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学研究的新探索
——评李军教授的《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

2012-04-13黎运汉孟建安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军手段话语

黎运汉,孟建安

(1.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2;2.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修辞学研究的新探索
——评李军教授的《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

黎运汉1,孟建安2

(1.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2;2.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话语修辞理论;调控策略

李军教授的《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是一部颇具新意的修辞学论著,构拟了新的话语修辞理论体系,探索了修辞手段的新系统和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展示了话语修辞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修辞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0.引言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李军博士多年来在语用修辞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出版了《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此书共359千字,包括“话语交际模式研究”、“话语修辞语境论”、“话语修辞的本质”、“话语修辞调控的策略手段”、“语言因素与修辞策略”、“人际修辞”、“话语使役取效”、“话语领域修辞”等八章。这部专著正如何自然教授(2008)所作的《序》所说:“揉合了修辞学和语用学的精华,是一部颇具勇气的力作。”通读全书,我们觉得该书的确是李军十余年来在话语修辞领域潜心研究的结晶,为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新颖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拓展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书中有如下几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亮点:

1.革新了修辞学理念,构拟了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

汉语修辞学建立近一个世纪了,但修辞理论建设的成果还不突出,有关修辞的本质与性质、修辞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修辞手段的构成、修辞研究的方法、修辞学的科学化建设等还存在着局限,制约了修辞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修辞学学科地位的提升,修辞学界也在努力思索脱困的良方。李军在借鉴中外修辞学研究成果和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了修辞的本质与性质,构拟了一个新的以修辞调控为基础的话语修辞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

1.1 从话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质和人际行事本质角度建立了动态的话语修辞理论

该书突破了静态分析书面修辞作品来总结修辞技巧的传统,将修辞研究的基础立足在真实的话语活动领域,从话语活动动态的双向互动性质和人际行事本质来探讨修辞的本质,建立了动态的话语修辞理论,从而拓展了修辞理论概括的视野和研究的空间,给研究真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活动提供了更为合适的修辞描写与解释框架。

我国修辞学研究在较长的时期内只注重静态研究,而忽略了动态研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学界已经高度认识到了这种研究思路的局限性(何自然,2008;曹德和,2001),试图把静态研究与动态探索结合在一起(倪祥和,1998),从而为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一扇透亮的窗户。李军是这方面的较先开拓者,努力从动态的角度建立起了话语修辞理论,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在李军看来,修辞研究的根本是着眼于具有双向互动性质和以人际行事为目的的动态话语活动,从中去寻找到修辞活动的机制与规律,这样寻找的修辞规律才更具宏观性,更有概括力,才能统一解释口头与书面的整个交际活动,因而才能真正摆脱传统修辞研究静态赏析与评点书面修辞个例的局限。也正是站在宏观的动态话语活动角度,李军才能提出修辞是一种话语效果调控行为。既然是一种调控行为,就必然有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其所运用的语境策略、修辞手段、调控方式、调控模式等也就具有动态性和多变性。李军不仅描写了这个修辞调控的动态过程,使用了初始关系与策略驱使力的概念来探索话语策略调控的过程,以语境的选取与创设等来描述语境的动态化策略操控,以行事目的的实现来探索整个话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而且还详细分析了使役性言语行为的修辞过程和行事效果,总结了人际修辞和领域修辞的调控策略。这些都是从动态的话语活动来立论的成果,适用于动态的话语活动领域,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价值。

1.2 从话语效果调控角度重新定义了修辞的本质,建立了调控修辞学说及其策略体系

汉语修辞学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先后将修辞定义为词句的修饰、艺术加工、美化、语辞的调整、同义形式的选择等(李运富、林定川,1992),不断有所进步,但是综观这些修辞定义都是从局部或个别的成功修辞用例着眼,缺乏对大量的所谓修辞效果不明显的话语活动的关注,也难以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同时这些修辞定义也仅着眼于语言自身的选择与搭配,而忽略了修辞活动与修辞策略更为丰富与复杂的构成因素,因而影响了其理论的全面性和宏观性。科学的修辞观应对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提供充分的描写和解释。李军的调控修辞观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话语效果调控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修辞的本质,建立起了更为宏观的、更为科学的调控修辞理论和调控策略体系。

李军(2008)定义修辞活动为“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效果调控行为,即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各种参与因素,运用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将修辞学看做是“言语交际领域一门具有鲜明目的趋向性的话语效果调控科学”。

