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医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渗透①
2012-04-18李健
李 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确立,一些突出的问题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面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课时分配、师资配备、课外活动等诸多面都给予政策倾斜,但为何常遇到学生抵触甚至排斥而陷入尴尬境地?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人性化的艺术?在发展理性规范的同时,如何发挥并完善个体的情感生存?这不仅是一个涉及科学理性和个体情感的困难话题,而且是一个关于教育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课题。医科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学专业学术潜质要求高,相对缺乏人文学科的支持;学制较长,课程任务重,课余生活比较枯燥;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就业压力增大等,特定的专业定位不仅要求医科生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文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高校医科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导功能,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无味,教师模范作用弱化,只灌输知识,忽视育人功能等,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如何屏弃空洞的政治说教,使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更应遵循这一规律。赞可夫指出:“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毛病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蔡元培很早就已经提出美感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渗透美育思想,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渗透的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美育思想的渗透,促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受到艺术的熏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医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药品的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改革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心的问题,如医患关系恶化,治疗行为不规范,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禁而不绝,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科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生力军,在学校阶段通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树立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纠纷的频发,凸现了当前我国医德危机的严重性,直接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医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美育渗透使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从而自觉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这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是医科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医科生的职业选择具有特殊性,它往往是固定不变的,从填报志愿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就业去向,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也是五年医学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对医生这一职业也充满憧憬和向往。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些不正之风,如开单提成、收受红包、药品回扣、小病大治、药价虚高等现象也日趋严重,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医护人员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医科生的迷茫与困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教育,利用形象手段使医科生通过掌握医德规范来把握医生职业的本质特点和根本要求,提高医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人格、较强的适应、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这是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医学生立足社会,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高校医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美育渗透的途径
1.挖掘教学内容的艺术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心理、审美等方面教育的重任,也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要求,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单纯的政治理论说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挖掘、补充、体验教学内容的艺术美,使人类社会中的真之美、善之美、崇高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融入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辨析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在医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引用大量古今中外优秀医学理念,如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贵人”思想、“仁术”宗旨、“清廉”作风等;西方医生崇尚的即神圣又质朴的“Sometimes cure;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等饱含人文态度的科学精神等。一些反映当代医生职业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更是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感人肺腑的《人到中年》到二十一世纪风靡一时的《心术》,从陆文婷到刘晨曦,这些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守护医生的仁心仁术的银幕形象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引用体现大爱之美的事例,使教学内容彰显艺术美,通过美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感化、激励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体验。
2.把握教学方法的科学美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美感的产生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都是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外貌、色彩、线条、声调和意境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器官,由此产生美感、陶冶情操,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单纯讲授的形式。虽然有时教师也运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无法通过教学方法的科学美实现美育功能。在医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运用艺术手段,唤起学生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以端庄适宜的服饰、文雅平和的语言、画龙点睛的板书为主的形象性手段,以形体、音响、图像等具有舞台表演程式特点为主的表演性手段,以幽默机智、批评与表扬、情感交流、心理疏导等强烈感情色彩为主的情感性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包括网络和多媒体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等,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学习兴趣。
3.创建教学环境的自然美
教学实践证明,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稳定情绪,产生积极学习意识的功能,美育教育往往也通过自然美教育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对象。医学教育的许多课程大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器材是构成医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物质因素,也具有一定艺术性,如设备完好整洁,布局合理美观,标志线清晰准确,图形优美悦目等,显现出的自然美同样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美好的印象。另外,各医科高校非常重视医学教育自然环境的建设,在教学楼门前都建有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医圣张仲景等人的塑像,也有代表博爱、奉献精神的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无处不在的良好自然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美育渗透提供了大量实例,教师授课时信手拈来更具说服力,学生临场时,不仅有一种美的感受,而且会产生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能在“移情”的作用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感受医学实践的社会美
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医科生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临床实习等专业实习实践活动,走进医院、走近病人、走进社区以了解社会。另外,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美。如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地处富饶的黑龙江省,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奋斗,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黑龙江精神体系”,即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闯关东精神,这是集全省各族人民精神财富的体现,也是黑龙江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不断创造佳绩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培养医科生医德情感,促进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的肥沃土壤。必须通过加强医学实践中的社会美渗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辨析并处理各种道德矛盾,在医疗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把握从医者的道德认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1]阮小波.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2]李霞.发挥美育在构建和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2).
[3]聂国林,陈静.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