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2012-04-18刘光峰朱继东
刘光峰,朱继东
(1.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新华社,北京1000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刘光峰1,朱继东2
(1.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新华社,北京100031)
近年来,网络在“颜色革命”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发起的网络战,是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基本要求:一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网络阵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力;二是坚持党性原则,揭批西方“网络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三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提高网络文化的内在品质;四是正视网络文化的内忧外患,永葆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五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制度法规。
网络文化;文化强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当今世界,网络在世界各国“颜色革命”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像阴暗小巷,滋生罪恶,潜伏危机;还像秘密地道,间谍钻地遁天、窃取情报;更象隐形战场,充满攻防对垒、生死搏杀。”[1]美国《纽约时报》预言:“过去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未来的网络战争中败北。”如何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发起的网络战,是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为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了促进网络文化的大繁荣,为了让网络媒体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责任,我们应该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落实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各项任务。
一、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网络阵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力
文化霸权也称文化强权,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其目标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其实质是“要在以实力‘威慑’迫使别人就范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召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其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2]回顾历史,“西方国家”把西方的全球化模式传递到世界各地,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化以及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向其他国家倾销。“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他国进行渗透、推行文化霸权的最重要工具。从2008年到2010年,美国社会组织筹集超过2000万美元投入经过专家顾问和社会活动分子评估的援外信息网络项目。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处处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非政府组织通过网络等“制造混乱”、“影响政治动荡后局势的发展”的印迹。诸多美国基金会、研究机构、信托基金以及友谊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利用特殊身份和国际交往的便利条件进入中国,或以经济援助支持部分社会团体活动,或以物质利益诱使特定政治势力就范,或以文化交往和学术研究名义营造“网络自由”社会舆论,培养政治上的异己分子,其目的在于逐步实施美国政府的“网络自由”战略意图,并试图在网络界、媒体界和学术界对中国进行全面的思想操控,以寻找时机,引爆街头政治,颠覆现政权。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然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却是一个被国内外一些人搅合搞得混乱不堪的话域。”[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常常在网络上受到质疑。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是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4]由于网上信息以英语表述为主,致使西方文化话语强势,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上的经济、科技优势,利用其掌握的网络话语霸权大肆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大搞“思想文化殖民”和“精神心理进攻”,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实施“文化帝国主义”。一些政客和学者利用这种优势,打着“网络自由”的旗号,贩卖西方价值观,猛烈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导致社会价值理念混乱。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意识形态虚假论”、“意识形淡化论”、“意识形终结论”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论”等论调,在学术界似乎越来越受到“追捧”,以至于一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借以作为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吹私有化和“民主宪政”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廓清国内外一些人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散布层层迷雾,必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倘若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去占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严峻现实,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网络文化实践;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加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5]
二、坚持党性原则,揭批西方“网络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就一直存在着,有时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激化。邓小平早就说过:“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6]“在整个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7]必须承认,当今网络世界的基本格局是“西强东弱”,长期共存共处于一个地球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自在社会形态在制度构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两者在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等各方面的冲突、碰撞和斗争在所难免。正如列宁所言:“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原理总的说来适用于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我们“当然必须善于把这个普遍原理运用于个别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场合。……忘记这个真理就等于实际上根本拒绝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批判。”[8]因此,在同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中,为了争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必须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坚持党性。党性作为工人阶级倾向性最集中的表现,体现出党的组织鲜明的意志、立场。作为文化传播理念,党性原则就是在观念上,要把网络文化传播作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传播的内容必须符合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和组织经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如果面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不闻不问,不批评,不斗争,听任他们去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我们的意识形态,那是极其危险的,势必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9]当前,坚持网络文化传播的党性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在网络传播中要注意:宣扬“劳动优先”,驳斥私有产权崇拜;宣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宣扬“人民至上”,反对个人第一;宣扬“共同富裕”,反对市场崇拜;宣扬“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统一”,反对形式平等崇拜;宣扬“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对抽象个性崇拜。
坚持党性,必须揭批西方“网络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近些年来,境内外某些机构、个人和媒体打着解放思想、适应经济全球化、学习先进文化等旗号,用“话语平移”的手法把“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终结论”等西方思潮引入中国并力图在实践上推广。美国政府强调“网络自由”是“一种普世权利”,强调“要使互联网能够经受跨越网络、边界和区域的各种形式的干扰而始终保持通畅”,美国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一次次利用“网络自由”议题向中国施压,不仅是大力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念如“人权无国界论”、“普世价值论”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题为《网络正确与错误:互联网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谈到有关“网络自由”的问题,称“如果不支持网络自由和网络异见人士的要求,就会有‘被推翻’的危险。”马克思指出:“资产者的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称为普遍利益。”[10]事实上,美国的“网络自由”主张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是美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又一政治伎俩,是美国冷战思维的现实延续和发展,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渗透游戏的网络翻版。鉴于此,我们要在大力揭批美国“网络自由”本质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技术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互联网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
