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研究

2012-04-13李书亭孙洪庆郭丽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产学城乡规划应用型

李书亭,孙洪庆,郭丽娟

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研究

李书亭,孙洪庆,郭丽娟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50)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进行产学合作教育是建设该专业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阐述产学合作的背景,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相关对策。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产学合作教育

一、研究背景分析

(一)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前景

由于受到封建制度、战争、国家对外政策、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现代城乡规划在我国的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状况的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事业才逐步发展并壮大起来。随着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事业也在飞速地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提供城乡建设事业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也在快速发展。近30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很快,据2008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在180所左右。2011年国家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可见城乡规划事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普通应用型高等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势而起,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近30%。而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也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30余所,激增到目前的180余所,其中新增专业院校大多为地方院校。无论是老牌本科院校还是地方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增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办学基础薄弱,都是以培养应用型城乡规划人才作为目标的。而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所以进行产学合作教育与实践研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城乡规划专业就业现状

在以城乡规划引领城乡建设为目标,规划的“龙头作用”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的情况下,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毕业生总体上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全日制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100%,就业去向集中于国家或地区的规划设计单位、政府机构、高等院校、房地产开发企业、城建系统、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等。根据5年的数据跟踪,平均每年招聘岗位和毕业生比达到了5∶1左右,呈现出长期高需求的特征。但不同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水平差异较大,毕业生的水平与能力参差不齐。老牌城市规划专业就业率好、就业层次高,新建院校就业层次低、就业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一次就业率相比其他土木工程类专业低。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的就业明显好于同等层次的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专业如何构建,每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都有自己的思路与途径。同时,每个学校也都进行了一定的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产学合作教育,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导致产学合作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具体问题如下:

(一)院校对产学合作的认识不足

许多最初定位于应用型的城乡规划专业,其所属院校只是看到了其较好的就业前景,以及为了丰富本校的学科专业。对于如何办好城乡规划专业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基本上都是仓促上马。有很多院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也仅是停留在很浅的层次,甚至部分教师对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及目的性认识不足,在学校、教师的轻视下,学生更加无法理解产学合作的意义。此类专业院校的办学路径,最终导致产学合作先天不足,最后使毕业生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1]。

(二)合作单位的积极性不够

城乡规划专业的产学合作对象大部分为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机构,而且产学合作是高等院校与城乡规划设计院都趋向的合作方式,但在合作对象的选择方面,规划设计院对于院校的选择较为挑剔。老八校或办学基础较好的规划院校,较多地受到规划院的青睐,而地方院校,办学时间短、以应用型为目标的院校在产学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设计院对于与这类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2],进而导致了这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短板现象。

(三)合作层次低、形式单一

据笔者了解,部分院校与一些设计单位鉴定了产学合作的意向书或协议书,但合作没有实质性的深入,合作趋向于表面化、形式化。如设计院只愿意提供少量的实习岗位,而且对学生质量还比较挑剔,大部分学生进入设计院、尤其是甲级设计院学习的机会少。而在项目的合作方面,或由于缺少联系紧密的通道、或缺乏相互的信任、或没有合作的基础,项目合作很少、甚至偏向于空白,部分合作也仅限于设计单位将自己的资质给没有设计资质的院校使用,没有或很少进行深层次、针对项目的合作。二者的合作,从学生的实习、教师的能力培训到项目的合作,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与讨论,合作的层次低、形式单一,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四)合作机制不健全

部分院校与设计单位虽然签订了一些意向书与协议书,但相互的制约很少、联系松散,具有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机制。如合作院校没有积极的、能促使设计单位长期、积极合作的条件与制度;学生参与实习的保证措施、安全制度等也不够健全;对于如何提高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保障教师在参与产学合作过程中职称评聘、工资利益不受影响等方面,并没有健全的制度,大多只是口头承诺;对于如何促使设计单位及其人员的积极性也没有政策。而对于设计院,由于担心产学合作会影响其效益,更不会制定制度而去限制自己,同时没有上一层次的制度限制,无法保证合作的效率[3]。

三、改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

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深入的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有效手段。

(一)强化认识与深入引导

强化认识是进行产学合作的前提。利用各种手段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的宣传,使校内的管理机构、教师、学生等深刻认识到产学合作在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创造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好处,使产学合作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对于设计单位而言,也应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向设计机构宣传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工程人才、节省自身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意义,使城乡规划设计机构逐步认识到产学合作是“有利可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作为教育主体应更为主动地联系设计单位,深入地进行引导。

(二)进行深度合作

城乡规划专业的产学合作不应是单一路径的由合作院校向设计单位推荐实习生,而应是从学生实习、项目合作到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的深层多维的合作,避免合作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派学生进入设计单位实习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产学合作教育手段;完善教师的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前提,所以合作中派教师深入设计单位是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的另一途径。同时进行深度的项目合作,项目的初期调研、基础性的分析、绘图工作都可以由合作院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完成,教师的参与还可以进行深度的研究工作并参与方案设计,从而减少设计单位的工作量。合作院校与设计院还可以互相提供空间与场地,创建设计研究室、设计院分院,从而达成深度融合的模式[4]。

(三)完善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与政策

国家与区域政策是保障产学合作教育良好运行的有效手段。国家与地区要建立与完善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一系列的鼓励参与、保障运行、规范行为模式的法规体系,规定参与合作教育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惩罚措施,为产学合作教育保驾护航。同时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建立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使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都成为政策与机制的受益者。

(四)创造良好的校内政策环境

许多院校的教师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担心在工资效益、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方面不能有效地平衡。所以对于合作院校而言,应在这些方面进行系统的讨论,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不至于使教师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应制定一些相对积极的政策,向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师倾斜,增强教师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四、小结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实践能力来判定的。产学合作教育的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但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任何一个组成元素与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所以进行系统的产学合作教育研究是前提,需要涉及此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

[1]史平.建筑装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11):19 -20.

[2]鲁淑华.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教育评论,2011,(1):47 -48.

[3]陈晶璞,周茹,董飞.河北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分析及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2010,(12):123 -126.

[4]唐春媛.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4):15 -18.

G642

A

1001-7836(2012)07-000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7.004

2012-03-06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009)

李书亭(1979-),男,黑龙江肇东人,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学城乡规划应用型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城乡规划
三维仿真在城乡规划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差异化目标导向下的产学合作创新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