其一,这种修辞观突破了单纯语言自身修饰、选择、搭配视角的限制,而从言语交际的实际着眼,将影响话语活动效果的整个言语交际进程和交际的各种参与因素都纳入修辞调控的视野,作为修辞策略的有机构成要素与层面,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话语策略。如言语交际进程中所包括的表达与理解的互动、话轮的轮换与控制、会话的开始与结束、话语角色的选择与改变、话题的转换、话语的呼应与连贯等交际活动与步骤都是修辞策略的构成层面,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我们从该书“话语修辞的本质”、“会话结构与修辞策略”等多个相关章节都能够看到这些修辞调控策略的生动表现和系统描写。同样,言语交际的重要参与因素——语境,也是修辞策略的积极构成要素,如社会文化因素、场景因素、交际者因素、语篇因素等都在话语意义的生成和修辞策略的构成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该书的“话语修辞语境论”、“话语修辞调控的策略手段”、“人际修辞”三个专章就是专门讨论修辞语境手段的,在“话语使役取效”、“话语领域修辞”等章节还进一步详细展现了一些具体交际领域中语境手段的实际运用情况。可见语境手段在作者修辞理论和修辞策略构成中的地位和分量。言语交际活动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语境因素的交际作用及其所具有的驱使力量,形成语言因素与语境因素有机配合的综合话语策略,从而全面调动社会、人际、文化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力量来完成交际的任务,这是《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一书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刻且浓墨重彩的理论论述。不言而喻,这样的修辞手段当然比传统的修辞手段更为综合,更具策略性,这样的修辞定义也必然比传统的修辞定义更为宏观、更为动态、更具交际的实用价值,它对修辞规律的描写与揭示也更为充分和深刻。

其二,这种调控修辞观也突破了修辞是对局部或个别成功用例的总结的局限,将修辞性看做是所有话语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认为修辞调控贯穿在整个话语活动的每一环节与进程之中,所有的话语活动环节和过程都是在为交际取效服务,都是一整个交际取效活动的策略构成部分,修辞学的任务就是要寻找人类有目的的话语活动中实现其话语目的的一整个话语运作的过程、策略体系和内部机制,并从文化、认知等多维视角来阐释它的规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话语取效与修辞调控的机制和规律,而不是舍弃这些更为根本的话语活动而专门寻找个别有修辞特色的用例,那样是找不到修辞运作的整个基础与规律的。传统的修辞研究难以建立系统而充分的修辞描写与解释理论恐怕跟这种舍弃修辞研究的基础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正是抓住了上述修辞调控内容的丰富性和调控活动的全程性,李军的调控修辞理论才真正建立在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之中,也真正成为了李军所追求的话语修辞理论,其对言语交际实践的指导价值,对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导向和启示作用是积极的。

1.3 重新审视了语境的性质与作用,提出了饶具新意的语境手段概念

该书借鉴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重新审视了语境的性质与作用,提出了饶具新意的语境手段概念,凸显了语境在话语修辞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汉语修辞学界历来也重视语境,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陈望道,1979)等主张,但是传统汉语修辞学理论中的语境只是一个外在环境因素的汇合,是一个要适应的对象而已。这是一种被动的语境观,只看到了语境的部分性质与作用,而忽略了语境的策略构成作用和交际者对语境的策略性操控。在李军看来真正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语境是一个动态的直接参与话语意义生成的命题集合和话语策略构成的因素类聚,这样就将语境细化成了参与话语含义推理的语境假设前提和话语策略的构成要素,深化了对语境本质的认识。在语境的性质上,李军特别强调了语境的动态发展性、交际者的主观选取与创设特性,以及主体的认知处理特性。在语境的作用上,李军提出语境不只是具有传统修辞理论所认为的交际制约作用,还具有积极的话语意义和话语策略生成作用,具有促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和交际目的有效实现的情景驱使力量,如不同的人情关系、风俗习惯、场合气氛等具有不同的驱使力。因此是发话人必须要积极利用的表情达意手段与交际取效手段,李军还专门为此建立了以初始关系和驱使力调节为核心的语境驱使力调控理论,探索了语境选取与创设的策略性操控。

这种对语境性质与作用的认识,对语境手段的解说与描写,对语境操控模式与策略的揭示,不仅深化了汉语修辞学的语境理论,给修辞手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汉语修辞手段的研究和修辞学理论的科学化,而且还非常有助于增强修辞学的实用价值,构成了《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对汉语修辞理论建设的又一贡献。

