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
2012-04-12王金华古江波
王金华,古江波,孙 杰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
王金华,古江波,孙 杰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一,其建设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应从挖掘内涵与时代价值、增强感染力与影响力、推动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整合、教育创新等方面发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意义;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对于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旗帜,在文化建设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基本涵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p694)文化反映的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精神生活的历史内容和历史水平,是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创造实践过程中的精神运动状况。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反映的是近代以来在不同经济基础条件下,人民群众在先进文化思想指导下的精神生活的历史内容和历史水平。伴随着历史主题的变换,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p1471)十月革命在给中国革命带来新出路的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变革带来新的曙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p697)可见,“五四”运动从文化思想上对中国封建的或旧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带来强烈冲击,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1](p697)应该被民族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取代。文化思想的变革不仅带来新的文化内容、文化表现形式,还会引导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从文化层面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的真理原则;其次,文化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反映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要求。
中国文化思想的伟大变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赋予了“红色”全新的文化涵义,培育了近代以来红色文化的基本雏形。接受了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先进分子,一方面通过理论创作、文化论战等形式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到工厂、农村发表演讲、举办夜校、组织工农会所,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崇高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奋斗精神、巨大的斗争勇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这些先进分子以共产主义文化思想武装头脑,在革命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先进事迹,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这些先进事迹与精神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颂扬、学习这些事迹与精神,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有了科学的认识,进而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创造运动,形成了一种先进的文化现象。这样,“红色”逐渐成为共产主义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先进分子革命精神、人格追求的代名词,反映这些先进文化现象的红色文化因此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主题进一步变换,红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首先,“红色”记载了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的火热场景,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中的创业精神、创造热情、创新激情;其次,经历艰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红色文化,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向往;最后,红色文化鲜明地体现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事迹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克难攻坚、昂扬向上精神的生动反映。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科学定位,也成为了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的主题和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文化思想。这样,红色文化也烙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印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基本涵义。
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尽管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在本质上却有着相同的基本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原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产阶级历史创造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基本要素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同样由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第二,红色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共产主义文化思想伴随历史变迁的发展变化。从“五四”运动开始,共产主义文化思想随着历史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演变,红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发生着相应变化。由于“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思想的本质仍然是共产主义文化思想,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
第三,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近代以来先进分子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先进思想观念、理论成果,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等;弘扬和创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革命求解放、建设求富强、改革求发展的历史创造中凝练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表现为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鲜明的精神形态;传承和发扬了近代以来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践行先进文化思想过程中树立的崇高理想、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在郭明义、任长霞等时代先锋的先进事迹之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基本要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4](p3-22)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1.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消化、吸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5]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理论抽象性,其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都是深厚的理论体系,人民群众在理解、接受、运用这些理论时难免遇到困难,照搬传统的“灌输法”进行生硬的理论教育显然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历史经验证明,发挥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先进特性、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活的表现形式,在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积极接受、灵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不仅在内容上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方面要义,而且以真实的器物、生动的事迹、典型的人物作为载体,以广泛的舆论宣传、优秀的艺术作品、生动的行为文化等作为传播途径,是一种现实的、生动的、大众的文化。因而,宣传、弘扬、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四大促进作用:其一,释义作用,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通俗化,让人民群众对其内容与要义耳熟能详、心领神会;其二,教育作用,即在国民教育中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正面案例,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其三,熏陶感染作用,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意识观念,促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其四,党建作用,即在党的建设中为党员干部提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洗炼基地,提供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提供党的作风建设的旗帜和平面镜,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
培养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6](p15)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在充分了解时代文化的涵义、特性、历史和价值,了解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的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把文化的建设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确立自己在文化建设中的自主地位,激发文化创造力,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以无产阶级高度的文化觉悟为基础的。列宁指出:“不是臆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的观点,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的典范,传统和成果。”[7](p334)无产阶级正是在获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之后,对文化的本质、现实文化的特性、自我文化需求有了清醒的认识,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创造力量,包括文化创造力量。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更加需要人民群众审视历史,认知、理解和诠释无产阶级历史文化,理性地看待现实和未来,主动自觉地维护无产阶级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自觉寻找新的出发点、确立新的目标、完成新的任务、攀登新的高峰。
文化自觉的高低,取决于人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解放程度。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p456)人在传承、创新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化本质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升文化选择、创造的的自主性、进步性,使自身从落后文化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上首次把人提高到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使人的思想意识得到空前的解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就是这些思想得到解放的先进分子创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人们既能回顾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功能,更能在社会生活的现实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因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性认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起鲜明的旗帜。旗帜,指引着方向,决定着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以其先进的文化内涵,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文化渗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5]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9](p5-1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想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树立公平正义,倡导积极奉献,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环境。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鼓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战胜一系列困难、解决一系列难题、实现一系列突破,需要全体建设者始终保持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承载着先进分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展现出的昂扬斗志、宝贵精神和高尚品格,传承着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凝聚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事迹和英雄模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就是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倡导先进文明风尚,树立先锋模范,用各个时期先进分子的斗志、精神和品格来教育、感染、鼓舞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形成团结向上、克难奋进、奋勇争先、创新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9]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面临更多、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面临着理论支撑乏力、资源整合不够、传承创新不足三大主要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挖掘内涵与时代价值,增强感染力、影响力,推动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整合、教育创新等方面发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畅通路径。