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提高网络文化的内在品质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服务,网上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关系到网络媒体的威权性和公信力,关系到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党一贯重视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邓小平早就指出,思想文化教育部门“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11]江泽民也强调:“在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确结合,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而绝不允许‘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冲击和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允许这种错误倾向泛滥而不受到批评和制止。”[12]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尤其是美国影视大片、音乐、游戏等文化的入侵,淫秽色情、网络恶搞、恶意诽谤、网络暴力、炫富拜金等低俗甚至恶俗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时有传播,互联网上的低俗风气严重扭曲社会主流价值观,侵蚀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在大学生中影响极为严重。这已引起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13]事实证明,媒体曾多次曝光作为互联网入口的谷歌、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涉黄和攻击中国政治制度等问题,但搜索引擎的商业化本质使其摆脱不了利益驱动,利益驱使使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有着一种伟大精神作支撑。迄今为止,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亿,微博客用户已经超过3亿,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不断加深。这为加快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网上信息内容的海量化、文化生态的纷繁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网络战争的残酷性及其过程的长期性,网络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决的艰难性,决定了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这项伟大事业中必须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内在品质,具体地说:在理论方面,我们要以坚定的理论立场、思辨的哲学智慧和闪光的思想语言为基础,纵横捭阖,挥斥指点,激浊扬清,对西方学者扭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观点进行有力地批判;要以深度的哲学思想与宏大的历史视野对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科学地分析,对所谓“普世价值”进行深入地剖析,不断丰富网络文化的理论营养,不断丰厚网络受众者的理论内功和社会阅历;使最大多数的人在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获得现实的力量。在实践方面,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融入到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各个环节当中;要加快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使网络文化生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递过程,网络文化产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消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内在品质,才能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才能使人们不断共享着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网络文化。
四、正视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忧外患,永葆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正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件重要武器,并越来越加大对中国的渗透、攻击力度,和平演变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巨大的危害。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指出:“开辟一个网络战场,目标就是用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美国正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一套叫做“影子互联网”的系统,目的是绕过某些国家对互联网的监控和限制,建立起像“影子”一样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以实现所谓的“互联网自由”,来应对一些国家切断互联网阻止“Twitter革命”的行为。事实上,2011年美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说明,美国的互联网战略早已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现实威胁。另一方面,就国内而言,文化体制改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阻滞文化进步、窒息文化活力的消极因素。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时而横行网络;“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彻底私有制论”、“唯西方论”等观点颇有市场。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造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的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14]“彻底私有制”、“唯西方论”等错误观点的网络传播干扰着文化体制改革。
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5]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主义……就其理论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是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16]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这种共产主义图景无疑具有现代性。”[17]实践证明,“我们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在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18]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层面,尤其要注意避免偏离社会主义方面。假如偏离了方向,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就可能逆转,并由此给文化事业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后果。不要忘记,“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19]“资本主义是想最终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20]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告诉我们,放弃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教训是惨痛的。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并重”;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者互动”,突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
五、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制度法规
总结、尊重、珍惜和借鉴世界各国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综观世界各国的网络历史与现状,为了适应反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要求,为保证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实施,都会有相关针对本国司法制度的特点而进行的网络制度与法律设计,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网络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加强网络教育;统一网络管理;安装网络入侵防御系统;保持世界领先的网络技术;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政策;制定有关法律,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资助当今及未来国家网络行动计划;培育网络精英人才队伍;建立全方位的网络风险管理机制等等。除此之外,一些遭遇颜色革命的国家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教训,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如:重视网络文化的影响;正视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保障网络文化发展的必要资金;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开发;制定网络文化发展的战略;创新网络文化的模式;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严惩网络文化违法行为等等。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2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世界其他国家网络的有关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和规定,可以为我国网络司法制度建立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价值。
今天,互联网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期,互联网创新和普及应用速度前所未有,网络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业务新业态层出不穷。要引导好媒体化和深刻影响现实的互联网,要领导好向“可移动”、“便携化”方向加速发展的互联网,要管理好微蓬勃发展的博客,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概而言之:一要大力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二要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三要大力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四要不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五要不断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六要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七要保护好网上个人信息,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自觉,以完善的制度与法律规范,以积极的行动肩负起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任务,共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良好局面。
[1]东鸟.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
[2]李普涛.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J].理论前沿,2005(10):86-88.
[3]李崇富,辛向阳.拨开笼罩在“意识形态”上的层层迷雾——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31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5.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8.
[13]张建中,李华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6):45-47.
[14]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5.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17]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编译.北京:商务图书馆,2003:126.
[1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61-62.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6.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D261
A
2012-02-2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编号:11AKS003)
刘光峰(197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E-mail:lgf1820@tom.com.
2095-3046(2012)04-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