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交流模式
2012-04-18肖桂芳
肖桂芳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江西赣州341000)
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交流模式
肖桂芳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江西赣州34100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然而地方工科院校因自身条件先天不足,在教育国际化交流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从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交流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交流模式,提升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促进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流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国对于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总体状况还远远落后于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本文试从分析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入手,探讨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交流模式。
一、教育国际化交流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产物。王少东和朱军文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国家之间竞争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1]”。程介明提出教育国际化的八级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静态对外、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国际参与、国际课程、国际团队、国际融合和国际校园[2]。尤少忠认为,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交流、资金资源交流、知识资源交流、信息资源交流、科技资源交流的国际流动[3]。从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八个层级概念和具体内容出发,既可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特征,又能全面了解教育国际化交流的要素,更能衡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而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国际化交流模式。
二、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总体状况还远远落后于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国际化研究。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层级较低
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国际化交流大多停留在较低的层级,即“第一级:静态对外”[2],具体表现在“设立英语网页、建立外事办公室、印刷英文材料、接受外宾访问”[2]等,“第二级:单向交流”[2],如“允许、鼓励或者派遣教师去外国参加会议或者较长期的访问、交流;安排学生去外国交流;举办国际会议”[2]等,和“第三级:双向交流”[2],如“安排外国学术人员的来访;接纳国际学生”[2]聘请外国教师、专家来校任教等。这三级主要体现在人员流动的国际化,且人员流动的数量不多,范围不广,深度不够。要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还需要提升教育国际化的层级,向“国际校园”[2]的终极目标迈进。
(二)教育国际化交流中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
在校内探索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只与合作学校开展汉语课程和中文专业项目合作,仅开设了一些用英语教授汉语的国际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吸引海外留学生,但是课程设置有些单一。地方工科院校具有“地方性、工程性、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4]。只是中文课程和专业的开设,远远不能体现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性”,突显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西方式大学教育模式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地方工科院校要有清醒的认识。正如经合组织在2007年发表的报告所说:“高等教育既要国际化,也要本地化”[5]。我们在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同时,“对教育国际化的走向和追求要有‘本土’的意识和主张”[6]。地方工科院校与所在地区的政府、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要“依托区域社会经济”[7],同时也担负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7]的责任和义务。在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坚持根植于本土,洋为中用,为我所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办学理念定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自身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三、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交流模式
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国际化交流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学校、学院以及学校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展开活动。
(一)学校
1.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国际化管理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道路与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不同。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必然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经济。这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工科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国际化管理体系必须围绕本校人才培养模式,贴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制定国际化教育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制定各部门、各学院的教育管理规范,以此来满足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2.机构设置的完善
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学校需要调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职能,由过去的行政服务性转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8]。为了促进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除了负责原有的宣传推广和对外活动,还需要协调和服务于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广大师生的国际化交流,参与到教学科研一线,如:接收和处理国际学生的申请和入学(根据制度规定将相关信息送达到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学生管理处),举行国际会议,国际联合学位课程开发,国际联合研究合作与项目开发等。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需要深入了解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师生国际化教育需求,适时调整国际化交流方式。如地方工科院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多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定位,培养了一些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全面实现教育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要首先特别关注强势学校和特色专业的发展和需求。以优势专业和学科吸引国际学生,吸引国外优质专家教师。以点带面,促进其它学科和专业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
3.学生国际化
现在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招收留学生和设立合作学校的中文班。毫无疑问,这些都处于国际化的初级水平。若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生的国际化不能只停留在单独设立中文班,指派专门老师进行教授。为了实现学生的国际融合,促进学生间的国际交流,可以把国外合作学校的学生安排在学校相关专业的各个班级,实行统一授课,统一参加实践性教学和校外工厂、公司实习。此外,还可以如香港大学一样,加强与国外合作大学开展“学生交换计划”[9]和“学生交流计划”[9],促进学生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学校需要在各个学院设置专门负责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副院长。在教育国际化管理体制的框架下,负责学院教育国际化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制定教育国际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学分学历文凭互认,为国内外学生到对方国家的高校学习和继续深造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学院
依照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管理体制,各个学院可以在此框架下实现教育国际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
