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2012-04-10许建军毕业东张学健李冬梅

河北中医 2012年11期
关键词:眼针体针脑缺血

许建军 毕业东 张学健 李冬梅 景 薇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内3科,天津 300480)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许建军 毕业东 张学健 李冬梅 景 薇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内3科,天津 300480)

眼针疗法,中风;综述文献

中风目前为人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中风引起的肢体瘫痪、失语、面瘫及痴呆等,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重返社会。针灸疗法对中风的治疗有肯定疗效,作为微针疗法之一的眼针临床应用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收效显著等特点。眼针疗法近几年来在治疗中风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及应用。现将近几年来在眼针治疗中风的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综述如下。

1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的机制研究

1.1 增加脑血流 闫也等[1]利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观察30例眼针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按标准纳入病例30例,随机编号、记录观察项目,采用自身对照,先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并记录结果,既可施针,出针后即刻再行SPECT检查并记录结果,做针刺前后对比。结果:患者针刺前后病灶处局部的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之一是增加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改善脑功能。

1.2 抑制细胞凋亡 王鹏琴等[2]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9只)与眼针组(10只),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为施加因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Caspase-8、Caspase-3 mRNA 表达。结果: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眼针下调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区脑组织Caspase-8、Caspase-3 mRNA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眼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1.3 降低纤维蛋白原 王鹏琴等[3]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加基础治疗组60例和基础治疗对照组60例,眼针组主穴取上焦区、下焦区。肝阳暴亢型和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加胃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进针后可施捻转手法使患者感到酸、麻、胀、重表示得气,手法宜轻,起针时立即按压以防出血。基础药物治疗同对照组。每日 1次,治疗14 d。对照组选用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舒血宁20 mL,每日 1次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胞二磷胆碱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14 d。应用凝固法定量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血浆 FIB水平,眼针组由(3.89 ±1.02)g/L 降至(2.53 ± 0.81)g/L,对照组由(3.91±1.04)g/L 降至(3.17 ±0.94)g/L,治疗后2组血浆FIB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FIB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1.4 改善脑缺血再灌注 黄晓洁等[4]制作急性脑缺血家兔模型,通过测定血浆及脑组织中血栓素(TXB2)、6-酮 -前列腺素 F1α(6-keto-PGF1α)、TXB2/6 -keto-PGF1α、血栓素A2及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观察家兔急性脑缺血时及眼针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眼针治疗组根据观眼取穴、循经取穴、病位取穴原则,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并与体针组、单纯西药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眼针使缺血后血中增高的TXB2的含量明显下降,降到正常水平;可使TXB2/6-keto-PGF1α的比值明显降低,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治疗后 LPO明显降低(P<0.01)。说明眼针疗法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改善脑局部的血液循环。

1.5 抑制炎症反应 任平等[5]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ACO)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并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30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30只)、眼针治疗组(30只)。各组按脑缺血再灌注后3、24、72 h 3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眼针治疗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脑缺血模型组。表明眼针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浓度,进而减少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刺激,抑制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凝血的发生。

2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2.1 单独运用眼针 王树华等[6]将脑血栓形成后遗症70例随机分为眼针组40例,对照组30例。眼针组取穴:双眼肾区、肝区、上焦区。对照组静脉滴注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均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果:眼针组痊愈 25例(62.5%)好转 15例(37.5%)。对照组痊愈8 例(26.7%),好转19 例(63.3),无效 3 例(10.0%)。2组痊愈率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旭等[7]采用眼针治疗中风40例。取穴:双眼上、下焦区穴。用5分针直刺或沿皮刺,不施手法,留针 20~30 min。每日1次,5次1个疗程。结果:治愈17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92.5%。夏绍高[8]运用眼针治疗中风100例,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常规取双眼上、下焦区,用32号5分不锈钢毫针,右手持针在眼眶缘周穴压2 min许沿皮刺,不施手法,留针5~10 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承山、解溪等穴位为主,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任小英等[9]运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30例。将5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眼针治疗组30例,药物治疗组28例,治疗30 d后观察2组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比较。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0.00%、93.20%,对照组基本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8.51%、82.20%,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眼针结合中药 黄晓洁等[10]将84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治疗组(治疗组)、体针对照组(观察组)与西药对照组(对照组)3组。治疗组274例根据观眼取穴、循经取穴、病位取穴原则,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等穴位,同时配合自拟方剂沙芪煎剂治疗;观察组280例单纯应用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86例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结果:眼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在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方面疗效确切。侯本赤等[11]采用眼针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卒中。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眼针疗法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每日行眼针疗法1次,早晚服中药2次。对照组单纯使用眼针疗法每日1次。以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评估偏瘫,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偏瘫上、下肢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活动能力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2.3 眼针、体针并用 崔娜等[12]运用眼针体针并用治疗卒中36例。眼针取穴:双侧上焦穴、下焦穴。体针取穴: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4.4%。杨开生等[13]采用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36例。取穴:眼针取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耳针取脑干、肝、脾。体针取后溪、合谷、劳宫、外关透内关、解溪、申脉、照海、丰隆。操作方法:眼针以眶内进针法留针10 min,耳针以健侧为主,体针以患侧为主,留针 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6.6%。

