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颜色词的两极性语义
2012-04-12潘峰
潘 峰
论汉语颜色词的两极性语义
潘 峰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表现为其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隐含于其词内和词间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老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两极性语义,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范畴里,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表现形式;认知范畴;语用途径
按照王希杰“三一个世界”的理论,汉语颜色词具有物理义、心理义、文化义和语言义。而按照“文化四层次”理论,[1](p3-5)心理义就属于心态文化的范畴。作为语言世界里汉语颜色词的“文化义”和“心理义”都属于广义的“文化义”。基于此,“色彩词语作为文化层次的符号,就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正与反、善与恶、褒与贬共存于一个语言符号中。 ”[2](p116-117)这里的“正与反”、“善与恶”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褒与贬”是一种情感范畴,都可看作文化义,但需要明确四点:1.“色彩词语”是包括“黒|白|灰”在内的颜色词;2.“文化层次的符号”构成的语义就是“文化义”;3“特定的价值”就是颜色词的“义位”或“义位变体”、“言语义”或“语境义”;4.特定价值“正反|善恶|褒贬”可能是反义关系,也可能是价值或情感的取向。总之,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非色彩义的“文化义”。
一、表现形式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在语言世界里表现为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或语境义。“由于颜色词的所指远离了其本源的具象,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人们又可以利用各种颜色词与其相对应的物体相关联进行联想,从中获得一种心理反应,在社会约定下产生特定的象征意义”,[3](p26)“当词独立存在时,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有的称为“固定义”。[4](p62)如“变白以黑兮”(屈原《 九章·怀沙》)中“白·黒”构成两极性语义:是·非|好·坏。这种“完全不受语境制约的,超然于语境之外的”意义[5](p113)就是词义,被辞书所收录。
词素义与具体事物结合时,构成一个词语,才显示其义。如“红白喜事”中“红|白”与“事”组合就构成了对立义的词语:红事圮白事,其词素义也随之呈现出来:红圮白圯喜圮哀。词语还有种“反义关系是必须依赖语境才得以存在的”,“称之为言语的反义关系”。[5](p113)“随时因境藏匿无定、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临时获得的词义称之为临时义。”[4](p62)这就是言语义。如:
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玻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水浒传》第一回)
就大牢里把宋江、戴宗两个匾扎起,又将胶水刷了头发,绾个鹅梨角儿,各插上一朵红绫子纸花……(《水浒传》第四十回)
文中“红”表层是物理义,而深层分别是“喜庆”和“悲哀”的文化义。这是言语义。言语义或语境义“是在语义搭配关系中体现的”,“有时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的变化上,从而出现正反同词的情形。”
[5](p82,83)总之,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在其词义、词素义、语境义中表现出来,有时有交叉。如“青睐|垂青”与“白了他一眼”中,“青”是词素,而“白”是词,二者构成两极性语义:青圮白圳重视圮轻视。
