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径①

2012-04-18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预科少数民族民族

贾 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预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个民族大家庭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各民族文化,应彼此平等、获得尊重,各享自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灿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严峻挑战。民族院校如何借助资源优势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任务,对此问题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民族文化传承是一项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而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主要途径,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关于民族文化的内涵及传承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传承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广义的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 国家)的文化传承,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指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本文所指狭义文化传承,即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

民族文化传承依靠途径不一,但主要应是教育。教育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我国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底蕴和民间习俗,而民族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生命、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传承和教育必将走向历史的博物馆,甚至是走向衰亡 ,因为文化一旦流失或衰亡,如同生物资源一样,同样是不可再生的。传承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人类 的共同财富,更是为振兴民族产业提供精神支撑。因为文化的熏陶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决定着人的能力和业绩。有了文化的自信,就有了最深刻的自信,就有潜力 用这种文化去振兴民族产业。我国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沉淀积累之中,为世界各民族推崇和敬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各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及其民族身份与精神之所在。所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借助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生态环境,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同时也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宗教 、哲学 、音乐 、舞蹈 、文学 、美术 、游戏 、体育 、习俗 、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涵。所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动力。

二、民族预科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都给予高度重视与推广。一方面借鉴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文化,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吸纳和融合中为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凝聚力、向心力的积极氛围和宽松环境;另一方面,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扩张下,中国民族文化存在着“边缘化”、甚至被颠覆的危险,与此同时,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少数民族学生认同主流文化而疏远甚至抛弃本民族文化的现象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传承和保护的严峻挑战。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社会各界要加大力度做好保护传承的工作。遵照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念,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积极主动的交流,观念相互碰撞发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加以传承弘扬。“多元”是指各民族保持自身的文化特点,“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同时,可以将其它民族文化整合在一体。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应通过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发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文化传承阵地的作用。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成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平等,要平等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要使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民族预科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校学习生活期间所融入的最初集体,在此阶段引入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帮助民族预科学生从其他民族文化的视角来观察自己民族文化,激发民族预科学生对自身民族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有利于以其最佳状态在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中学习和生活。

1.国家地方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一直采取积极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继承保护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条款。自从2003年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黑龙江省以少数民族的语言、民歌、故事、服饰、舞蹈、音乐、民居、民族工艺、民族习俗和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列入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化项目不断增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少数民族项目国家级的有15项(全省27项)、省级的77项(全省143项)。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共有53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柯尔克孜族是世居少数民族。全省有少数民族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6%,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少数民族的项目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54.1%。这充分表明,占我省人口不足200万的少数民族,是各种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黑龙江省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动丰富多样的边疆民族大省,包括濒危的满语和赫哲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蒙古族的祭敖包、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满族的“莫勒真”大会等都是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宝贵财富。2005年,省民委协调有关部门,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了《中国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文件对民族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推进措施。201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这对保护、保存、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黑龙江省明确在2010年底省市两级民族文化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69个民族乡(镇)都有建成集文化、广电、科技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大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人才保障。黑龙江省规划“十二五”文化发展,到2015年,努力完成文化产业的增值比“十二五”时期翻一番的目标。由此可见,传承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的体现。

2.教育自身的特点要求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而且要担负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

其次,从中观层面看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把传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放到更高的层面上看,这是有益于世界和全人类的伟大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教育文化等特殊条件的限制,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十分落后,而民族预科教育的受教育者就来自这些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人才,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普遍认同,为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添砖加瓦。

最后,从微观层面看,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选择。民族预科教育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阶段性教育。主要是为本科高校输送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义不容辞需要担负传承的使命。当前教育体制的现状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民族文化边缘人。民族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可能导致人们对民族传承文化的无知或寡闻,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终将受到冷落而逐渐淡出舞台。所以,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地需要担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民族教育的途径对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对于建设边疆文化,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决定着教育,教育必须为时代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通过人才的培养达到服务对方的目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指将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从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和交流看,教育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民族性和独立性,保持自己教育的民族特色,民族预科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抢救和保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3.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中学习时,对文化体制改革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立和实施健全的文化体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民族预科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未来的少数民族精英,是各民族发展的领军人物,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加强对各民族学子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至关重要。使他们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未来做民族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地方已不复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赫哲语、满语等),会使用的都不超千人。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的迁彳步和定居农区,他们的狩猎文化至此终结。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正在松动 和瓦解。如果不加紧抢救、存录、保护,就是对历史的犯罪,一些民族就会渐渐 地名存实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抢救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大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弘扬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人才保障。少数民族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民族教育应尽的时代责任,对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极其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如何在民族预科教育中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工程