2.4 眼针配合运动针法 樊莉等[14]采用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36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偏瘫上下肢功能达到Ⅳ期及以上者均明显增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Barthel指数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5 眼针配合康复 屈玉明[15]采用眼针配合康复护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与单纯康复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30例单独采用康复治疗,在医师指导下,对患者全身关节进行康复运动和训练。每个关节至少活动4~6次,每日至少活动2组或 3组,每次20 min。眼针组30例采用康复加用眼针治疗。眼针取穴以《中华眼针》为标准。患者取端坐位,目视前方或仰卧位,取“上焦区穴”与“下焦区穴”。分别在每个穴区直刺 0.6~0.7寸,不行针,以有胀、酸、麻、热、凉针感为佳。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间隔3 d行下1个疗程治疗。本研究观察不少于3个疗程,最多5个疗程。同时,给予全面的康复护理指导,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及康复指导等的整体护理,从而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生活安全,减少并发症。结果:眼针组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8例,无效1例;对照组基本治愈1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4例,无效3例。眼针配合康复治疗卒中效果优于单一方法(P <0.05)。刘岩[16]采用眼针配合康复治疗中风66例。治疗组66例采用眼针、康复治疗。主穴:肝区、肾区、心区、脾区、上焦区、下焦区。操作方法:上、下焦区眶内直刺法、余区眶外横刺法,留针10 min,均日2次。配合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心理康复训练。对照组62例进行单纯西医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3.9%,对照组总有效率8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庞蕾蕾[17]用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34例。对照组3例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程序,重点是运动功能的恢复。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活动,每个关节至少活动5~6次,每日至少活动2次,每次20 min。同时根据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选择床上医疗体操、中期医疗体操及偏瘫3期医疗体操,每日1次,每周5次。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每日由治疗师一对一治疗,训练40~60 min,其余时间由护士及家属协助患者完成。治疗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取穴:在距离眼眶2 mm以内的“上焦区穴”与“下焦区穴”。取 1寸消毒毫针,以稳、准、快的方法分别在每个区穴直刺 0.6 ~0.7 寸,以胀、酸、麻、热、凉为宜。每隔10 min轻捻针1次,留针30 min,不提插,缓起针后,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每日1次,8 d为1个疗程,间隔2 d行下疗程治疗,总治疗过程不少于4个疗程。结果:2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6 眼针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 樊莉等[18]采用眼针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偏瘫34例。对照组31例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1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和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先行醒脑开窍针刺法,再行眼针。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双侧内关,直刺 0.5 ~1.0 寸,提插捻转,泻法1 min;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 寸,雀啄刺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患侧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深1~1.5寸,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均取患侧,不留针。眼针取患肢侧上焦区、下焦区,每隔5 min均匀上下刮擦针柄运针 1次,每次 1 min,留针20 min。期间令患 者做主动 (或被动)患肢活动。每日针1次,每周针6次,4周为 1个疗程,共针24次。结果:治疗组偏瘫患肢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比较,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眼针疗法是著名中医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创立30年以来以治疗中风应用广泛,疗效肯定。近几年来,关于眼针治疗中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不断地深入。临床观察,眼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疗效甚佳,且疗程短、疗效迅速,可以收到显著患肢主动抬高的即刻效应,有的还能以下床行走的即刻效应,这是体针无法比拟的疗效。眼针简便、安全、无痛苦,患者还可以带针进行肢体主动运动锻炼。而体针则不能带针进行段炼,临床上我们发现眼针留针对患肢运动锻炼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比不带针锻炼要迅速得多。而眼针配合体针、中药、康复、运动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等疗法则疗效更佳。关于实验研究方面,眼针治疗中风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纤维蛋白原、增加局部脑血流及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等方面有关。眼针治疗中风后,可使脑局部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增生明显,改善了脑局部的血液循环,为临床眼针治疗中风提供了理论基础。

[1]闫也,赵用,李亚明,等.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 SPECT—rCBF的临床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3):212-214.

[2]王鹏琴,白丽,蔡虹,等.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半暗区Caspase-8、Caspase-3 mRNA 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51-54.

[3]王鹏琴,王健,周鸿飞.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5 -7.

[4]黄晓洁,谢宁,熊禄,等.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3):1146-1150.

[5]任平,马贤德,关洪全.眼针疗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0,16(7):96 -97.

[6]王树华,王淑燕.眼针治疗脑血栓后遗症70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2009,1(4):100.

[7]刘旭,张明波.眼针治疗中风4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68-69.

[8]夏绍高.眼针治疗中风200例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2):141-142.

[9]任小英,林友识.眼针治疗中风偏瘫3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05,5(4):53-54.

[10]黄晓洁,颜耀东,谢宁,等.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2):730 -731,734.

[11]侯本赤,田维柱,王健.眼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脑卒中瘫痪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958-959.

[12]崔娜.眼针体针并用早期治疗脑卒中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87 -88.

[13]杨开生,于霞.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3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卫生,2005,6(5):24.

[14]樊莉,吴思平,李滋平,等.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25(6):93-94.

[15]屈玉明.眼针配合康复护理及单纯康复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2):3306-3307.

[16]刘岩.眼针配合康复治疗中风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91.

[17]庞蕾蕾.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68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5):49 -50.

[18]樊莉,陈秀华,蒙吕荣,等.眼针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3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5,46(8):608 -609.

R-05;R246;R255.205;R682.220.5

A

1002-2619(2012)11-1744-03

许建军(1971—),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及脑血管病防治。

2012-01-12)

猜你喜欢

眼针体针脑缺血
眼针运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观察
酸枣仁汤加味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黄芪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