1.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设置需要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中去。地方工科院校需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从特色专业着手,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适应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实际需求。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过渡、开设具有国际意义和“本土化”的课程以及与国外大学开展课程项目合作。
第一,开设双语课程过渡到英语授课。英语已经是“国际性的交流工具”[10],其作为教学语言可以极大地“吸引外国学生”[10]。课程设置的国际化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增加英语授课课程。课程开始阶段,要求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接受英语教授和学习课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设置一些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江西理工大学已经开始在各个学院开设双语课教学示范课程,如塑料成型工艺及注射模具设计、矿井通风安全、土木工程概论等。这些示范课程将为早日实行英语授课和学习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开设具有国际意义和“本土化”的课程。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上,较重视专业性和系统性,在人文课程设置中主要以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研究相关的课程为主。教育国际化要求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教育国际化要求地方工科院校注重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人文教育并重。工科类专业课程内容上可以补充一些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成果。人文课程的设置可以扩展到其它洲际国家的研究,如拉丁美洲和非洲研究。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国以外的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和思想差异,了解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民是如何看待世界和本土文化。
开设具有“国际意义”的课程,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开设具有“本土化”特点的课程,更有利于文化认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如江西理工大学座落于享有“客家摇篮”、“红色故都”、“古代宋城”美誉的江西省赣州市。开设与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相关的课程,可以吸引海外留学生,让他们了解多彩多姿的中国,同时也能使中国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更加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通过中西、中非、中欧等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流,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具有国际视野。
第三,与国外大学开展课程合作。开展与国外大学进行具有学分互认的项目合作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且符合国外大学本科学位的颁发条件,学生可以获得国外合作大学和本国大学联合颁发的学士学位。这种方式一般称为双学位项目,也有像江西理工大学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开展的本升硕项目(4+1),即在我校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后,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完成一年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后,取得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硕士学位。实际上这是一种校内外结合的国际化教育的方式。故而,尹后庆认为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省时省力”,但是要实现完全地校内教育国际化,“还需要内化”[11]。他在访谈中没有谈到如何内化。笔者认为“内化”可以理解成“本土化”。与国外大学合作时,坚持本土化原则,不能完全地照搬和洋化。以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权威教材,开展课程设置合作,尤其是实践课程设置。
2.师资国际化
师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数量上,也体现在教师的质量上。师资国际化需要从以聘请语言类专家为主过渡到各行业领域专家。地方工科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特色专业优势,先从聘请该专业专家入手。与国外合作学校开展“名师互访”,把中国的教育介绍到国外,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由此带动其它专业师资的国际化。师资国际化不仅可以通过国际招聘,直接从国外招聘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或者招聘“国际性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从事实践教学”[12],还可以积极扩展本校本土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和提升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可以通过国外优秀教师开展外语和外语教学培训,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在“请进来”的同时,兼顾“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既符合国情,也是师资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学校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
地方工科院校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责任。江西理工大学以服务于国家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依托所在地“世界钨都”赣州,强化特色科技项目研究,建立了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相关科研领域处于国际或国内的领先地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和跨国公司实现国际间教研合作和项目开发计划是教育国际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江西理工大学与冰岛大学合作开展环保、功能材料、铝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指导阿克雷利大学建立冶金系,与印度尼西亚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互通机制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承担了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卢旺达“钽铌氧化物制备中的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越南“褐铁矿磁化熔烧及磁选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这不仅有利于科研得到更好的支持,更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13]发展,培养地方工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国际化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地方工科院校在教育国际化交流的道路上,要立足于自身的优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交流之路。
[1]王少东、朱军文.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与路径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2002(2):124.
[2]程介明.怎样才算是教育国际化[J].上海教育,2010(7):22-23.
[3]尤少忠.试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43.
[4]王国平.他方为中心:地方工科院校的生存发展之道[J].江苏高教,2005(6):147.
[5]史静寰.构建院校主导的国际化实践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11(5):24.
[6]苏军.做好教育国际化的功课[J].上海教育,2010(7):43.
[7]陈力华、沈勤.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的教育责任[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4):3.
[8]邹美旸.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9):194.
[9]计琳、徐晶晶.教育无界行无界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教育国际化探访[J].上海教育,2010(07a):16.
[10]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9-140.
[11]赵锋.教育国际化:影响着未来国家的软实力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J].上海教育,2010(12):16.
[12]段玮玮.德、澳职业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72.
[13]韦家朝.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2):114.
G647
A
2012-05-19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0ZD023)
肖桂芳(1975-),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E-mail:xiaoguifang@mail.jxust.cn.
2095-3046(2012)04-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