二、存在范畴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认知范畴的语言化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语言化,一个语义范畴就是一束语言意义的聚集。在多种文化的关照下,汉语颜色词的两极性语义形成了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等多种认知范畴。
(一)权势范畴。
社会语言学把有等级和层级差异的社会关系称为权势关系,语义学称为权势范畴。社会中,尊者、长者、上级等处于高地位,而卑者、幼者、下级等处于低地势。汉语颜色词的权势范畴存在高地位和低地势,其语义表现为:高贵的圮卑贱的。
根据五行学说,正色词与间色词有相互对立的贵贱、尊卑、高下的文化义。《礼记·玉藻》孔颖达疏:“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古人贵正色而轻间色,如“恶紫夺朱。”可见,颜色词早就具有尊卑贵贱的等级烙印:正色词圮间色词圯尊贵圮卑贱。
由于古代尚色心态的变异、统治阶级对颜色的界定,正色词、间色词的地位不断变化。如“使待幸绿车战送卫尉舍”(《汉书·金安上传》)中“绿车”指汉皇孙所乘车,又名皇孙车。“绿帻文照耀”(《文选·沈约〈三月三率尔成篇〉》)中“绿帻”指宠臣之冠。这是借车具和冠色代“高贵”之位。由此“绿”形成了两极性语义:高贵圮低贱。再如“紫衣”是唐代一至三品的官服,官位最高;“青袍”是唐代六七品的官服,官位最低。这样“紫|青”就形成了两极性语义。
“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谓初登仕途。白衣地位低,绿袍地位高,“绿|白”就形成了“高低”语义。 “青云”和“朱紫|青紫”表示高地位,而“白丁|白屋”则指低地势,这样“青|紫|朱”与“白”就构成了表权势的两极性语义。
(二)价值范畴。
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事物本质属性作出是非、好坏、正反、善恶的判断,反映出一种价值观念。“从纯粹逻辑化的伦理学观点看来,两个黑的并在一起并不是等于一个白的,二恶相加不能成为一善。”(张爱玲《借银灯》)例文颜色词构成两极性语义:白·黑·善·恶。这是虚用颜色词,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视觉化了。卜辞中“红色的象征义是双重的,既是善良又是邪恶,两者合为一体。”[6](p275)这是说明自远古以来颜色词的两极性语义就存在一种价值判断。
《水浒传》第二一回中的“说白道绿”表示评论是非、好坏。“白|绿”就表示一种价值范畴。它还表现在正反、顺逆上。“文革“期间,“黑|红”赋予了时代性和政治色彩,成了代名词:红圮黑圯革命圮反动|觉悟圮落后。又如“红军|白匪”中颜色词构成两极性语义:红圮白圯正圮反|革命圮反动。
(三)生命范畴。
它表现在生命范畴里,主要是生与死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年龄等)。按照阴阳五行原理,青为东方色,属木,主阳;赤(红)为南方色,属火,主阳;白为西方色,属金,主阴;黑为北方色,属水,主阴。阳主生,任养万物,阴主死,收敛万物。那么,汉语颜色词构成了与生命范畴相关的两极性语义:青色词|红色词·白色词|黑色词圯生圮死。
红色属于暖色,是血与火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远古人们在死者身上或周围撒上赤铁矿粉,祈祷死者的生命永存,灵魂常在。如今民俗中的红鸡蛋、红兜兜等都是生之象征物。白花圈、白花、黑纱是悼念死者,素布是亲人悼念死者。那么,红色词与白(黑)色词构成生命范畴的两极性语义:生圮死。当然,穿赭衣的是犯人,生命要结束。“白色在祭祀场合下,往往象征……生命的延续。”[6](p277)可见,红色词内和白色词内就构成生死的两极性语义。
绿色是草木茂盛时之色,象征着年轻。“青年|惨绿年华”表示青年时期,“碧玉年”表示妙龄,这些绿色词象征生命之旺盛。而“白发|斑白|花白|皓首|白叟”等表示生命之衰竭。那么,绿色词与白色词构成生命范畴之两极性语义:旺盛圮衰竭。
“黄发垂髫|黄发鲐背”中“黄发”借指老年人,而“黄毛丫头|黄口小儿”中的“黄”则指幼儿,“黄”就构成生命范畴的两极性语义:老圮幼。“予涉素秋,予登青春。”(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亮青年立志,白首奋身。”(陈亮《谢留丞相启》)中颜色词构成了两极性语义:素秋|白首圮青春|青年圯老圮少。
(四)情感范畴。
这种范畴的两极性语义具有情感和态度的两极性。“青白眼|垂青|青睐”中颜色词构成了两极性语义:青圮白圯尊重喜爱圮鄙薄厌恶圯臧圮否。还有:唱红脸圮唱白脸圯红圮白圯喜爱圮讨厌圯臧圮否。具有形象色彩的颜色词“在文艺语体中与通用词语配合运用,往往可以造成语言的具体形象性,或显示爱憎感情”。[7](p434)
