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运用及其创新
2012-04-14黄冬霞
黄冬霞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基本内容、确立依据、特点、功能等内容进行梳理,对它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这种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索,有利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法是指通过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课外开展的体育、文艺、课外兴趣小组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其情感体验,加深其对理论的认识和深化,培养其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隐性教育方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实施方法层次的一般方法,主要适用于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确立依据
把校园文化活动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无意识接受效应是其接受的心理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更容易无抵抗地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影响,许多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1]校园文化活动法从教育对象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触教育信息,顺利化解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符合人的无意识接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符合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求是其现实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再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课堂上的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而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以自娱自乐、自学自教等为主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契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特点,愈来愈显示其蓬勃向上的活力,符合学生思想变化的现实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主要特点
1. 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把带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无压力和无反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教育目的。
2.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是通过朗诵、演讲、辩论、文艺晚会等活动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输给学生的。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情绪感染,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能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积极的情绪,自然地接受活动传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3. 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校园文化活动,多数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开展。不仅如此,活动的参与者也需要一定的行动,按照活动的规则进行具体的操作。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中,教育对象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就是在接受教育内容,也在直接践行这些内容,“接受”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隐地统一在参与的文化活动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主要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隐性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展现着多方面功能。
1.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具有渗透性特征,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认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它主要是通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价值观,形成对学校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感。校园文化活动法的系统开展,会逐渐形成集体的心理定势和精神风貌,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引导着他们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2]
2.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法能够把大家凝聚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依赖性。校园文化活动表现着校园精神,体现一种共同价值取向,沟通着广大师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这种精神的影响,产生对文化活动氛围和环境的认同,逐渐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积极地向合乎集体活动准则的自律性、组织原则性靠拢,逐渐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2]
3.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法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其情感共鸣,奋发向上,具有激励功能。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专长的同时,也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其产生维护和提高本院(系)、本班、本社团的声誉的意识。这种意识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他们设置奋斗目标,主动地完善自己。
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活动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日常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改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归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运用条件、运用形式、运用效果等方面。
1. 从方法运用的条件看,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的必要条件未得到保证。校园文化活动法的运用需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必要的条件未得到保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费在一定程度上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活动开展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校园文化活动法相适应的一些组织管理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方法运用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2. 从方法运用的形式看,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形式相对单一。校园文化活动法的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进行。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但是目前采用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传统方式来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仍占多数,缺乏新意,部分师生对这些形式失去了新鲜感。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有效运用。
3. 从方法运用的效果看,校园文化活动法育人效果不显著。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品味不高。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只注重趣味性,远离教育性、思想性;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淡漠“主旋律”方向,内容空洞、肤浅,不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形成良好人文氛围的活动目标,教育效果不明显。此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列化、规模化、程序化,存在同一种活动重复组织的情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综合各种因素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方法运用的理念出现偏差、方法运用的长效机制未完善及新形式探索相对滞后等方面有关。
1. 运用校园文化活动法的理念出现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法内涵、功能、运行机制等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出现理念上的偏差,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奢侈、浪费等。由于这种理念的偏差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存在,导致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出现空洞性、肤浅性、系统性差等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效果的实现。
2. 运用校园文化活动法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够。校园文化活动法各运用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校园文化活动法长期有效运用的运行系统就是运用校园文化活动法的长效机制。完善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管理,为校园文化活动法的运用提供资金、基地设施等多方面的保障,提高方法运用的实效性。目前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运用条件未得到保障、教育效果不强等问题,方法运用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善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在资金保障机制、基地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以及队伍建设机制的不够完善等。
3. 对校园文化活动法的新形式探索相对滞后,创新意识不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运用提供了许多可供利用的新形式。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方便组织和操作,节省经费、时间,防止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的新形式没有得到积极的挖掘、探索。对校园文化活动法新形式的探索相对滞后,创新意识不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的创新和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法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要解决校园文化活动法在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方法运用的实效,必须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法。
(一)树立理念:提高重视程度,注重方法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要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的实效,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起来,正确认识校园文化活动法。一方面,要全面认识校园文化活动法的内涵、功能和运行机制,彻底改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奢侈、浪费”等观念,把校园文化活动法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日常管理方法来运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性,弘扬主旋律,[3]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育者要克服把校园文化活动法片面的理解为“寓教于乐”,运用时片面追求“喜闻乐见”的效果而忽略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导向性的错误倾向,应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
(二)健全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的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活动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在运用中不断建立健全确保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的长效机制,为其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方法创新和发展的机制保障。首先,建立健全经费保障使用机制。合理的经费支持是决定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因此要确保经费到位、使用有效。其次,建立健全基地支持机制。学校要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建立更多基地,方便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配备活动所需要的场地、音响、实验室等基本条件,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再次,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组织管理。要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规模化、程序化,就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活动的组织者、举办单位进行奖惩,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4]最后,加强队伍建设机制。组织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因此,必须努力培养锻炼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人力支持。
(三)丰富形式:增强创新意识,因地因时制宜探索方法运用的新形式
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注意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形式的灵活、新颖。因此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探索校园文化活动法的新形式。针对校园文化活动法形式的探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本校的条件、本地区的特点,探索方法运用的有效形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外的空间,加强学校与工厂、企业、部队等的联系,发挥社区优势,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从而获得拓展活动形式所需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的空间,加大活动场、馆、所和人文景观建设的投入;发挥校园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法运用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倪春虎. 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D].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李宏伟,陈友力. 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4] 孙波,聂法良等. 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命力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