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2012-04-12吴日明
吴日明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吴日明
(南通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十九世纪末,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大肆进行攻击。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派展开了激烈论战,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科学性,他们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先验臆想的一般理论还是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黑格尔的三段论还是立足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论证;理论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合乎人的本性还是符合客观现实。列宁在批驳民粹派谬论的同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列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十九世纪末,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与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民粹派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指责马克思没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领域不同于自然领域,没有规律可循,分析社会现象只能用主观方法;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黑格尔的三段论,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靠三段论得出的“历史必然性”;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俄国广泛传播是因为它向人们许诺了“美好的未来”。针对民粹派的这些指责,列宁写下了重要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逐一批驳了民粹派的谬论。这场论战主要是围绕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检验的根本标准三个方面展开的,其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因此,列宁在批驳米海洛夫斯基谬论的同时,也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一、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而不是先验臆造的一般理论
社会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对于什么是社会,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都进行了探索,由于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事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因此社会生活呈现出的主体性、随机性成为横跨在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翻版”,为人类认识社会的本质制造了重重迷雾。米海洛夫斯基认为,社会领域根本不同于自然领域,没有规律可循,因为历史是一大堆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这些偶然事件中有些是“合乎心愿的”,有些是“不合乎心愿的”。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采用十分特别的 “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找到实现合乎心愿的事物,消除不合乎心愿的事物的条件。”[1](p6)否认社会研究存在客观的逻辑起点,“‘社会学应从某种空想开始’,——主观方法的首创者之一米海洛夫斯基先生的这句话绝妙地说明了他们的方法的实质。”[1](p5)
列宁认为,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社会总是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否定具体的社会形态,只是抽象地谈论“一般社会”。在他们眼里,具体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完全是多余的。“在这种议论中,这些主观社会学家所依靠的是如下这类论据:社会的目的是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因此,正义要求有一种组织,凡不符合这种理想的组织的制度都是不正常的,应该取消的。”[1](p5)列宁指出这些社会学家构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完全错误的。“过去任何一门科学都从形而上学开始,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还不善于着手研究事实时,总是先验地臆造一些永远没有结果的一般理论。”[1](p11)“要知道,从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进步等问题开始,就等于从末尾开始。”[1](p11)列宁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社会学家的理论研究之所以会从先验臆造的理论开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只看到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只是关注人类思想的变动。“在这以前,社会学家不善于往下探究像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而直接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了下来;这样一来,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1](p7)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指出:“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又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2](p334)正因为如此,在民粹派眼里,社会历史完全是由政治法律形式和人们的思想组成,社会关系都是人们自觉建立的,因而完全是主观的,社会发展受偶然性的支配,没有规律可循。
列宁指出,马克思与旧社会学家的本质区别是把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并对它进行详细分析。马克思“抛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议论,而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作了科学的分析。”[1](p13)一旦开始探究思想背后的原因,进行社会生产关系研究,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便建立在完全客观的基础之上,做到这点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1](p6)马克思主义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既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条件,这就为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p425)“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并使人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1](p8)列宁认为把不同的国家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就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重复性和客观规律,社会发展也不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唯物主义关于思想进程取决于事物进程的结论,是唯一可与科学的心理学相容的。”[1](p8)“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1](p8)
二、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立足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论证而不是黑格尔的三段论
米海洛夫斯基除了否认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主要是得益于黑格尔的三段论。“事物的历史进程的实质根本不可捉摸,经济唯物主义学说也没有捉摸住,虽然这个学说看来依靠两个基石,一个是生产形式和交往形式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的发现,一个是辩证过程的无可争辩性。”[1](p30)“关于未来,社会内在规律纯粹是被辩证地提出来的。”[1](p35)米海洛夫斯基指责马克思关于土地和资本公有的 “理想”,“就其必然和毫无疑义来说,纯粹是维系在黑格尔三项式链条的最末一环上的。”[1](p35)“唯物主义者把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黑格尔的三段式上。”[1](p30)攻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使剥夺者被剥夺的论断,是完全通过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三段论推导出来的,带有纯粹辩证的性质。