注重传承民族文化是必然趋势,而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民族预科教育担负重要使命,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离不开民族文化这门大课,民族文化需要少数民族学子加以传承,二者相互依存。对于如何实施,必须切实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新要求,从“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是民族文化交汇、整合、更新的中心,是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的加油站,因此,这一阶段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事关重要,必须认真加以思索。

1.把民族文化传承纳入预科教育评价体系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做了题为《贯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0条做好新时期评估工作》的主题报告,其中在报告中强调提出“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大学是社会道德文化的高地,是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注意培养青年学生的知识储量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一大批懂文化、用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的要素之一是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理想模式和高级形态。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是否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做出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评价,不能不考虑文化因素。忽略文化因素的教育评价是不能称其为合理的评价;同样,忽略文化传承谈人的发展也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受教育者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由于多元文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作为培养人的学校要承认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真正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教育评价中的“偏见”和“狭隘”,用一个更加开放,合理的评价来引领多元文化教育。在民族预科教育评价体系中增加民族文化传承的因素将会对文化传承这一紧迫任务起到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

2.编写民族文化的校本教材,纳入校本课程体系

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利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的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传承民族文化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校本课程采用编写校本教材的形式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结合黑龙江边疆大省的民族文化现有情况,编写本地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达斡尔“乌钦”诗歌》《仿传统鱼皮制作》《方正剪纸》《满族刺绣》《达斡尔族的民族体育项目》等内容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内容,其主题思想是针对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完全用“大一统”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各地区和各个学校发展的需要。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弥补国家教材的空缺。国家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很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发挥校本教材作用,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校本教材领会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自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3.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院校被人们誉为“民族之鹰的摇篮”,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本身具备独有的民族文化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独有的教育功能,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学校作为人类学习知识和掌握本领的重要媒介,包括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师生关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民族预科学生学习的隐形因素。因此,民族预科教育阶段是接受、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环境,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取代的优势。多民族学生相聚一堂学习,这本身也为多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多元的文化观念,充分感受各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得到陶冶。如在学校运动会中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顶罐走(朝鲜族)打布鲁(蒙古族),押加(藏族);在文艺汇演中的马头琴乐队表演,朝鲜族的长鼓舞蹈表演;校园民族景观及民族风情园及各种游戏等民族元素中都可以起到传承、弘扬的教育意义。将传承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俗风情、民族绘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模块纳入实践教学,教师们在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风、收集、整理和开发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成了学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艺术得到整理和开发。对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参与游戏的过程也是一种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也就起到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

4.让民族文化传人走进学校课堂

通过校内外第二课堂形式,让民间文化艺人和未来的民族地区后备人才实行文化的对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人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艺人的传承走进校园课堂,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面对面进行表演,表现民族艺术文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来传播弘扬民族文化。据了解,把民间艺人请进高校课堂,贵州曾有过这样的探索。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模式,不过完全可以探索和实验。

民族预科教育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现在乃至将来民族预科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论告诉人们,民族预科教育缺少民族文化传承是片面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丰富教育内涵的具体办法。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家庭民族文化教育日渐衰微、社会活动不固定性的社会现实中,利用民族预科阶段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中的应有作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振兴民族文化发挥主渠道作用。

[1]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史晓燕.现代教育评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3]孙亚娟,曹秀能.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6).

[4]曹承伟,王芳.我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及政策透视[J].大众文艺,2011,(23).

[5]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6]张广才.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保护[J].教育评论,2011,(5).

猜你喜欢

预科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跟踪导练(二)(6)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