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火补土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探析
2012-04-13文炷力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
文炷力 张 怡 张 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l Disease,IBD)的一种,简称溃结。本病的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多见[1],且与结肠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已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根据病情经过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急性感染型[2]。本病依据症状属中医肠澼、痢疾、久痢、泄泻等范畴。笔者通过对导师的临床治疗该病的经验总结提出以益火补土法治疗慢性复发型和持续型溃结,兹论述如下。
1 脾肾阳虚是慢性溃结的病机之本
UC病机在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有所差异,初发型患者病机多以邪实为主,湿热壅滞肠道,以脾虚湿困虚实夹杂为基本病机。慢性复发型溃结多因病情迁延失治,或因劳累、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等导致病情复发,出现反复腹痛腹泻,肠鸣,便下黏液脓血,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伤气耗血,脾肾受损,以虚实错杂为主,脾虚湿热留恋。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象。若迁延不愈,脾虚日甚,则表现为慢性持续型,以脾肾两虚为主,阳衰湿困瘀阻。对于慢性溃结的辨证分型,虽有已建的几个标准,但临床上多数医生还是主要靠个人经验和临床特点进行自我分型,常见的如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等,然临床观察患者往往并不局限于某一证型,且不同时期病情也是不断变化。因此高屋建瓴的找出病情的主轴,抓住病情的主因,采用缓则治本的方法是应对慢性溃结复杂病机的有效策略。肾寓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脾胃之阳与肾阳有密切关系,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但肾阳又赖脾阳运化水谷之精微以滋其源,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许晓立[3]等人通过对56篇文献,共计131条证型记录,涉及的15个病性病位证素进行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分析。得出在三证组合的证型中,以脾肾阳虚,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到了总数的78.18%,其病位证素发生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肾>肝>胃>肠,其中脾所占比例最大,为51.29%。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不论是传统理论还是现代研究,亦或是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总结,都可以了解到该病的主要病机之本在于脾阳久虚而累及肾阳之脾肾阳虚证。
2 益火补土法治疗慢性溃结的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对慢性溃结病机本质机理之分析,脾肾阳虚是慢性溃结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根本病机。又传统中医认为脾主一身之运化,肾寓一身之真阳,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若久病、久泻或思虑过度,劳伤脾阳,脾阳虚日久而累及肾阳,致使肾阳虚衰,命火衰微,火不生土而致脾肾阳虚证。病由脾及肾,治疗总以温脾健运为主,但单纯补脾效果不佳,因而配合采用“益火补土”法,以达间接补益之效。“益火补土”法适用于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累及肾阳,终致脾肾两虚之脾肾阳虚证[4]。笔者导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与用药观察发现,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治疗慢性溃结,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附子理中汤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汉《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即附子、潞党参、干姜、白术、甘草五味中药组成,其配伍考量,疗效确切,是现代临床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常用基础方。方中附子善补火助阳,干姜长于温中散寒,潞党参补元气,白术补脾阳,健脾益气,燥湿助脾制水,甘草甘温健脾,诸药合用,正如《医方考·卷三·虚损劳痹门》认为:“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附子、干姜之辛热,所以回阳”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温阳之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腹胀肠鸣、不欲饮食、手足发凉等症,临床常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腹泻等病。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因素在UC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温肾健脾类中药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5]。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方中主药附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增强作用[6],改善阳虚证。同时附子与干姜相伍,增强了温中散寒之效,降低了毒性,附子与甘草相配,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常用的药对,缓急相合,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降低[7]。白术有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倾向,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明显的抗氧化作用[8]。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胃收缩及抗溃疡作用[9]。
3 小 结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多种原因,其中往往与并湿邪,寒热,瘀血等并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但始终不离脾虚之本,抓住脾肾阳虚的病机之本,采取益火补土的方法为主治,以经方化裁后的附子理中汤为主方用药精炼治法有则,对于临床慢性溃结患者,可以做为基础方来使用,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1]王新月,刘 果,盛益华.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481-482.
[2]中华中医药学会.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26-128.
[3]许晓立,王凤仪.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的文献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5):131-132.
[4]李晶心.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和临床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10.
[5]易 进,徐 昱.温肾健脾法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2):28-29.
[6]赵 驰.附子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7:38-42.
[7]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1049-1050.
[8]王华新,刘文娟.白术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7-2848.
[9]苏宁宁,张丽萍,王艳芳,等.党参种子发芽率调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29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