1.4 提出了以交际反应效果为中心的话语效果体系,深化了对修辞目的和修辞追求效果的认识

传统修辞理论总是强调修辞的目的是提高表达效果(黄伯荣、廖序东,1991),这表达效果也多是语辞对思想内容的适切,是对思想感情的抒发,而较少在理论上去探究这表达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即话语活动的行事目的,较少去考虑话语效果应该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内涵。《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则站在人际行事的高度,从有利于指导人们的话语实践出发,将话语行为划分为三个层面上的效果追求,即表意效果、交际效果和社会效果,并对三者作了具体分析。提出表意效果是发话人单向性的遣词达意效果,目的在于追求语词与思想内容的匹配,要求表达准确、清晰、简洁以及满足特定的形式组织要求等。交际效果是发话人运用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有效实现发话人的交际用意,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效果,具有特定的效果预期性与双向配合性,必须要通过话语去调控受话人的行为,由受话人作出符合发话人要求与话语努力的特定理解与反应来实现。社会效果是话语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益,它以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效益为趋求,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气为目的,以公认的社会准则、文化好尚和审美趣味为准绳,具有导向性、规范性、非抵触性等特点,含有特定的民族、时代精神。

这种话语效果的分析将表达放在了完整的双向言语交际过程和社会环境中来考察,能较好地反映人类话语活动的实质,它比传统汉语修辞理论所提的表达效果包含了更宏观、更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其反应效果的提出能促使汉语修辞学理论去关注与把握言语交际的人际行事本质,去探讨话语策略的针对性实施,因而有利于修辞理论的科学化和实用化。社会效果的提出则弥补了汉语修辞学著作长期存在的体系空缺,讲求社会效果是话语行为的一项本质内容,也是汉民族言语活动的优良传统。然而,中国现代修辞学长期忽视对话语行为社会效果的理论探讨,不利于修辞研究的全面开展和对社会语用活动的指导。

2.突破了单一的研究视角,多层面探索了修辞策略和修辞学研究的新体系

修辞手段是修辞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修辞研究成果,在修辞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修辞手段研究的新拓展总是伴随着修辞理念的革新而产生的,修辞手段是修辞理论的具体体现,不同的修辞理论也会发掘出不同层面的修辞手段,这是学理的必然,正如有了选择说的修辞理论,才形成了同义句式的归纳。李军提出了修辞调控的观念,自然也就形成了调控的修辞策略,这也是在汉语修辞学体系里较为完整地提出了修辞策略的概念。修辞策略的概念更具交际的针对性、组织的宏观性、实施的整体性和构成的层次性,能够概括从整个语篇到具体词句的修辞运作,能够涵盖传统所指的修辞手段和社会语言运用中所总结的交际技巧。李军探索的修辞策略丰富了修辞手段研究的内涵和层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类聚体系上,李军的修辞策略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语言手段,也包括了以语言为媒介的语境手段,不只是以语言单位为类聚纲目,还以交际领域和功能项目为类聚线索。具体如下:

2.1 从多重构成因素角度概括修辞策略,丰富了修辞手段体系

李军从“交际者因素”、“场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语言因素”等多个构成层面来总结修辞策略。这种多重构成因素分析,突破了修辞手段总结的单一语言视角,把握了真实言语交际中修辞手段的构成状况,革新和丰富了修辞手段体系。上文已经阐述了这种语境手段总结的学科创新价值,这里只强调它对修辞手段体系丰富的创新性贡献。在语境修辞手段之中,《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特别突出了交际者因素构成的修辞策略,第四章第二节从“利用交际对象的心理”、“利用交际对象的特点”、“利用交际者之际的关系”、“利用表达者自身的特点”、“利用第三者”五个方面来总结了修辞策略的形成,第六章“人际修辞”更是专章谈了交际者之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护策略,第八章的营销领域修辞讨论了利用顾客特点和消费者心理的修辞策略运用,丰富了交际者因素修辞策略的内容和构成体系,开辟了汉语中的人际修辞研究的新领域。此外,第四章第四节“利用民族文化特征来组织话语策略”从“民族思维特征”、“文化习俗”‘“文化积淀”等方面来谈修辞策略的构成,很有深度,也很有启发性。

