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疾补泻源义考
2012-04-13张洁瑛陈泽林
张洁瑛,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
徐疾补泻源义考
张洁瑛,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
针刺手法;徐疾补泻;《内经》;文献研究
徐疾补泻是非常重要的针刺补泻方法,然而在学习中我发现,针灸专业的《刺法灸法学》和中医专业的《针灸学》两本教材对这一补泻方法的描述不一致。为了求本朔源,笔者试图结合古代文献的学习,对这一操作方法的内涵进行挖掘,现报告如下。
1 问题的提出——不同教材的不同操作描述
《刺法灸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教材中将其操作术式表述为“补法具体操作为,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急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泻法具体操作为,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急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表述其操作为“进针时徐徐刺入,急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急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从中可以看出,两种教材的表述一致认为补法重在徐入,泻法重在徐出,但《刺法灸法学》的徐疾是在刺入皮下后,进行的徐进出或疾进出,而《针灸学》所表达的是包括进皮下及进皮下后的进针整个环节或出针整个环节。到底哪本教材描写更准确呢?
2 徐疾补泻之源——《内经》的记载
在针灸学的发展上,徐疾补泻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中。《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初看之下,《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的文句可以看做是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解释,并且两者似乎互相矛盾。然《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对相同文字的不同解释反映了作者的侧重点之不同。
《灵枢·小针解》:“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可以看出,这里的“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中的“徐疾”是刺的快慢,这种快慢可以在刺的开始和结束时(从皮外进针与出针于皮外),也可以是刺入皮内后,在体内进出(提插)的徐疾。这就是《针灸学》教材对徐疾补泻操作的描写,即“进针时徐徐刺入,急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急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其包含了针在体外进皮下时的徐疾及针在体内的徐疾(毫针在组织内的进退操作的快慢)。古人对徐疾补泻的运用,认为必须分层,即补法时先浅后深,泻法时先深后浅。基于这种见解,就有烧山火的三进(徐进)一退(疾退),透天凉的一进(疾进)三退(徐退),阳中隐阴的二进一退,阴中隐阳的一进二退[1]。
《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此段中的“徐疾”,王冰认为:“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速疾按之,故徐而疾则实也。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故疾而徐则虚也。”从王冰的理解可以看出,“徐疾”指出针及按压针孔的动作快慢而言。王冰的这一解释对后世影响深远。按照王冰的理解,把“之”看作是针孔,这种理解方法可看做开阖补泻的雏形,后世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法理解。
笔者认为,“徐出针而疾按之”和“疾出针而徐按之”两句中的“之”,从通篇来看,看不出哪里说明此“之”是指针孔或穴位。结合其上下文“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也。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也。言实与虚者,察血气多少也”,文中“菀陈则除之”的“之”指“菀陈”,“邪盛则虚之者”的“之”指“邪盛”,可以看出,“徐出针而疾按之也”和“疾出针而徐按之也”两句中的“之”,均应指“针”,这样的话,“徐出针而疾按之也”和“疾出针而徐按之也”均指出针按(进)针的快慢了,因此,我们认为,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对徐疾补泻的描写更接近内经原义,而《刺法灸法学》教材的描写是建立在现代补泻的要求上,即必须先得气。
3 讨论
徐疾补泻作为针刺补泻中的重要手法,要求我们都能扎实地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到临床操作中。然而对于“徐疾”之意的不同理解影响着我们治疗时所采用的手法,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对于“徐疾”之意的理解,自古百家争鸣,解释各有独到之处。如《针灸大成》[2]对此分析为“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曰刺虚实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然此乃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说疾出而徐按”。刘炜等[3]则认为徐疾补泻是指《灵枢·小针解》中论述的方法,《素问·针解》篇所论述的是开合补泻的范围。从时间上来看,徐疾有久和短之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灵枢·小针解》:“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4]故徐疾之本义还指留针时间长久,即留针时间长,出针后快速按压针孔为补法;留针时间短,出针后缓慢按压或者不按压针孔为泻法。另外,“疾”和“徐”还可以引申为力度,“疾”作“用力重”解,“徐”作“用力轻”解;“按”和“出”指针在体内的运行方向,“按”指“向内”,“出”指“向外”。因此,“徐出针”意即“轻提针”,“疾按之”就是“重插针”,“疾出针”意即“重提针”,“徐按之”就是“轻插针”。[5]这种解释方法其实也同于提插补泻的操作术式,但是只有提插而不涉及分层操作。本文的目的是对徐疾补泻的本源的理解作一探讨,对不同教材的解释正本清源,以利于学习。不足之处,敬请指点批评。
[1]陆瘦燕.略论针刺补泻手法[J].天津医药,1963,(10):627-631.
[2]范正忠,张华伟.徐疾提插补泻法的联系与区别[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4-5.
[3]刘炜,王朝阳,陈思思,等.内经针刺补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141-144.
[4]刘建民,王玉璧,吴松.《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新释[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2):17-18.
[5]赵喜新,冉鹏飞,吕晓蕊,等.谈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J].中国针灸,2008,28(6):423-426.
R245.3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1.061
1005-0957(2012)01-0061-02
张洁瑛(1988 - ),女,2007级硕士生
陈泽林(1966 - ),男,教授
201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