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哲学依据

2012-04-18肖卫东戴朝护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念文化

肖卫东,戴朝护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和谐: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哲学依据

肖卫东,戴朝护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和谐”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一个永恒不变的追求,它体现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及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谐”文化对维系、支撑、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的统战工作中,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和谐”理念融入其中,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开展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统战工作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中国的和谐价值理念的内在联系,充分论证了这一政策的中国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

和谐;统战工作;哲学依据

“和谐”文化,作为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并不是否定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同,它是指在承认事物差异的前提下,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承认和尊重差异、以人为本、求同存异、重视合作、注重和谐适中,协调发展。

“和谐”文化不仅渗透于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统一战线,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伟大的政治创举,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在客观上为其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哲学依据,我党统一战线工作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理念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理念元素。

一、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客观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理念,并不是说事物和现象的完全一致性和单一性,恰恰相反,它承认事物的差异、多元和复杂,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统战工作本身就是“和谐”文化下的产物,是“和而不同”的结果,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没有异,就不需要统一战线;没有同,就无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可以说“和谐”是统一战线的应有之意。

在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利益格局、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社会组织、思想与政治倾向等方面都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然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都有一个中心任务和目标,都客观地存在着诸多一致性和多样性。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着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多样性,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多样性、多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及多阶级、阶层的多样性,但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社会目标上,又存在着一致性。这一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存在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和统一战线的建立。

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一致性和多样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这是最大的一致性。同时,我国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群体、社会组织团体、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加之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存在,是我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客观基础和现实需要。

因此,可以说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开展统一战线的客观依据。

二、从认识论角度看,和谐价值理念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认识论依据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和合与平衡的一面;在对立中有和合,在和合中有对立,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并不排斥事物的矛盾与斗争,它强调可以通过对立,达到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目的。

和谐价值理念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和”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思维取向。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以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异存、共生共长为重要特征的和谐文化。

关于“和”与“同”的关系问题即“和同之辨”从孔子之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伯、晏婴等开始,中经孔子,直到孟子和荀子,数百年间,经过不同学派的反复论辨,基本上达成了“和而不同”这样一种共识。孔子还用“和”与“同”的区别来说明道德人格的高下,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谐共生。恩格斯曾指出:“大多数自然科学家还以为同一和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对立,而不是同一个东西的两极,这两极只是由于他们相互作用,由于差异性包含在同一性中,才具有真理性。”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继承、融合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的经典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并成功运用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统一战线本身就是一个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理念相契合。和谐价值理念,就是坚持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动态平衡的思想理念,它体现了动态发展与相对平衡的统一、求同与存异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和谐与发展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就是在强调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平和睦、求同存异、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基础上,实现各政党之间、各阶层各界别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信仰人士和团体之间及海内外中华儿女间关系的和谐。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统一战线过程中,十分重视和而不同思想的运用,认为在统一战线中我们仍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既不要被别人同化也没有必要同化别人。周恩来在《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统一战线中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指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他有自己独立的政策、独立的思想。他是去联合别人,而不是同化于人。”[1]因此“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团结,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同人家讲团结,而不要受其他阶级的影响”。[1]

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和谐价值理念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基本之道

和谐价值理念不仅是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和谐体现了一种“和”的方法,它要求“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它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理念告诉和要求我们,在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要按照“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多求同、少求异”的工作方法,强调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因时因地制宜,对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以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动员和调整,从而实现统一战线动态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对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注重统筹中求和谐、促发展。坚持统一战线和谐发展的方法论,还突出地体现为统一战线在树立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和社会氛围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统一战线的价值要求,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是调节和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正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所说:“要提倡宽宏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存、协调并进,就是要提倡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以理服人,使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人处事注意保持博大胸襟,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糊涂一点。不要斤斤计较、是是非非、小里小气,而是能够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就是要“捐前嫌、解旧怨、弃小隙、全大局,……要善于求同存异;要着眼同、重视同、发展同,也应当正视异、承认异、允许存异;只要无碍大局,无关宏旨,无妨大目标,一切异都要体谅包容。”[3]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其它工作相比虽有相通之处,但是更有自己的个性。统战工作更应该强调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统一战线本身就是不同政治势力的统一体,是各种政治力量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高度统一。这就决定了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是同与异的矛盾,这种同与异既统一又对立是统一战线本身的基本运动规律,因此,从根本上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把握统一战线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求同存异的工作方法。求同存异,就是要以对话沟通寻求理解从而实现和睦相处,以凝聚共识谋求团结从而实现和衷共济,以体谅包容力求合作从而实现和谐共事。求同存异的工作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把各种不同观点和相互间的一些争端暂时放在一边,以便寻找相互间的共同点,求得双方之间的长期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四、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和谐是统一战线追求的工作目标

和谐是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的崇高境界。

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以供学习,没有既成的模式以供借鉴。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最大范围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必须结成尽可能广泛的统一战线,无论其属于哪个党派、哪个群体、哪个民族、哪个阶层,无论信仰什么、追求什么,无论其人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只要是热爱祖国的团体和个人,只要其希望国更富民更强,我们都要与他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齐心协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团结的面越广,团结的人越多,我们的力量就越大,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越有利,和谐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统战核心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党际关系和谐。党际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追求。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促进和谐与发展的历史。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党际关系模式。从政党制度设计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合作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各有其位,各负其责,各得其所,体现了和谐的本质。

2.民族关系和谐。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充分体现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上。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相契合。

3.宗教关系和谐。宗教作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和价值体系,其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对社会整体和谐不可或缺。“宗教和谐,就是在宗教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平性的基础上,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合境界,达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4]我国的宗教关系的和谐,反映在宗教内部的和谐、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和谐等四个方面。

4.各阶层、各界别关系和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广大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同时我国出现了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各阶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密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认真倾听他们的利益诉求,使他们利益表达的渠道保持畅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海内外同胞的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5]“着眼于促进海外华侨华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知名爱国侨领、融入主流社会的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工作,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6]海内外中华儿女同文同根,我们要坚持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目标,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通过经济合作等活动或形式,使海外侨胞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祖国建设、传播中华文明、促进祖国统一,从而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融合相处、和衷共济的和谐景象。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提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作的深刻论述,指明了新形势下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这也是统一战线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强调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和谐”价值理念,不仅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且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人们真诚互助,团结协作,使各种关系相安相融、平衡协调,方方面面互济互补、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生共荣。这其实正是统战工作秉承和追求的价值目标。

统战工作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标是围绕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大目标,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最精诚的大联合。它生长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中,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之“根”,它必将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周恩来.论统一战线[C].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李瑞环.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05-9-28(2).

[3]国家宗教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宗教和谐:宗教工作的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0-1-14.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5]贾庆林2008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6]吴海燕.基于“和谐”理念的统一战线新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5-8.

[7]陈晓莉.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特质与统战文化建设[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66-67.

[8]高畅.浅议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4-66.

[9]方宁.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中的和谐理念[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4):28-31.

[10]柳建辉.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1]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积极促进阶层关系和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17-24.

D262

A

2012-03-17

肖卫东(196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xwd@mail.jxust.cn.

2095-3046(2012)04-0006-04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理念文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谁远谁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