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高职课程关系处理与设置的思考
2012-04-14杨光华
杨光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点;同时,它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特点。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不但是职业人,还是社会人,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正确处理好功利性与人本性之间的关系,改变课程设置过分职业化的趋势,在经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视角下设置高职课程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原则
对于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国内外都有大量研究和实践,目前国外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三明治”和澳大利亚TAFE等课程设置模式。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三段式、平台式和“宽基础、活模块”式等课程模式。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模式,这些课程模式基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性为核心,课程实施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目前,高职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按国内的三大类课程安排。[1,2]64-66但以实际来看,这种注重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虽然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 但由于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职人才,在继承以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应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在调整拓展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人本理念原则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职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行业、产品知识,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自主创业意识,自我终身发展能力。这样课程的设置应强调人本理念,在课程结构中,应有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个体素质的课程。[3]53-55
(二)“通”“专”结合原则
高职培养的技能人才,不仅是专才,更应是通才,因为当今社会一个人终身从事一项工作的情况已越来越少。那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课程和技能训练,还应开设一些培养综合素养的课程,以及一些专业特长的选修课程,以保证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动态性和前瞻性结合原则
由于社会发展的快速性,各种行业和企业的职位的内涵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迫使学校课程设置要与企业情况相适应性,具有灵活性。同时,由于人才培养的时间性,又要求课程设置要前瞻性,对行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有超前思考和准确把握。应把一些新的知识, 新技术传播给学生。
二、以人为本的不同大类课程设置关系处理
(一)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这样高职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时的安排上,更倾向于专业课,同时也使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人文素养缺乏,知识面较窄,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间之间的关系。关于二者间的课时比例怎么分配,这应根据不同学校按不同行业,产品的具体情况分析。现在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高职教育要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各种专业应该有通识教育,有通识的综合知识。有了通识的博雅知识技能,一旦岗位发生了变化,就能以此为基础,很好学习及掌握新岗位所需要的一些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另外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能力、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应变能力都很重要,所以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开设一系列公共课程。
(二)正确处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关系
一般来说,职业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关于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介绍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核心课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就高职学生来说,因为是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明确“怎么样”比“是什么”更重要。这样,这两类重要课程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如何处理这二类课程关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即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它可打破以知识学科体系为核心,转变为以教学内容、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为中心,减少实际岗位中应用不多的一些知识。在教学中,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教授,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结合起来,既可加强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促高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三)正确处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岗位技能实训的一些实践课程有所上升,但大部分学校对课程的处理上还限于教学课时的分配上,而对这两类课程内容的整合、结构的优化,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等研究还不够。如何处理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时,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我们只需按“理论适度化”处理即可,即所涉及专业理论的内容和深度以其专业理论在指导实践工作中能达到“必需、够用,能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可。对于一些实践课程的内容应做到能力的实际锻炼和一定的熟练化。所以要系统设计好其专业所需求的一些实习实训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就实践教学手段、方法、管理等做好统筹安排,做到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相结合。
(四)正确处理限定性拓展课和自主拓展课的关系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知,高职教育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直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这样,对于高职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才能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高职教育中的岗位拓展课程作为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进行设置就显得十分必要。
高职课程设置中应开设部分岗位拓展课程,岗位拓展课程有限定性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大类。限定性拓展方面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方向的一些活动,如校内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勤工俭学、自己参与行业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工程中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实践知识、锻炼实践能力。而自主拓展性课程主要是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一些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它学习活动组成。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在岗位拓展课程中增加自主拓展课程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追求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4]87-88
三、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思考
对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课程设置中,除了一般课程设置外,我们还应考虑以下方面:
(一)适度增加选修课
每个学生因为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高职学生对个性发展要求也比较强烈,在各专业课程中增加选修课程,这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其他因素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课程。多样性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条件,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 ,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设置身心健康方面的课程
每个人都应有良好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竞争,应对顺境和逆境,并调节情绪,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当今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社会来说尤为重要,每个人的个性心理不相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反映速度、力度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与行为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应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健康心理,适应社会竞争的环境。
(三)设置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指一种计划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将分散的学科专业知识整合在课程一个方案中。一些高职专业习惯于把专业课程分开,开设各自的课程,在一个科目系统中学习专业知识,每个科目就是一个专业知识系统,并且各专业知识系统之间联系较少。从表面看,这种做法对高效率获取专业知识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各自成体系的知识往往很难发挥作用。综合课程就是针对这一缺陷提出来的。在综合性专业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要就一些特定问题或任务,学习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即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有着不同的作用,它对显性课程起补充作用。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可以起到激励作用,通过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内心产生自发的求知欲,还可以起到情感愉悦心情的功能。[5]51-54学校校园文化中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刻苦、认真、求实的校风,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良好文化环境使学生身心舒畅,情感得到陶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应培养他们积极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的职业纪律,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等方面下功夫,特别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在时空上具有广延性,这一特性使得学生随时在潜在课程中接触体验,学习与情感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班风精神能够影响学生的各方面。因此,潜在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在培养学生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岷雯. 高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黄雁玲.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 蔡海根. 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1).
[5] 郝超,张秋玲.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三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