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2012-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新生基础大学

李 芬

(铜仁学院社会科学部,贵州铜仁 554300)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李 芬

(铜仁学院社会科学部,贵州铜仁 554300)

对新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基础”课任课教师应注重分析和总结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一、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教育,“基础”课任课教师责无旁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大学生入学后要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如何尽快地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顺利地度过这个过渡期,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重要人生课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05方案”将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列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使得“基础”课成为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教育的主渠道。在“基础”课中“适应人生新阶段”即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这一内容,被摆在了课程绪论部分的第一节,是“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础”课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就是给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摆正位置、迅速融入新生活的一堂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学好的第一课。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基础”课任课老师责无旁贷。

二、“基础”课任课教师应注重分析和总结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

(一)心理不适

1.对就读的学校不满意而产生的失望感

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甚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的大学生活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与较高的期望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失望感。这种情况不仅在很多地方院校的新生中存在,就是在一些名校中也存在。

2.由从前的“鹤立鸡群”到现在佼佼者众多而产生的自卑感

不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拔尖,备受称赞,自我感觉良好,而进入大学后面对人才荟萃、高手林立的新环境,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被削弱甚至消失,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却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感。

(二)学习不适

1.因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而产生的空虚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考大学”这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行动有方向,精神也较为充实,而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松懈感,心理上出现无目的状态。加之大学的管理相对于中学来说,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占主导地位,大学的课程不像高中那样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多数新生一时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被动的学习习惯,不会主动、合理地支配自由时间,感到无所事事,产生空虚感。正如《校园忙与茫》中收录的《自由的氢气球带着我去飞》一文写到:“进入大学后,世界仿佛突然变大了,漫长的地平线是如此空阔。除了极有限的课程与书本之外,我们有了太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一下子心里反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们有自由,却没有使用自由的技巧,因此我们的日子一片空虚。”[1]

2.对高校教师的授课方式不适应而产生的迷茫感

中学阶段教师上课围绕教材讲得详尽细致、面面俱到,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和复习每一个知识点,而大学的教学方式灵活自由,教学进度快、容量大,大学教师讲课一般只讲教材的重点难点、思路结构或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有的甚至脱离教材,用自己的讲义,还有的以专题形式高度整合课程内容进行授课,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产生迷茫感。

(三)环境不适

1.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产生的孤独感

上大学对绝大多数新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生活,刚入校时思念家乡和亲友是新生常见的心理失衡现象,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和朋友,新的人际关系又还没有建立,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

2.衣食住行完全靠自己安排的集体生活环境带来的无所适从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学阶段一直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养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经验,而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住集体宿舍,独立生活,衣食住行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这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三、“基础”课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

大学新生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适应问题,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将会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基础”课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既是圆满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

1.应对心理不适带来的失望感、自卑感——调整心态、悦纳自我

新生往往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对学校产生失望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认识到学校名气的大小,并不能限定学生的前途,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关于这个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本校高年级或者毕业生中的优秀榜样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另外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龙永图《小地方也能出一流的人才》一文,让学生从成功人物的经历中获得启示。

新生因为中学阶段优越感的丧失而怀疑自我,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大学生要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新生在新的环境里需要建立新的成长坐标,但成长坐标的参照物不一定是他人,完全可以以自身为标准,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没有必要在和他人的盲目比较中丧失自我。

2.应对学习不适带来的空虚感、迷茫感——重构目标、学会学习

新生由于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而产生空虚感,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起大学阶段的目标体系乃至进行更长远的未来人生规划。大学新生容易陷入“理想间歇期”,即原来的理想和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理想和目标尚未确定,但目标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对我们的行为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维持作用,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积极性,所以大学新生要摆脱空虚无聊,首先就要重构自己的目标体系,即使长远的目标短时间内无法明确,也应该给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努力方向。

新生因为对高校教师的授课方式不适应而容易产生迷茫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的特点,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大学新生要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学会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确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了,也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和强制,需要学生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选择选修课程、选择课外讲座、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资料等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大学时期应做的50件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等等,帮助学生理清思绪,认识大学、适应大学。

3.应对环境不适带来的孤独感、无所适从感——学会交往、自主独立

新生来到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往往产生孤独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交往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时期的人际关系相对单一,交往面也比较小,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呈现出多层次性、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遵循平等尊重、宽厚待人的原则,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适度地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在锻炼能力的同时,扩大社交圈,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新生因为不适应集体生活环境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立精神。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大多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可借助影视媒体来强化教学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栏目“我的大学系列”之“告别依赖”、“宿舍你我他”等。

当然,对新生进行适应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责任,高校应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员工的积极作用,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教育局面,进行新生心理辅导、注重新生班集体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举措并举确保新生适应落到实处。“基础”课作为新生适应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新生在大学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郭韶明.校园忙与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G642

A

1001-7836(2012)07-0047-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7.020

2012-05-31

贵州铜仁学院2009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5)

李芬(1981-),女,湖南郴州人,讲师,哲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生基础大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