不仅如此,“臧否”的两极性也存在于一个词内,唐诗中表现得极其鲜明。如褒义“青莲|青莲宫|青鸟|青华观|青龙|青牛|青坛|青童|青词|青郊|青帝|青圭|青楼|青阁||青紫|青轩|青云|青阳|青眼”,贬义“青蝇|青衫|青衣|青楼”,但也反映出两极性的不对称性。汉语颜色词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总是在上下文语境中才能体现和确定的。
(五)经济范畴。
在经济范畴里,它表现出经济的大量与小量、高量与低量、增量与减量。前文中权势的高位与低位本身隐含着经济的大(高)量与小(低)量。现代证劵交易所的电子显示屏幕上,价格上升、下跌分别用红色、绿色数字表示,这是中国的规约,与国际相反。这种一种物量,红色表示增量,而绿色表示减量。《现汉》各收录了具有两极性语义的三对词:红盘|飘红|收红圮绿盘|飘绿|收绿圯增量圮减量。
在“红利|分红|花红|红包儿”等词语里,“红”表示一种经济上的多量,也就是企业盈利了,但“财政赤字”表示亏空、少量。可见,经济范畴里,红色词内隐含着经济的“多量”与“少量”。
(六)时空范畴。
它还表现出时间和空间范畴,并且二者紧密相联。据《吕氏春秋》载:青赤黄白黄五色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五方和春、夏、秋、冬五季。又据《黄帝内经》载:五色分别对应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时。那么,五色与表示空间的五方、表示时间的五季和五时相融合,成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
时间范畴表现出时点、时段、时序以及时频。“青”与“白”往往成为对立的两个时点,如唐姚合《赠终南山傅山人》:“白马时何晚,青龙岁欲终。”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这里的“青|朱(赤)|白|玄(黑)”表面上表示四季的时段,当与阴阳文化结合时,就表现出两极性语义(任养·收敛)。人年轻时称为“青枝绿叶|朱颜绿发”,而年老称为“人老珠黄|白发苍苍”。 “青|绿|朱”与“黄|白”构成对立的两极性语义。
草木秋冬黄落,春日转绿。“回黄转绿|霜凋夏绿”谓时序变迁,亦喻世事变化。这里的两极性语义“绿”与“黄|霜(白)”则表示一种时序。袁鹰《井冈翠竹》:“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青”表示春夏季,“黄”表示秋冬季,“青|黄”则表示一种时频。
它还表示空间范畴。《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吴子·治兵》:“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人们习惯上把东西、南北作为对应的两极性语义,这是一种规约,也是一种浅层的语义。前文中的权势范畴中的高地位与低地势隐含着一种空间量。
(七)性别范畴。
它还表现出性别范畴。 “翠眉|翠黛”、“青丝”、“绛唇”、“红裙|红袖|翠袖”分别借女子眉毛、头发、口唇、衣物指代女子。“绿珠|小家碧玉|碧玉|白玉”借典故义隐含美女。“绿窗|翠楼|香翠”指女子的居室,“青楼|翠馆|翠红乡”指妓院,“翠辂|翠车”指皇后、贵妇的车,“碧油车”指女子的乘车。这些颜色词都隐含着女性义。
在权势的高地位里,高贵的住所、高贵的人物、高贵的职务等义位或义域中更多地隐含着男性义。如“紫衣|朱绂”借指高官显爵,“青袍”借指官位低,古时做官为男性,所以此处指向男性。还有“青阳|青楼|青殿”指帝王的居所,“青宫|青坊|青殿|青闱|青陛”指太子东宫。这些颜色词都隐含着男性义。再如:
青春犹未嫁,红粉旧来娼。(屈同仙《乌江女》)(青春圮红粉圯少男圮美女)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李白《寄淮南友人》)(红颜圮青岁圯美女圮少男)
旧时,谈婚论嫁用“红绿帖”。红帖是男家向女家求婚的求帖,绿帖是女家同意允婚的允帖。民俗婚嫁中约定俗成为两极性语义:红圮绿圯男圮女。还有:红颜知己圮蓝颜知己圯男圮女。这说明汉语颜色词在一定语境中,在性别上构成两极性语义。
总之,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存在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和时空以及性别范畴之中,由于隐喻的视域不同,有时同一内容隐含着多个语义范畴。
三、语用途径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语用途径表现在词内和词间。
(一)词内。
