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答

2012-04-1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年19期
关键词:王彤念珠菌真菌

●问 答

问: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1)解释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护理方法,鼓励其主动参与护理。

(2)鼓励摄取足够的水分和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预防尿结石的形成。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4)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① 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1~2次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② 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③ 每周更换导尿管。

(5)病人离床活动时,妥善固定导尿管,以防脱出。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以防止尿液反流。

(6)间歇夹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训练膀胱反射功能。

(7)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做膀胱冲洗,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

——摘自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

●问 答

问: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如何处理?

(1)立即停药,使病人就地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 L,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 0m i n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 L。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出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4)抗过敏。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 0m g,或氢化可的松2 0 0m g加5%或1 0%葡萄糖溶液5 0 0m L静脉滴注。并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等。

(5)纠正酸中毒和遵医嘱给予抗组胺类药物。

(6)如发生心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7)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尿量及其它病情变化,注意保暖,并做好病情动态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前不宜搬动。

——摘自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

●问 答

问:何为二重感染?

答: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都寄生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使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趁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菌群间的比例失调,打破原本的平衡状态,出现新的感染,并发生各种临床病症,即出现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主要表现为消化道感染(如口腔感染、鹅口疮、霉菌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如白色念珠菌阴道炎)和败血症,大多发生在原发病严重的病人,或是婴幼儿、年老体弱者及进行手术者,尤其是抗生素与皮质激素或抗代谢药物长期合用的病人。还有一些二重感染并无特殊症状,因此不易察觉。二重感染一般在用药20 d后发生,发生率为2%~3%。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VRE、流感杆菌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等。

预防二重感染的关键是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使用时间较长者,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素片、金双歧片等。

——摘自:王虹,王彤.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要.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问 答

问: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指哪些?

答:浅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犯皮肤、甲板、毛发和黏膜而引起的感染。临床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包括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和花斑癣。

(1)皮肤癣菌病:引起皮肤癣菌病的真菌有毛发癣菌、小孢子癣菌及表皮癣菌等。它们以腐生或寄生方式进入表皮、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引起浅部真菌病,如头癣、体癣、手癣和甲癣等。

(2)念珠菌病:引起念珠菌病的病原菌为念珠菌,菌种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其中以白念珠菌引起疾病的比例最多。它们可以侵犯皮肤和黏膜,引起浅部真菌病,如鹅口疮、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间擦疹、甲真菌病、甲沟炎以及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等。

(3)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最浅层皮肤真菌病,此种菌嗜脂,主要在人体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如前胸、后背、头、面处等,表现为褐色斑片,表面覆以细碎鳞屑,愈合有色素脱失。

——摘自:王虹,王彤.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要.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问 答

问: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有多少?

答: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约20余万种,多数对人类有利,如用于酿酒、制备氨基酸、抗生素和酶类。其中,可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有150~200种。人类的真菌感染源大部分来自外在环境,通过吸入、摄入或外伤植入而发病。少数真菌可使正常人致病,大部分只在特殊条件下致病。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各种抗生素不断问世,长期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以及器官移植、各种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得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以致原本无害的真菌即条件致病菌也可发生致病的作用。

——摘自:王虹,王彤.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要.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问 答

问:深部真菌感染如何选择抗真菌药物?

答: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策略可分为预防性治疗、先发治疗、经验治疗和目标治疗。

(1)预防性治疗:即对尚未发生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给予抗真菌药,可减少侵袭性真菌感染并减少抗真菌药的全身应用,降低与真菌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和某些中性粒细胞缺乏和器官移植患者的总死亡率。但该治疗理念使绝大多数无真菌感染的患者暴露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目前认为预防性治疗的适应证为:①急性白血病诱导期采用细胞毒药物者;②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及自身骨髓移植患者;③应用增强免疫抑制剂者;④AIDS患者;⑤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用于预防性应用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和脂质性)、泊沙康唑。

(2)经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4~6 d后仍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可予以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经验性治疗中药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药物的确切疗效,更应考虑药物的安全性。20世纪80年代研究已证实: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经广谱抗菌药治疗3~7 d后仍持续发热者,其中25%~30%的患者可能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经验性应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可减少上述患者此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患病率及病死率。经验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

(3)先发治疗:是对高危患者已有真菌感染迹象,但尚无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现已确认对移植物受者应监测CMV抗原、CMV培养和基因检测,如确证患者存在CMV脱壳时,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开始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因此提示对高危患者采取先发抗真菌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4)目标治疗:对已明确病原真菌的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针对病原真菌采用抗真菌药治疗。

——摘自:王虹,王彤.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要.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问 答

问:孕妇不能使用的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 Ο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美国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

——摘自:王虹,王彤.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要.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问 答

问:哺乳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答: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哨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哨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摘自:王虹,王彤.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要.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王彤念珠菌真菌
新锐诗人栏目作者:王彤乐
孤独的小兔子
好饿的暖暖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我是爸妈的小棉袄
真菌造房子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信鸽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治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临产孕妇念珠菌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