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12朱伟娟
朱伟娟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101)
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朱伟娟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1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语言学家是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他的二语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说构成,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核心部分。我们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听、说、读的教学实践,找出促进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输入假说;对外汉语教学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一)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背景。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以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成年人学习第二外语的文章,经过后人的总结,形成了语言学界著名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是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性的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于80年代初发表了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两部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并与特雷尔(T.Terrell)合作于1982年出版了《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3]一书。
(二)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假说的基本内容。
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结合上面介绍的三部著作中的理论,系统阐述了他对于二语习得的认识。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假说并非一种单一性的理论,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它包含五种相互关联的假说: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核心是输入假说。
1.“习得—学习”差异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性质以“学习”和“习得”为概念区分,根据“习得—学习差异”假说,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这一过程是指大多数成人在非第二语言母语的环境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第二语言,是在有教师指导,有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的条件下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认为,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而言,习得的效果远远优于学习的效果。
2.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察假说与“习得—学习差异”假说密切相关,简要地说,通过学习形成第二语言能力的学习者,当他们输出第二语言时,所学得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会在头脑中行成一个监察机制,以检测输出的语言是否遵照和符合语言规则。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直接引导学习者自然输出第二语言,并且语言输出远较于语言学习者流利和快速,因为此时学习者不受监察机制的干扰,语言输出的时间不会滞后,语言输出的流利程度也不受监察机制的影响,从而使语言输出更为流畅。
3.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这一假说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性认识,他认为,单纯增加语言输入量是不够的,二语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语言材料,只有这样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内在加工和接受机制才能真正运转。因此,克拉申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最基本的方法是增加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它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4.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认为,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不意味着语言学习者就能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学习者许多内在的情感因素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才有可能使大脑“吸收”(intake)第二语言。[4](p38)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的过程中,情感过滤机制是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障碍。
5.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自然顺序是指人学习一门外语时,掌握这门外语中若干规则,即哪些规则先学会,哪些后学会是遵从一个稳定顺序的。这种稳定性,根据克拉申的理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习得系统,负责加工习得的语言,而这个习得系统是不受语法影响的,无论外语学习者是在目标外语的环境中自然习得这门语言,还是在教室里学习这门语言,这个顺序都是统一的。
二、语言输入假说
“语言输入假说”是克拉申(1981、1982、1985)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的理论假说。他认为“输入假说”是外语学习的中心,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且是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5]“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学习水平,“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学习水平的语言材料。克拉申认为,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学习者能理解输入的语言,而他又具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就自动实现了这种输入。可以说,输入假说是克拉申假说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其假说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大力提倡先学习句子结构(即句型),然后再将这些学得的句型用于交际中反复操练。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熟悉第二语言,才有可能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流畅地输出外语的能力。[6]也就是说,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作为单一的符号系统来研究,认为语言是一种单纯的形式体系,在这种语言观支配下的语言教学,也只重视语言符号系统的训练,认为通过规范的句子形式的操练,就可以掌握语言规则获得语言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包括汉语教学在内的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教学内容和怎样教两方面。而对于学习者怎样学不重视,形成一种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而克拉申则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启示我们,掌握一种语言,是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有机结合的结果,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和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语言习得,即基本上完全掌握和运用第二语言,形成近似于第二语言母语水平的能力。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语言输入。按照输入假说,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教会。但是,按照输入假说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和流畅的输出是随着时间自然形成的,无法通过课堂教学直接教会。那么,也就否认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积极性。
在克拉申看来,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质:1.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理解所输入的语言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完全无效的。2.趣味性和互相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形式和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前后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那么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程序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不足为取。4.足够的高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输入量(i+1)。要真正习得或者掌握一个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趣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也就是说,语言输入的基础数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认为,克拉申的认为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的前提是“大量的语言输入”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大力推行的,任何一门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大量基础词汇的储备是进一步提升语言流利度与理解力的关键与基础,因为这种输入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可以‘消化’的输入,当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量时,习得语言的语法规则会自动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从而实现正确地语言输出,即学习者能够使用这门语言进行正确而顺利的表达。
三、语言输入假说给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克拉申五大假说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输人假说提出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7](p77-78)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应用广泛,下面我们将按照语言习得的几个基础部分:听、说、读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鉴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特殊性(笔画教学、汉字习得等不适宜采用大量输入),本文暂不对这部分进行论述。
(一)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理论指导下的听力教学。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改进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方面地选择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听力材料,提高学习者语言的输入量,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从而取得汉语听力上的进步。
1.汉语听力教学要选取合理有效的听力材料以提高语言的输入量。依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汉语学习的听力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学习者学习的难易适中的材料,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单词、句型、语法最好是学习者已经学习过的,教师要用利于学习者学习的语言进行授课,这样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学习者迅速进入听力环境,以提升储备信息i的数量。构建大脑的语言体系。第二,语速不能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学习者的词汇、语法等语言信息的顺利输入并理解。