1.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研究开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要想被人民群众广泛了解、高度认同和积极弘扬,就必须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本质属性、思想内涵、结构功能等进行深入透彻地剖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典型案例、内容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将其加工转化为优秀的文化作品,并通过各种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这些文化作品进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存在许多不足,概括起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仅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对于红色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缺乏理论支撑;二是当前红色文化建设的内容,以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迹和文化现象为主,对当代红色文化的内容挖掘、宣传明显不足,进而导致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存在历史局限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概念缺乏科学认识。
因此,加强研究和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文化建设部门、文化科研机构、文化生产单位和文化工作者应该群策群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建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文化建设部门(包括政府文化部门、学校、文化科研事业单位等),要加大政策引导、制定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扶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文化科研机构要从横向、纵向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三,文化生产单位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先进建设理念,协调好红色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采用先进工具和技术,着力提高文化生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第四,文化工作者要明确使命、解放思想,积极推进红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使红色文化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满足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实际需求。第五,提升红色文化作品创作水平,创作一批批反映时代主题、代表时代声音、引领时代潮流的红色文化歌曲、影视和舞台艺术等文化作品,以红色文化唱响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一个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还必须推进研究与开发一体化进程,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并在红色文化生产中吸取新的元素推进研究工作的创新。
2.加强红色文化基地建设。
文化基地,是文化资源整合优化的熔炉,是文化内容繁荣发展的孵化器,是文化精神传承发扬的策源地。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还处于较为分散的境况,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以物质文化资源为主,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方面尚存不足,对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二是不同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形成合力,使其影响力得到集中发挥;三是红色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不够;四是红色文化功能的调用机制不健全;五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以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为主,对当今时代现实社会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资源挖掘、开发明显不足。可见,当前我国红色文化基地建设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之间有着诸多不协调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要把红色文化基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红色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第一,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开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注重特色,确保红色文化基地主题突出,特色明显,辐射范围合理,能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加强当代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建设当代红色文化资源基地;其三,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调用水平,建立科学机制、制定科学方案、实施科学管理,使红色文化基地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四,要践行先进的建设理念,红色与绿色交融,促使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平衡发展;第五,要从更高层面对小型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区域整合,功能定位,统筹管理,形成区域红色文化基地;第六,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优秀文化资源的交流机制,在交流中达到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取长补短、优化提升红色文化的建设效果。
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应该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统一,既要搞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又必须在资源挖掘、艺术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和衍生文化的发展方面下工夫,使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文化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产业链。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要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带动纪念品、地方特产等衍生文化产品和特色经济资源的销售,不断增强效益,使红色文化建设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发挥红色文化在促进教育、政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价值,实现红色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3.全面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使红色文化的思想、精神和品质得到传承。红色文化的教育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过程,需要创新教育理念,运用先进教育方法,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体制机制。
一是利用学校教育平台,建立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机制。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对意识形态最为敏感但分析判断能力尚存欠缺的时期,也是红色文化教育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遵循青少年教育规律,发挥学校教育的天然优势,探索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中,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理论内容,并在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其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以学生党团组织为阵地,精心组织开展课外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提高认同感。最后,要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在校园掀起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潮,挖掘先进事迹、树立典型模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主流的发展方向。
二是利用基层文化建设平台,建立基层群众红色文化教育机制。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基层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建立社会文化部门与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基层红色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还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不断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鲜活元素,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三是利用党的建设平台,建立党员干部红色文化教育机制。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0]在党员干部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引导党员干部传承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各级党组织要制定定期学习红色文化的制度和计划,形成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传统;要创新和探索学习红色文化的方式方法,注重实践环节、提高红色文化学习的科学性;要开展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活动,把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群众热情的切实增强,转化为保持党员先进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红色文化之所以始终保持其先进特性,是由于红色文化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优良品质,紧跟人民群众的实践主题和历史发展潮流,吸纳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实践中新的文化成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永葆先进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将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总经经验教训,在探索中稳步前进。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26(1).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7]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1).
G414
A
1003-8477(2012)08-0187-05
王金华(1950—),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古江波(1985—),男,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孙杰(1981—),男,武汉纺织大学讲师。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d038
责任编辑 张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