语言因素构成的修辞手段是传统修辞学分析的重点,李军在传统的“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句式修辞”、“辞格修辞”和“语体修辞”领域也多有发现,尤其是补充了这些语言要素的变异运用策略,观点新颖,引入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辞格修辞的论述,同时全书的修辞策略分析,例句新鲜丰富,典型有力,克服了修辞学界例句陈陈相因的陋习,显示了作者修辞研究的用力至勤。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军拓展了语言因素修辞手段的研究领域,开辟了“言语行为模式与修辞”、“语篇关系因素与修辞”、“指示语与修辞”等修辞手段的研究空间,给修辞手段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言语行为修辞是李军的创新之作,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该书第七章专门以使役性言语行为为例,对言语行为的修辞策略进行了探索,分析了使役的话语施为手段,讨论了使役的实施效果及其调控策略,统计了使役方式与情境因素之间的匹配关系,总结了使役的情景因素利用策略等,从而给言语行为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研究模式。李军对道歉、感谢等言语行为的修辞策略分析也具体深刻。语篇关系因素与修辞开启了语篇修辞策略研究的新层面,前提、会话含义等意义关系,会话结构提供的话语模式,连贯、照应等所代表的逻辑关系都给修辞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必然会丰富语篇修辞这一修辞研究的薄弱环节。“指示语与修辞”在时间指示、方位指示、人称指示的修辞运用,广告的指称策略等方面也都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2 从交际领域视角来总结修辞策略,提出了领域修辞研究的新思路

所谓领域修辞,李军(2008)认为“是以交际领域为纲,综合研究各具体交际领域修辞行为的特点与整体性的策略实施”,“探讨其特殊的行为构成性规则和针对性的话语策略,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修辞的适应观念和以语言要素为纲的手段总结方法,以实现社会功能为目标,总结其话语取效的条件、机制、模式与规律”。领域修辞策略是修辞研究需要开拓的重要领域,正如李宇明司长给李军博士的来信所说“翻开目录,就感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特别是‘话语领域修辞’,窃以为十分重要。语言生活是分领域的,领域语言生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语言生活的状况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加强领域语言学研究,是学界的使命,也可能是学术发展的一只推手”,可见李军提出的以交际领域为刚探讨具体领域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话语策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领域修辞是一个具有层次体系的系统”,李军对这个领域系统和一些具体领域的修辞要求和修辞策略进行了描写,其内容占了该书大量的篇幅。其对传媒领域的隐喻修辞视角、网络、手机修辞策略的分析,对营销领域修辞策略的探索都很有新意。

此外,李军还努力以特定交际目的和具体的功能项目为纲来总结修辞策略,并详细分析了不同话语效果追求层面的修辞策略,如交际效果的创造策略,社会效果的创造策略等,更细致分析了行动反应效果、形象反应效果等取得的修辞策略手段。这种从功能项目的角度来总结修辞策略的作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针对性地探讨实现功能目的的策略实施,对于复杂的交际活动也可以如李军所说将其分拆成一个个目标具体的功能项目来研究其修辞策略的实施,然后再从整体上来讨论其完成总体交际任务的策略协调。如文学作品就可以从不同类型的功能实现角度来总结其策略调控的手段体系。这样就可以深化对修辞活动与修辞作品的研究

总之,李军修辞策略概念的提出以及多层级、多维度的策略类聚系统的分析,给传统的修辞手段的研究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扩大了修辞手段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修辞手段总结的模式化和科学化。

3.摆脱了修辞研究中的赏析式评点法,科学地运用了多种分析原则和方法

修辞理论的建设、研究视野的拓展和分析的深入都是伴随着研究方法的运用而产生的。修辞研究应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应用何种语料调查方式,如何让修辞现象的分析形成可验证的操作模式和可检验的结论等,值得修辞学界认真思索。目前的修辞学研究在方法论的探讨上还不够充分,欣赏评点、事实归纳的方法运用多,理论演译、调查统计、数学建模等的方法使用少。《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虽没有专章讲述方法论,但全书中无处不散发着作者浓厚的方法论意识。该书摆脱了修辞研究中常见的赏析式的点评法,科学地运用了多种分析原则和研究方法,深化了对修辞理论的阐释和修辞体系的描写,为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和模式范例。

3.1 恰当地运用了修辞学与语用学联姻的方法论原则

李军对修辞学、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公关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学科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这些都体现在该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上,尤其是紧紧将语用学和修辞学联系在一起来讨论话语修辞显示了他敏锐的学术眼光。

“修辞学和语用学同源,背景和依据也大致相同。二者有密切的联系,有许多相合点,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黎运汉,2005)“语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很多地方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如实践修辞的内容正是当代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反过来,语用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理论的一些新发展,对丰富修辞学理论和实践又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修辞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何自然,2000)。这种论断在李军的话语修辞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李军把这两种学科的理论精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其对人际修辞的论述,直接运用了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并与修辞学理论打通,共同构筑了话语修辞理论的策略子系统,如“损己利人”、“褒人贬己”、“人际的亲近热情”、“宽和体谅的待人”等多样性的言语礼貌策略,“正面欣赏与肯定”、“自我面子的维护”的面子维护策略,这些都体现了话语修辞研究的跨学科性特征。再如语境的认知特性探讨、言语行为与修辞、指示语与修辞、语篇关系因素与修辞等都是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重要成果。