2.汉语听力教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语言的可感性,以提高语言输入量。正如著名语言学家Stempleski和TomMin所说的,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比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笔者在听力教学中对“对牛弹琴”、“走马观花”等成语的讲解,就让学生先听一段成语故事或看一段成语视频,学生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增加了“i”储备量,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还尝试让每个学生做一份power point,介绍自己国家的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在课上进行讲解,学习者在此类教学活动中能大大提高“i+1”的学习成效。
3.要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听各种形式的听力材料,例如发音纯正的汉语电视节目,词汇合理的日常交谈等。笔者在教学中就尝试过让学生听中文歌曲《北京欢迎你》、《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并要求他们把听到的歌词用比较纯正的汉语说出来。学生们很感兴趣,大家听得特别专心,结果一般都能比较准确地听出歌词并复述出来,这样就把他们听到的和他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较快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听力的能力的提高更多地来源于各种形式的交际性、综合性的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可理解性输入,扩充“i”的储备量。
(二)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理论指导下的阅读及会话教学。
“读”和“说”是语言习得中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阅读和会话能力的培养,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对词语和句子意义的浅层理解,更与语言的语境、语用等各方面密切相关,“读得懂,说得出”是阅读和会话环节的关键目标。因此,阅读和会话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
1.选择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阅读材料提高语言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输入理论”,理想有效的对外汉语阅读、会话教学应能使学习者得到较多的使用目的语的机会,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做到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向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阅读、会话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
要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得到较多的接触、使用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应该在营造语言输入氛围和提高语言输入“量”上下功夫。
(1)营造生动新颖的语言输入氛围。多数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主渠道。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学生操练的对外汉语教学忽视了让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并且,课堂教学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i”十分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学习。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如果提供给学习者足够量的可理解输入,学习者就能够自觉地获得语言能力。因此,把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转化成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方式,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探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合作交流式等多种教学方式,[8](p123-126)运用演示法、图示法、尝试法、观察操作法等多样教学方法,以达到师生共同适应、协作、发展的交流过程,变高耗低效为事半功倍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这个优势,师生共同讨论设计中国与他们自己的国家在某些方面诸如婚俗、饮食、服饰等的比较话题,学生们通过两国或多国之间的多维度、多视角文化比较,着重培养了学习者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挖掘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推动“i+1”的质的飞跃,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
(2)提高阅读和会话输入数量“i”达到“i+1”习得质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在语言输入内化为语言习得时,学习者才能真正学会外语,自如运用外语,达到阅读顺畅,会话流畅的效果。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应给予重视。如果要达到有效的语言输入效果,语言输入量就不能过少或难度过低,除了课堂学习的字词、句型及课文外,还要增加大量的听、读、会话的内容,这样才可强化“i”,最后达到运用该门外语的目的。教学内容除所用教材上材料之外,还要的补充一些新的具有时代性学生关注的内容,比如:智慧型手机、网恋、动漫等,既不能使学习者感到学习材料的索然无味,又不能使学习者感到高不可攀,力争让学习者在阅读、会话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并鼓励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课外阅读与练习,课间及教学活动、游戏和旅游中的大量活泼的灵活的对话练习也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2.充分调动第二语言学习者积极性提高“i+1”习得成效。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应尽量为学习者提供阅读、思考、交流的时机,让学习者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学习者才能亲身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说,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很重要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一个新的语言系统,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学习者会在思维情感上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重视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语言的输入,也要创设和谐的利于情感交流的“语言输入输出”环境,否则,不仅“i+1”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甚至“i”的学习的基础都容易受到情感影响而流失。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中心,尽可能多地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形象生动性,使学习者树立学习信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虽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的指导思想,但它带来了语言教学的变革和语言理论的更迭,完全颠覆了否定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刺激反映论。它肯定了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主观力量,以及语言学习者大脑中的潜在情感因素和监察机制,大大激发了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并且也对语言教学者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是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双重进步。
任何语言的习得都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或学习者来说,更是一项艰巨又繁杂的系统工程。了解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对外语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帮助的。该假说特别强调语言输入可理解性,教师应在课堂上重视选择教学材料的可理解性,注重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并调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学习者“i+1”的输入。
具体来说,汉语听力教学应合理选择听力教材与材料,即听力材料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难度水平应该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实际水平;除此以外,汉语听力教学可采用多媒体教室以提高语言输入量,要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听各种形式的对外汉语,多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汉语语言风格,增加语言输入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汉语阅读和会话教学则应该注意选择足量的可理解性的阅读材料提高语言输入。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方面:营造生动新颖的语言输入氛围,充分调动第二语言学习者积极性提高“i+1”习得成效。
另外,对于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笔者有一些基于教学实践而来的反馈与思考。虽然语言输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但若要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和形成第二语言的能力,不仅需要可理解性、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足量的语言输入,更加需要足量的、规律性的语言输出。语言输出也是检测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语言学习者通过在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输出检测内化的语言知识,并在言语交际中对语言形式进行修正和协商。如果教师对其进行纠错,那么就会引发语言学习者重新认识到自己的部分问题,并促使学习者获得新的语言认知;或者通过教师的肯定性的反馈,巩固内化的语言知识。这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言语交际中必要、足量、可理解的言语输出,会从正反两个反面促进和巩固已有的语言输入。所以,笔者认为,第二语言教学最好是双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对外汉语教学亦是如此。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都至关重要,这对我们的汉语教师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和考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才会有更大的长足发展。
[1]Stephen D.Kras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1.
[2]Stephen D.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3]Stephen D.Krashen;Terrell,T.D.The Natural Approach.New York:Pergamon.1983.
[4]胡文仲.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J].外国语,1984,(1).
[5]Stephen D.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New York:Longman.1985.
[6]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M].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7]高红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教学中的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8]吴叔良.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习得整合观一由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说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4).
H19
A
1003-8477(2012)06-0139-04
朱伟娟(1962─),女,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 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