存在于词内的两极性语义可能是其词义、词素义,也可能是言语义,不一定是其义位及其变体,以“白|青”为例来说明之。
自商以后,人们认为罕见的白色禽兽出现是吉祥之兆,白色的植物是祥瑞之物,因而“白马|白狐|白燕|白凤|白莲”隐含着“吉祥|高贵”之义。 而《宋史·舆服志》“临民纯素”中“白色”(纯素)有凶丧的语义。上古平民服装多为白色,因而“白”具有卑微的语义。历时看,“白”具有两极性语义:吉祥圮凶丧|高贵圮卑微。
“青楼”(南朝梁刘藐《万山见采桑人》)指“妓院”,“青楼”(曹植《美女篇》)指“显贵人家的闺阁”,唐诗中并存。后义早在三国就已经出现,但到南朝就有前义。唐人崇尚古籍,又爱用典,这样“青”的褒贬完全相反的语义(高贵圮低贱)就层积在唐诗中。
(二)词间。
这种情况多用于成语中,貌似“色彩对举现象”,[8]而只有极少的才构成两极语义。如:白黑分明|说白道黑|知白守黑|颠倒黑白|黑白分明|混淆黑白|说黑道白|论黄数黑|说黄道黑|青红皂白|指皂为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翻黄倒皂:白圮黑|黄圮黑|白圮皂|赤圮黑|黄圮皂圯是圮非|好圮坏;半青半黄|青黄不接:青圮黄圮未成熟的圮成熟的;红白喜事:红圮白圯喜圮哀;朱紫难辨|恶紫夺朱|绿衣黄里:朱圮紫|绿圮黄圯高贵圮低贱。可见,这些是非、好坏、吉凶、贵贱等两极性语义统一在一个词间。
黄色在传统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高贵色,而“黄色新闻|黄色小说|黄色图像|扫黄办”中的“黄”表示低级的象征意义。那么,“黄”就具有两极性语义:高贵圮低俗。红色表示“革命”的象征意义,如“红心|红五月|红军|红区|红帽子|红领巾|红旗|又红又专”。 随之产生“黑|白”象征“反动”的意义,跟“红”相对,如“黑名单|黑牌|黑文|黑画|黑会|黑夫妻|黑干将|黑爪牙”和“白色恐怖|白军|白匪|白区”。 这些被《现汉》收录:【白色】象征反动。【黄色】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的。【红色】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它们构成两个对称的两极性语义:红色圮白色圯革命圮反动圯顺圮逆|红色圮黄色圯高尚圮庸俗圯贵圮贱。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颜色词的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是通过颜色词的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表现出来,呈现出来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多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具有两极性语义内容,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范畴、价值范畴、生命范畴、情感范畴、经济范畴和时空范畴以及性别范畴之中,并在颜色词的词内、词语和不同颜色词的语用途径中表现出来。它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是与汉民族的心理认知、文化认知和修辞认知密切相关。
[1]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3).
[3]陈辉.符号学视角中的颜色意义[J].自然辩证法,2004,(12).
[4]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5]苏宝荣.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C].商务印书馆,2008.
[6]艾兰,等.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C].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宗廷虎,等.修辞学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8]叶军.四字格固定结构中的色彩对举现象[J].汉字文化,2001,(1).
H03
A
1003-8477(2012)08-0141-03
潘峰(1966—),男,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8Y342、2010d103
责任编辑 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