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2-04-18邓永芳池升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包容性人类

邓永芳,池升明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邓永芳,池升明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包容性发展主张经济发展回归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并且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容性发展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实质一致,人类应该以包容性发展理念正视生态危机,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包容性发展,既在理念上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指导思想,又在实践上拓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包容性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基础;途径

2011年4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主旨的演讲[1],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此后,包容性发展理念风行全球。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于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此着重探讨包容性发展及其理念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包容性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关联性

二者在理论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物本回归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社会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尽管二者内涵各有侧重,但都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环保,追求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倡导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水平。

二者在精神实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容性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统一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实上,包容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延伸,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目标,二者在精神实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应该以包容性发展理念正视现实环境困境,并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者在社会背景上具有时代一致性。一方面,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在“宰制自然”、“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等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人类开始大规模掠夺自然资源,虽然创造了巨量物质财富,但由于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等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现象,最终殃及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另一方面,由工业文明跃升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呼声[3]。面对大自然的疯狂报复,人类已经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生产、生活中以包容性的胸怀对待大自然,认识到大自然与人类具有平等的地位,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说,二者都是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都是对主体性困境的反拨,都可以置于后工业社会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4]。

二、包容性发展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资源的精髓在于其丰富的包容性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思想遗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如孟子提倡“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荀子主张“强本节用”(《荀子·大略》),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正蒙》)。以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尊重自然秩序,顺物而用物,天人合德、参赞化育,而不违背事物本性,巧妙利用自然条件而趋利避害,不僭越大自然的活动范围和界限,不违逆天地间的自然秩序和运行规律,在尊重自然、顺应物性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开发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道家则主张“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老子》第16章),“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庄子·天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必须包容对待,包容是一种寓含公正、统领天下的大道,从大道的视角去观照万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化育万物,达成天下和谐,为百姓带来惠泽。

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充盈着包容性思想,有益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美国学者R·卡逊在其名著《寂静的春天》中指出:“由于人类的错误行为,使得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陷于‘寂静’之中,不仅损害了其它生物,更严重的是损害了人类自己。”[5]以德国哲学家施韦泽为代表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和以美国哲学家泰勒为代表的“尊重自然界的伦理学”,均主张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有机体,认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生命没有等级之分,人类应当关怀所有的人和所有生物的生命[6]。他们深刻地指出人类与大自然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人类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有机体,以包容性理念平等对待它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共存,整个世界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人类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园。

马克思主义中丰富的包容性理念体现在生态哲学乃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形态中,直接指导、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强调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7]。他们高扬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反对人类对自然的任意宰割,强调人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论,重视人类实践的作用,主张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美好的未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主张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谴责资本主义积累对生态环境的不包容,认为“资本低估了自然界的存在价值”,最终“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来触及生态维度上的局限性”[8],为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警醒的反面教材。

三、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包容性发展道路。首先,国家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低碳、环保等高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次,企业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同时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生产技术,做到节能减排,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体现的是民众对发展的制度性诉求,它一方面要求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达成协调,另一方面要求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合理地共享发展的权利、机会特别是发展的成果。要做到包容性发展,就必须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完善各项分配制度以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自然资源的使用、受益上日益趋于平等。同时,要着力推进干部考评制度改革,改变唯GDP考核干部的标准和尺度,树立包容性发展的科学理念,建立绿色GDP的干部考核标准,切实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府机关应根据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市场手段,根据“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的原则[9],调整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应严格执法,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给予应有的惩罚并对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对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对乱砍乱伐的人、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对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群众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偿。与此同时,司法机关也要积极配合,做到严格司法,及时而又积极地受理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案件,并按法律精神严肃处分责任当事人,并进行批评教育。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在全社会倡导包容性发展理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在生态环保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尤其要在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倡导过程中注入德性教化的因子,因为“美好的生活说到底包含着引导现实生活的美善价值”[10]。政府、新闻传媒、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大力倡导以包容的胸怀和心态对待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不违逆自然秩序和运行规律,在顺应物性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开发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应大力弘扬绿色环保、低碳消费,谋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念,倡导人类对大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推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维。全社会应从根本上抛弃以工具理性、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为内涵的不合理的价值观,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起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投入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建设中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王军.包容性发展:让全亚洲受益[N].第一财经日报,2011-4-1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3]赖章盛,胡小玉.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6):109-112.

[4]邓永芳.哲学视阈文化现代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57.

[5]R·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5-26.

[6]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411-42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6-158.

[8]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9.

[9]任勇.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0]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339.

F124.4

A

2012-06-0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ZX0092)

邓永芳(197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性理论方面的研究,E-mail:15879707300@163.com.

2095-3046(2012)04-0098-03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包容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