李军将“修辞学与语用学联姻而生成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篇章……体现出现代汉语修辞与现代语用学相合的历史走向,具有时代性”,“也能对修辞学研究更新视角和方法,扩大实践的内容,拓宽发展的道路给予有益的启示”(黎运汉,2005)。

3.2 很好地贯彻了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的方法

修辞学科必须要有理论的思维,才能发现修辞现象背后隐藏的理论价值,形成理论学说。这种理论化建设必须严格遵循逻辑分析和演绎推理的原则,符合科学的基本理念。多少可以说,汉语修辞学研究对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的方法运用得不够充分,导致了修辞学理论建设的不够严密,理论体系的欠缺,如对修辞学的理论核心——修辞定义的探讨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修辞是词句的修饰、加工与美化,是语辞的调整,是对同义形式的选择等等,但对于什么是修饰、加工、美化、调整与选择,如何修饰、加工、美化、调整与选择,其依据的标准是什么,实际操作的规律与模式又是什么,据此形成的修辞手段体系怎样等,都没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演绎,往往是下一个定义就完事了。《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则努力将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的方法贯穿在修辞理论的建构之中,从交际模式的变革、语境性质与作用的新认识等方面分析调控修辞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从话语活动的人际行事本质和双向互动性质揭示修辞为何是话语效果的调控,要调控什么,调控要追求什么效果,调控的过程和原则是什么,由此形成的修辞调控策略与体系又是如何的等等,逻辑分析一以贯之,尽管有些方面只是概略性的提及,但整个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严密和充实的,这就是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所带来的好处。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的缜密在本书的应用实例——话语使役取效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作者对使役效果构成与表现形态的坐标图描写,对使役内容和使役驱使力等调控要素的解析,对使役的话语施为手段的详细归纳,对情景因素与使役方式相配选择倾向的总结,以及对情景因素的策略利用的分析等都贯彻了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的原则,因而理论性强,说服力大。

3.3 科学地运用了调查与统计的方法

调查与统计方法在修辞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如修辞学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境,但修辞手段与语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匹配关系,如何才算是适应语境一直未有明确的规律描写,也缺乏合适的研究方法。李军则采用了控制变量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推理统计方法,从大规模的调查和真实数据中分类总结了汉语使役方式与社会情景因素之间的选择匹配倾向,并制作出了简明的相配选择流程图。这种科学的调查和统计研究方法在以往的修辞学研究中很少见到,也为修辞与语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在研究网络语体的句子使用特点的时候,作者也使用了频率调查的统计方法,增加了结论的科学性。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若能这样大规模地使用科学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其研究成果一定会更丰富、更科学。

4.结语

尽管该书在调控模式的总结、修辞机制的解释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书中所提到的某些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但我们深信,该书所新建的修辞理念和研究范式,所探讨的议题,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对以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该著作所属的21世纪修辞学丛书所追求的目标“力求反映21世纪修辞学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反映修辞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新发展、展示我国修辞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科繁荣发展的目的”,在《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身上得到了可喜的反映。

曹德和2001《修辞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四个结合——21世纪汉语修辞学研究宏观思考》,《毕节师专学报》第2期。

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1991《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2000《语用学对修辞学的启示》,《暨南学报》第6期。

———2008《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序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军2008《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运富林定川1992《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黎运汉2005《语用修辞探索·序言》,广东教育出版社。

倪祥和1998《修辞学静态和动态研究浅探》,《修辞学习》第1期。

The New Exploration of the Rhetorical Studies:A Review of Rhetoric in Dis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

Li Yunhan1,Meng Jian'an2
(1.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2.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Li Jun;Rhetoric in Dis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discourse rhetoric theory;rhetoric modulating strategy

The book,"Rhetoric in Dis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pioneers a new thinking in the rhetoric.It constructs a new discourse rhetoric theory,explores a new system for rhetorical strategy and a new field for rhetorical research,and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for the discourse rhetorical study as well.It really makes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rhetoric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H05

A

1674-8174(2012)02-0087-07

【责任编辑 匡小荣】

2011-09-01

黎运汉(1929-),男,广东阳春市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为中国修辞学会顾问,主要从事修辞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公关语言学、语用学教学和研究;孟建安(1963-),男,河南平顶山人,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李军手段话语
木棉花开
Superconductivity in octagraphene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A physics-constrained deep residual network for solving the sine-Gordon equation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李军书法艺术简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