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结构
2012-04-12齐冰钟海
齐 冰 钟 海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系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20世纪中叶以来,系统观成为现代科学主导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系统观都已经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系统观作为人们对系统中各种关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社会之网的网上纽结”[1]209,同时也是对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概括和反映。系统哲学认为,万物都是系统,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系统性和要素性的统一。任何要素都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系统。系统首先取决于要素,有什么样的要素,就有什么样的系统。相对于要素,系统更取决于结构。因为“结构是系统内诸要素关系的总和,是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2]52。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决定系统的三个因素。其中,结构起关键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是功能的基础,要素和功能都是通过结构重新组合变换的。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要素,有层次的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其内部结构,从而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结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现实中发挥其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各要素的关系
一直以来,“价值”领域中,也存在层次高低不同的价值和价值观。德国学者舍勒曾提出,各类价值之间可以根据其高低而确定等级。他认为,价值具有实质内容和客观性,对价值可以从各种观点进行划分,各类价值之间可以根据其高低而确定其等级。舍勒从基本的价值性质出发,把价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感觉价值、生命力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人做出选择的时候,重要的在于把握更高价值的东西。一种其量较小,其等级却较高的价值行为,比一种其量较大,其等级却低的价值的行为,伦理价值更大[3]1942。舍勒的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提出的,认为价值领域是绝对客观,并以自身为根据。诚然,这种观点实则是为“宗教价值”而确立的。“宗教价值”在西方的价值哲学中,起着绝对的主宰。西方社会把“宗教价值”看作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把最高价值放在“彼岸世界”,而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统摄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之上,也是一个有内核、层次和边沿的价值系统。”[4]14-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要素之间既层次分明,又相互依存。
(一)社会学价值体系的分层
社会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社会关系出发的。按照社会关系的不同,通常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分为七个层次,即(1)道德观(2)自然观(3)群体观(4)社会观(5)政治观(6)民族观(7)国际观。国际观是最薄弱的一层,国际观的迷失会触发民族观的迷失,民族观的迷失会触发政治观的迷失,以此类推,最后导致道德观的迷失。如果政治观是拐点,一旦政治观崩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则会风雨飘摇[5]52-75。这种方法用来分析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十分形象生动。但是,群体观和社会观,我国都可以用“社会主义”的范畴来表述。“国际观”被看作是最薄弱的。而“国际观”的迷失,并不是第一张倒塌的多米诺骨牌。“社会观”、“政治观”、“民族观”和“国际观”的迷失,都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的混乱。
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要素也可以看作是四个层面的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在规定了群体观、社会观和政治观,可以概括为社会观;“国际观”并不等于世界观,但是“国际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又是世界观。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为根本,而且关系重大。意识形态的崩溃必然会给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动荡,一旦世界观出现问题,意识形态发生崩溃,造成社会观的迷失,最终导致道德观的丧失。
(二)伦理学的道德结构
伦理学界把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不同于在通常的“道德层次论”中,“底线伦理”只是一个相对于“价值理想”的低层次概念,在此它成为一个完整道德结构中的独立要素。“共同信念”则指公民在“基本价值”上的一致,是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秩序的认可,是对重大道德问题的共识。而“终极关怀”一般指“对于伦理的最终论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各种宗教信仰以至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其中,得到普遍承认的“底线伦理”处于基础地位,经过民主商谈而达成的“共同信念”处于中心地位,源远流长、开放常新的各种“终极关怀”则处于反思地位。正是它们之间的积极互动形成了当代社会的合理道德结构。为确立这三种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社会成员在普遍地遵守底线伦理的基础上,应该努力在社会的共同信念上形成尽可能广泛的一致,并同时积极地促使各自“终极关怀”之间的相互激荡,以实现“终极关怀”对“底线伦理”的深层支撑和对“共同信念”的超越反思[6]20-22。
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包含终极关怀、共同信念和底线道德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可以看作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并不是只有彼岸世界才能给予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与宗教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信念”,是我们对于民族、国家命运的一致选择,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可以看作是“底线伦理”。爱国主义和荣辱观的内容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三)系统论的分析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就社会这个大系统而言,某一个国家、单位、部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子系统。任何事物都自成系统,与周围环境和条件可以构成更大的系统。在思维领域,社会意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子系统。与非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意识共同构成社会意识的系统。
现实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封闭的系统只存在于抽象的理论中。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302对于系统而言,系统自身就是内因,而环境就是外因,系统向环境开放,才有了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承认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的前提,就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因为封闭的系统,是不会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内因和外因之间也就没有相互作用了。“现实世界的系统,总是存在不同程度开放性的系统,因而总是发生着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总是存在着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系统总是处于发展演化之中的。……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交换,潜在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性,转化为现实的东西。”[8]2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如果把社会看作一个大的系统,那么作为子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合作,才能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系统,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的特点。“系统一旦集合成整体,其特性便不能为部分的特性之和。”[1]2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各个要素之间即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结构上看,整体依赖于部分存在,而从功能上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所以系统具有整体性,在于要素之间存在关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各个要素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同时,系统内部具有层次性,有高低层次之分,这样才使得结构合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要素隶属于整体,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才显示出自己的意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整体的主要环节,对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在哲学中,关节点就是指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个点,它存在于事物的一切过程之中,是质量互变的契机或枢纽,也是掌握事物的度的关键。恩格斯说:“每种气体都有其临界点,在这一点上压力和冷却能使气体变成液体。一句话,物理学的所谓常数,大多不外是这样一些关节点的标志,在这些关节点上,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相应物体的状态的质的变化,所以在这些关节点上,量转化为质。”[9]314在一个系统中,关节点的作用在于区别不同质的事物,又把它们相互联结起来。“在事物由质到量的发展和转化过程中,关节点就是一种连结由量变到质变的契机。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把握契机,即掌握好事物发展或转化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环节,对顺利实现事物的质变、飞跃,推动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11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为我们确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对现阶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实现最高理想的现实途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需要我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我们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来凝聚人心,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把力量统一到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这个思想基础必须是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共同理想。“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11]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侵略者,取得国家解放,民族独立都是由于我们拥有的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2]190这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源于我们共同的理想。没有共同理想,崇高的社会理想,良好的道德规范,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都无从谈起。要在全社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把两个群体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一是党政领导干部,二是青少年。邓小平说:“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12]144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13]656,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理想,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清醒地认识人生的价值。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我们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才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才有共同的利益,才能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地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当然,仅仅靠理想信念,我们的事业也是无法成功的,我们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理想。毛泽东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14]162“辛勤的劳动”需要共同的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才能正确地看待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爱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曾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仍然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增长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应当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联结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同时实现了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构建起了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节点。
“系统不是静态的死结构,它必然随着时间流动而演化,大至星系,小至亚原子,都有一个产生和消灭的过程,都经历着实在的历史。所以,系统的思想是过程的思想,它的形式不是僵死的结构,而是基本过程的既易变又稳定的显现。”[1]203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系统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诸要素也可能发生革新和进化,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然成为稳定的要素,而作为精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将成为生长性要素。同时,可能会有新的要素被纳入其中,这才真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版):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潘维.论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M]//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 陈泽环.道德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1]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N].人民日报,2007-06-28.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