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失眠48例临床观察

2012-04-10王晓愿

黑龙江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原穴体针督脉

王晓愿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西医结合医院 ·22200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1],临床主要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也可表现为时睡时醒,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患者的常见病之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笔者自2006年08月—2012年06月采用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本病48例,疗效满意,并与用西药治疗的48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21~72岁,平均41.2岁;病程为22天~15年,表现为入睡困难23例,早醒11例,睡眠不深13例,整夜不能入睡1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20~71岁,平均42.3岁;病程为21天~15年,表现为入睡困难22例,早醒13例,睡眠不深12例,整夜不能入睡1例。排除全身性疾病如疼痛、发热、咳嗽、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的失眠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拟定。(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⑴体针:主穴:百会、印堂、神门、照海、申脉;配穴:心脾两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阴虚火旺者,加太溪、太冲;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操作方法:百会、印堂、神门用平补平泻法,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中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⑵耳穴埋针:针刺完毕后进行,取穴: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心、肝、脾,每次单耳取穴,两耳交替。操作方法:严格消毒耳穴后,以小镊子夹住揿针型皮内针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轻轻刺入,一般刺入针体的2/3,再用小方块胶布固定,让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以感到轻微发热、胀痛为佳。3天换埋针1次,两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2.2 对照组

每晚睡前口服安定5mg,口服谷维素20mg,3次/日,口服VB110mg,3次/日,7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拟定。⑴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⑵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⑶未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8例,治愈21例,好转24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48例,治愈8例,好转22例,未愈18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p<0.05,表明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失眠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操作简单。

附典型病例

刘某,女,31岁,工人,2011年05月18日就诊,患者因入睡困难一年余,加重半月为主诉,患者自诉平时工作较劳累,一年前始感入睡困难,时寐时醒,症状逐渐加重,曾服用安定片、谷维素、安神补脑液等药,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如旧。近半月来彻夜难眠,伴有头昏、心慌、食欲不振,面色少华,精神疲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采用上述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经治疗两个疗程后,睡眠恢复正常,诸症状消失,疗效评定为治愈。

4 讨论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思虑过多,内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情志不遂,抑郁恼怒,肝火上扰,心神不宁;惊恐、房劳伤肾,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上述因素最终导致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于濡养、温煦,心神不安,阴蹻脉、阳蹻脉失于平衡,阳不入阴,致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不寐。针刺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它可根据其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使神内藏”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本病治疗主要选择心、肝、脾、肾经经穴,经外奇穴、督脉穴等。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督脉为十四经中唯一入属于脑的经脉,百会穴属督脉,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具有清利头目、宁心安神之功效,印堂为经外奇穴,其位置却在督脉上,可安神定志,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又为输穴,可调整虚实,补益心气,养心安神,使心有所主,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蹻脉、阳蹻脉相通,阴、阳蹻脉主睡眠,若阳蹻脉功能旺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蹻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和穴,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交会穴,两穴合用补心脾,益肝肾,调整阴阳之平衡,行间、侠溪分别为肝胆之荥穴,“荥主身热”,故泻行间、侠溪可清肝胆之火,用于肝郁化火之失眠,太溪为肾之原穴,补肾水,大陵为心包之原穴,降心火,太冲为肝之原穴,平肝潜阳,三穴合用可滋阴降火,使水火相济,内庭为胃之荥穴,丰隆为胃之络穴,为治痰之要穴,两穴合用可化痰清热,宁心安神。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皆上通与耳,人体内在脏腑,外在肢节的生理病理变化,都可反映到耳部的特定区域上,所以不仅可通过耳穴诊断脏腑组织器官病变,还可对相应耳穴进行机械刺激,通过神经末梢传到大脑相应区域,减弱或抑制原有的病理兴奋灶,失眠的基本病理是由于大脑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引起,刺激耳穴,不仅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缺氧状态,还可以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失调,使之恢复平衡,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2]。取神门可镇静安神,取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可协调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调节阴阳,宁心安神;取心、肝、脾、肾健脾补肾,解郁安神,诸穴合用,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必要的心里疏导[3],指导患者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适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并进行放松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明显加快患者的入睡,有效提高其睡眠深度和质量。

笔者采用体针配合耳穴埋针治疗失眠的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无任何副作用,且方法简便,起效较快,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3。

[2] 赵晓红.安神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78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杂志,2010,7(26):19。

[3] 沈蓉蓉.腹针结合耳针治疗失眠症32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8):37.

猜你喜欢

原穴体针督脉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结合原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浅议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
浅析《灵枢经》十二原穴*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