美或形美而没能保全意美。正如英若诚从民族语言和文学发展的高度看待翻译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包括翻译在内的努力,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扎根于当代人民口语,又充分发挥了汉语深厚文化遗产优势的现代文学才会出现。”[12]

音美,即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节奏美和押韵美。常常借助于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或尾韵得以体现[13]。英译时,可考虑用头韵或尾韵译之,确保唱词的歌咏性和音乐性。

例4.阿祥古:“小小园地一堵墙,苦瓜丝瓜种两厢。哥吃苦瓜苦想妹,妹吃丝瓜思(丝)情郎。”(《补皮鞋》)

A Xiang:“Like melons in a garden,separated by a wall;Brother bitterly miss her,sister miss him full of tear.”

例4中,看见心上人与自己之间还端坐着妹子的娘,阿祥古一语双关地以苦瓜的苦来对比相思之苦,以丝瓜的“丝”来谐音思情郎的“思”。译文每小段都是七个音节,并以“her”和“tear”做尾韵,相对保证了音韵的工整性。

例5.妹子:“树有影鸟有音,三岁孩童有奶名,这人高树大哪有无名之理?”(《睄妹子》)

Meizi:“Trees shade and birds sing,even a child has pet name.Whydon’t you an adult have a name?”

例5中,米童说自己没有名字,妹子就说即便是小孩子都有乳名,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呢。“树有影鸟有音”说明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特征,人就更应该有名姓了。以“shade”和“sing”这相同的头韵来映衬“影”和“音”,再以相同的音节与原文相呼应,演员在唱的时候就能按照原来的音韵来调整气息与停顿了。

形美,就是译文要具有原文的形式美。在译文的行数、每行的字数及平仄上都有要相应参照原文,唱词与旁白的格式要有所区别[13]。

例6.满仓妈、满仓、贞秀:“十字街头挂肠子,扯着心肺连着肝。”(《山歌情》)

Mum of Barnful,Barnful and Jennie:“Wandering at the crossroad,myheart is tearingapart.”

例6中,满仓在母亲的逼迫下强行占有贞秀后,他们三人都感到痛苦不堪。这里的“十字街头”并非真正的十字街头,而是指三人如同走到十字街头一般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扯着心肺连着肝”,不仅描述肠子与心、肺、肝三者的紧密相连,更加体现三人心中撕心裂肺的痛楚。但是,如果将“心肺”和“肝”直接翻译出来,不仅不能表达明确的深层含义,反而会让读者或观众觉得血腥。译文既把隐含的意思表达清楚,又以每句七音节对照汉语的七个字,形式上确保了统一。

例7.大宝爹:“鞋子烂开狮子口,衣裳破得滚绣球。日子过得实在苦,叫我老哥怎不愁?”(《老少配》)

Dad of Bao:“My shoes are worn in big hole,just like my ragged clothes.The days are really bitter.How can I not toworry?”

大宝爹是寡公带崽,没有妻子给他缝补衣衫鞋袜。这是他跌坐在地上时,向三妹娘诉苦的话。该唱词以“口”、“球”、“愁”三个同韵母词押韵,显得朗朗上口,翻译时也应当注意表现其形式上的美感。

意美,就是指译文也应有原文意象以及由意象组合而成的顺理成章的意境[13]。尤其是赣南采茶戏中歇后语及双关语“言不尽意”的“弦外之音”,重含蓄,字少意多,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传达原文的这种意象美。

例8.阿妹:“十二月的蛤蟆——亏你开得了口。”(《上广东》)

我国阴历十二月正是寒冬腊月,大多数动物都冬眠,蛤蟆应该在炎热的夏天才会开口叫,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你怎么好意思开口”。笔者尝试将其译成“Frog in chilly winter—how dare you open the mouth”,这里将“十二月”以“寒冬”替代,更能体现其话中的深意。

例9.阿哥:“我买了半斤油,就拿你擦了八两。擦得头发油光光,就是蚊子站上去,也会跌断八只脚哇!”(《卖杂货》)

A Ge:“I bought half catty oil,and you put all on head.Standing on your oily hair,mosquito may break its feet.”

