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模式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2-04-12赵维刚侯哲哲任书霞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校企

赵维刚, 侯哲哲, 任书霞

(1.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人才是未来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研究生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实验室,而应拓展到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环节进行现场锻炼,因此校企联合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向[1]。

一、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

(一)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今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2]。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明确了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在实践环境中明了各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既提高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了 “闭门造车”,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的活学活用,帮助他们夯实了基础,提高了专业水平。

(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产企联合培养创造了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丰厚土壤,生产活动中遇到的提高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诸多问题,这些都可成为科研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生通过具体的课题任务锻炼,不仅促进研究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系统掌握业界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帮助他们适应产业环境,培养踏实肯干作风,具备较强的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3]。

(三) 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便利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和创新,而要创新,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的规模已超过100万人,是一支庞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企业创新的一支生力军。校企联合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可以满足当今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革新的日益迫切的需求。

(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下,研究生的课题方向来源于企业,比较基础的研究工作可以在学校进行,待基础性的科研成果形成,就可以迅速向企业的开发设计部门转移,付诸实践。这样开发成本既低,而且解决的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其成果必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五)帮助学校调整科研方向

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避免自身的科研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一)实行“双导师”制

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而导师传帮带的作用不容小视,因此聘请企业中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科研人员和专家兼任研究生导师是校产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础。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构成“双师型”导师制,他们互补型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成才过程中能够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不但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实践舞台广阔。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型结构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能够在科技和实践前沿得到锻炼,弥补纸上谈兵的缺陷;同时企业在此过程中理论知识得到提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和高校形成共赢。

(二)以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

在注重升学率和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的形势下,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形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致使目前高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弱化。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型结构研究所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在研的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铁道部重点项目以及与企业联合攻关的横向课题等为对象,让研究生全面参与研究过程。研究所立项的科研项目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及就业等方面均衡考虑,选择适宜的参研项目,全面参与申报、立项、研究、结题及沟通协调等项目研究各阶段,全面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在“双师型”导师的帮助下,研究生深化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研究途径与方法,学习科研成果的归纳、总结、提取,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具体从操作上讲,从制订研究生、博士生个人培养方案开始就与实际科研项目需要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制订学习方案,借助企业的需要、设备、场地和劳动资源,培养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发能力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具备强大社会竞争力,保证毕业后顺利就业。

(三)实行委托定向研究生

委托培养,意思是高等学校受用人单位委托,为其培养人才。由委托单位提供经费,高等学校负责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企业单位可以选拔一批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并具有强烈学习深造愿望的人员,到学校继续学习。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学习目的明确,主观学习意识强,能动性好,同时能够把企业的难题、最新课题融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研究生来到学校,既打破了学校沉闷的学习气氛,给学校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他们的成才也解决了企业人才匮乏、留之不易的难题。

三、校企联合教育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促进导师双向交流

研究生教育的好坏取决于研究生教育的导师队伍,这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导师。针对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偏离实际、注重理论的现象,应建设由高校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导师”制队伍。企业需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参与,比如生产工艺的制定、生产设备的改进、管理方法的提高等等;同时高校教师也需要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确定一批科研基础较好的高校和企业为校产企人才特区试验点[4]。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校人才特区试验点开展科学研究,并支持企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任兼职教授,参与教学和培养人才。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人才特区试验点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人才互动和技术转移。这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层面出台配套的管理政策,鼓励双方人员的互动交流。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学术氛围

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学术也就随即停滞乃至死亡。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造就杰出学术带头人,使学术队伍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可以使学术生生不息。高校不断创新研究,及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变成企业生产力,这样使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使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使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利益最大化。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以往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由学校自主决定,现在由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产生[5],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建立在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下,由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评的综合评价模式。通过建立这种综合和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素质[6]。同时,也可增设“企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等,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四)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

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由企业选派一些实践能力强、对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技术人员,学校选拔一些理论基础好的学生联合共同培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企业提供相应的设备、劳力和能源,院校相对提供良好的教学师资力量、实验室等,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从而确保研究生的健康良好发展。

逐步探索“3+1+2”模式共同培养研究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3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实习(由于学生1年的企业实习,使企业对学生的了解深入,企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所选同学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便于实施更加针对性的培养);在两年的研究生阶段,企业导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从而实现人才的企业订单式培养。

成立校企合作监督协会,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校企合作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四、结语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有效实施使高校联系了产业,产业获得了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将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才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校企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五反思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