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眩定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64例
2012-04-17江惟明
江惟明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浙江 宁波 3158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迁曲、狭窄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常表现为可逆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觉障碍,严重者甚至昏倒,并有反复发作倾向。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笔者运用自拟的颈眩定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本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诊断标准:患者头晕头痛,常因头部转动加重或减轻,记忆力减退,失眠;X线颈椎张口位片示大部分显示寰枢椎关节两边不等宽,过伸过屈位有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颈椎失稳,左右斜位片有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隙变窄或椎间孔变小;磁共振成像(MRI)示有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椎内动脉管腔因痉挛或受压变窄,经颅多谱勒彩超(TDP)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异常。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20~70岁,平均29.4岁;病程3 d至7年,平均3.2年。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8~74岁,平均31.5岁;病程7 d至9年,平均3.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的颈眩定汤治疗。组方:蜈蚣2条,生葛根60 g,川芎20 g,丹参20 g,威灵仙20 g,生白芍30 g;兼有耳鸣者加灵磁石30 g,兼有头痛者加白芷10 g、延胡索10 g,兼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2 g、竹茹10 g,兼有眼睑下垂者加生黄芪20 g、升麻10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5 mg,睡前服。疗程均为15 d,治疗期间均予以颈托制动,并停用其他治疗颈椎病的有关药物,疗程结束后2 d复查有关项目,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及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痊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能够进行日常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较治疗前降低2个等级),对日常活动稍有影响;有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较治疗前降低1个等级),对日常活动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以前三项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比较(X ± s,μg/mL)
3 讨论
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特点。血浆内皮素可引起血管痉挛和组织器官功能损伤[1],导致脑血管管径减小。颈椎退变致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缺血、缺氧导致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血浆内皮素释放入血,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2]。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病因多为颈部外伤、慢性老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脉不畅,络脉瘀阻,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使脑失气血之濡养,髓海失养,发为眩晕。自拟颈眩定汤以蜈蚣为主药,取其辛温走窜、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功;重用治疗项背强痛之要药的葛根,散肌腠经络之邪气,又善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气行则血行,气上则血上,故葛根具有行气血上行到髓海之功;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上行头癫,活血行气;丹参专入血分,活血通经;威灵仙辛散温通,走窜力强,善通经络;生白芍缓急解痉,通利血脉。诸药合用,可使颈部经脉气血畅行,瘀络疏通,髓海得养,改善血浆内皮素,改善血液循环,故眩晕可除。氟桂利嗪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阻止脑细胞内钙离子过载,降低皮质血管阻力,增加脑供血、供养,抑制脑血管痉挛,并直接作用于脑干神经元,抗缺氧、缺血造成的病理性损害,进而缓解眩晕发作。根据中医理论分析,氟桂利嗪仅有“解痉活血通络”之功,而无葛根鼓舞清阳上行之能,更无川芎、丹参活血行气之力,故疗效不及颈眩定汤。颈眩定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确切,优于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值得临床推广。
[1]Saito Y,Nakano K,Mukoyama M,et al.Application of monoelonal antibodies for endothelin to hypertensive research[J].Hypertension,1990,15(6 Pt2):734-738.
[2]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