例9中,细妹子出去卖菜前在房中打扮许久,阿哥夸张地说她擦光了自己买回的头油。过去的秤一斤八两等于现在的一市斤,所以八两也就是半斤。更有甚者,连蚊子站上去都会跌断八只脚,这个隐喻应该西方观众读者和观众都能够领会,就直译了。

(三)合作翻译的原则

戏剧更加关注言语传递的即时性、舞台表演性和交际性[14]。戏剧符号的多元化决定了语言只是构成整个戏剧演出的诸多符号之一,剧本仅仅是构成一场演出的总体效果或意义的诸多因素之一,戏剧的艺术感染力的传递有赖于各种戏剧符号的合作和呼应。戏剧翻译独特的“交流回路”意味着戏剧文本的译者并不直接向观众传递信息,剧本必须经过导演、演员的层层诠释、理解和表现才能到达观众。剧本的译作必须经历一个由译者、导演、演员和观众多方参与的文字转换、舞台转换和戏剧交流的过程[8]。

第一步是译者与导演的合作。译者在翻译前应先了解导演对于剧本的阐释,当然,也应听取演员自身对剧本的一些独特理解。唯有这样,译者才不会陷入自编自导的误区,译出的台词才能够传递出戏剧语言的凝练、含蓄,同时又能等效地传递原剧本的修辞特色。

第二步是译者与演员的合作。译者在对原剧本有清晰的认知后,翻译出来的译文需要经受演员的检阅。译者应为演员解说译文所表达的信息,让演员理解译文,检验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唯有如此,译出的人物对白才能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台词才能与演员的形体动作相匹配,台词朗诵的节奏才能与演员的动作相一致,译出的剧本才能够为戏剧演员轻松自如地表达。

第三步是译者与观众的合作。在演员理解译文的基础上,排练出来的演出要先让部分目的语观众检阅,看译文的语言是否符合译语的口语规范,演出的效果是否能够达到原剧本所达到的效果。译者应以译语的地区方言来代替源语的地区方言,在译语中创造出等效的语域,也可有意识地省略部分被认为受源语文化和语言背景约束太大的章节。

第四步是译者与导演、演员的再次合作。经过观众的考量后,译者应与导演、演员一起将译本再修改润色,做得好的部分要继续发扬,做得不够的地方要改正、提高,以期达到中西融合、古今同梦的完美戏剧。

合作翻译的优势在于它使翻译过程和一系列和戏剧文本的演出有关的问题结合了起来,包括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戏剧传统不同所造成的问题以及不同演出风格所带来的问题。

四、结语

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鼻祖,经过现代的发展,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海内外客家有四千万之众。赣南采茶戏作为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不仅是客家人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赣南采茶戏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要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把它们介绍给世界人民。保护赣南采茶戏、介绍赣南采茶戏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我们认为,向世人介绍赣南采茶戏需要走合作翻译的道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国际传播盛大而艰难,其意义深远。本文且做抛砖引玉之用,希望通过今后对戏剧翻译理论更深入的研究、对赣南采茶戏剧本更细致的分析,以寻求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赣州市采茶歌舞剧院.赣南采茶戏详细介绍[DB/OL].http://fy.folkw.com/view.asp?id=2851,2012-05-05.

[2]江西省赣州市.采茶戏·赣南采茶戏[DB/OL].http://www.ccnh.cn/zjfy/fymr/xiju/284595340.htm,2008-09-02.

[3]流沙.在江西赣南形成的客家采茶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7]刘玮.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诗经》译本的形美传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9-102.

[8]洪娟.从语言生成的角度看戏剧翻译的原则[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7-9.

[9]张威.英若诚戏剧翻译理论述评——兼论戏剧翻译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1):21-24.

[10]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1]林丽霞.接受美学观照下区域投资环境外宣翻译——以“宁德市09年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68.

[12]老舍.茶馆(汉英对照),英若诚译.英若诚.英若诚名剧译丛[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3]许渊冲.论唐诗的英译[J].翻译通讯,1983(3):365.

[14]罗永健.从译者的“目的性”看戏剧翻译中“功能对等”之不足[J].外语教育,2005(10):141-146.

H315.9

A

2012-03-1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C1214)

熊灵燕(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E-mail:xly0122@126.com.

2095-3046(2012)04-0111-05

猜你喜欢

采茶戏妹子赣南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萌妹子很逗乐
让你HOLD不住的萌妹子
萌妹子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