面对米海洛夫斯基的指责,列宁指出这些谬论并不新鲜,不过是重复当年杜林攻击马克思学说的陈词滥调。杜林曾经指责马克思的书 “由于缺乏较好的和较明白的方法,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不得不在这里执行助产婆的职务,因它之助,未来便从过去的怀中产生出来。”[1](p35)杜林当时就认为马克思如果不依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方法,就无法证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证明土地公有制和劳动所创造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性。列宁在文中不厌其烦地引述恩格斯对杜林批判的内容。恩格斯指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协作形式日益发展,资本日益集中,而工人阶级的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本成了和它一起并在它羽翼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p39)列宁认为,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逻辑论证,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的学说与黑格尔的三段论有相似之处,但是完全不能得出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三段论推导出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论。“马克思从未打算用黑格尔的三段式来‘证明’任何事物,马克思只是研究和探讨现实过程,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假使说,有时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符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这个黑格尔公式,那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在自然界中根本不是罕见的现象。”[1](p31)“唯物主义者的任务是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现实的历史过程;而坚持辩证法,选择例子证明三段式的正确,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以长成的那个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罢了。”[1](p31)与米海洛夫斯基指责相反,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完全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在黑格尔看来,按照三段式的辩证规律,观念的发展决定现实的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1](p32)
列宁指出,马克思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逻辑地得出结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过程的阐述,透彻而详尽。“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4](p290)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分析商品这个最基本的经济细胞入手,揭示商品内部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进而又分析出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之间的对立转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就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进而通过对资本内部矛盾的分析,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出剩余价值的秘密在于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双向循环运动,必然导致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更加集中,这一对抗性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得到解决,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以解决。“《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就在于此,而这个思想,正像我们听说的那样,是以罕见的逻辑力量严格地坚持了的。 ”[1](p5)“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5](p187)充分说明马克思对社会的研究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
三、理论检验的唯一标准——是符合客观现实而不是合乎人的本性
当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俄国日益广泛地传播,米海洛夫斯基从人的本性对此加以解释。“至于经济唯物主义在所谓横的方面获得成就,即它以未经批判地检验过的形式广为传播,那么,这种成就并不是侧重于科学方面,而是侧重于未来的远景所确定的日常生活实践方面。”[1](p50)“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能广为传播,是因为这个学说答应给工人们一个美好的未来。”[1](p51)在米海洛夫斯基看来,合乎人的本性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1](p5)列宁认为民粹派感兴趣的只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满足的社会。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描绘的美好未来阐明了满足人的本性各种需要的社会条件,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广泛传播。
列宁指出,为满足人的本性而构建理想社会制度是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旧社会学家的共同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认为只要指明群众在现代制度下受压迫的事实,只要指明使每个人都可获得自己生产成果的那种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指明这个理想制度适合‘人的本性’、适合理性道德生活概念等等就足够了。”[1](p24)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不是因为马克思构建了适合人的本性的未来社会。“谁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其实从未描绘过任何未来的远景,它仅限于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如此而已。”[1](p51)“对未来只是提出一些最一般的暗示,它考察的只是未来的制度所由以长成的那些现有的因素。”[1](p51)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在于理论符合俄国的客观现实,适应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1](p31)
列宁以具体的俄国社会结构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学说广泛传播的原因。俄国自1861年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机器化生产迅速在俄国的城乡发展起来。宗法式的半农奴式的农民,背井离乡,流浪到俄国各地去寻找工作,大批农民被卷入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漩涡之中,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工厂。列宁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志“就是少数人垄断生产资料、多数人失去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6](p185)列宁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考察俄国农村社会状况,他按照殷实程度分析富裕户、中等农民和贫苦农民的收支情况,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小生产者正在完全分化,上等户在变为资产阶级,下等户在变为无产阶级。”[6](p190)表明俄国的村社正在瓦解,村社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厚土壤,农民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自封为“人民之友”的自由主义民粹派回避这样的社会现实,对农民的收入采取计算总平均数和按法律地位分类的办法否认农民的阶级分化。列宁指出:“他们像鸵鸟一样把脑袋藏起来,不愿正视现实,不愿看见他们眼前发生的正是农民失去的土地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6](p221)在城市,列宁同样通过详实的经济数据,分析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认为“家庭手工制大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形式,这里已具备资本主义工业形式的一切标志:商品经济已达到高度的发展,生产资料集中在个人手中,工人大众遭到剥夺,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只好把劳动用在别人的生产资料上,他们不是为自己做工,而是为资本家做工。”[6](p177)表明俄国家庭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资本主义是由家庭手工业演化而来,“资本主义不是和‘人民制度’相矛盾的东西,而是‘人民制度’直接而又直接的继续和发展。”[6](p182)而民粹派从一般的庸俗观念出发,认为“资本家就是经营大机器企业的有钱的和有教养的企业主”;[6](p176)“工人没有土地就是资本主义;工人占有土地就不是资本主义。”[6](p177)否认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联系,把两者对立起来。列宁认为正是由于俄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造成农民的阶级分化,家庭手工业向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完全符合俄国的社会现实状况,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它许诺了美好的未来。“现在大概只有瞎子才看不见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革命方面,看不见资本主义在怎样造成一种和旧剥削制度毫无联系而又有可能和旧剥削制度作斗争的新的社会力量。”[6](p211)“不容置辩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在什么地方和什么程度上发展起来,工人运动也就在什么地方和什么程度上展开和发展起来。”[6](p155)列宁以详实的经济数据和不容置辩的事实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把理论建构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上,而非建构在主观臆造的一般理论之上,确保了理论逻辑起点的客观性;在研究方法上,它始终立足于社会经济关系,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结论;在理论检验标准上,它以客观现实作为理论检验的唯一标准,只有符合客观现实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A82
A
1003-8477(2012)08-0013-03
吴日明(1972—),男,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张晓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